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贮存问题、提取问题、重组问题激活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创造的想象力。”学生不断有问题,会提问题,说明他们常在思考、研究,也就会不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但语文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些是常规性的问题,有些是创新性的问题,我们教师应多点拨学生去发现和提出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
如教学《养花》第四小节时,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想弄懂的一些词句意思方面的问题,而有一个学生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几百盆花,都要很快起抢到屋里去”中为什么不用“搬”而用“抢”?这个问题很有个性,理解了作者用这个字的妙处,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能增强语感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同学能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贮存问题
贮存问题,就是将获取的问题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贮存起来。所获取问题的贮存量与能产生创新性思考有密切的关系。问题信息贮存多,贮存合理,在进行思考时,就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提取和产生联想,思路也就灵活。学生头脑里贮存了一定量的问题,学习兴趣会增强,便会主动地阅读课文,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师生互相交流、对话,贮存问题,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介绍了地球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地球被破坏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为什么课题叫“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吗?等等。我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学习课文相关内容时再一一讨论。这样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更主动、积极,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不断地迸发。
三.提取问题
任何创新性成果的产生,都需要从贮存在头脑的知识与经验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提取问题,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综合、筛选有共性、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创新、求异的问题。在提取的过程中,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激发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个过程是一个激活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心理的关键性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概括和判断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达到开发学生潛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②江上的大雾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三天后会有大雾?③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之箭”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提取,选择其中对学习课文内容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觉得,①最有价值,值得仔细研究;②是自然课的事;③比较简单,读书就可以明白,不需要全班学习。这个提取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领悟了学会提问题的思维方法,获取某种创新的启示。
四.重组问题
美国著名创新思维的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这种“有效”思维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重组问题正是“有效思维”的先导。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指出:知识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同样,引导学生将在阅读课文中提出的问题重新组合加工,能获得“新的领悟”,也是创新。
如教完《草船借箭》后,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显然,这个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但老师不满足于这一发问,而是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问:在准备箭这件事上,周瑜和诸葛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更好?”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大开。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经过加工、重新组合,上升到思路优化的层面,鼓励学生探索,这既是活化思路的训练,更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7]GHB1775。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中心小学)
一.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创造的想象力。”学生不断有问题,会提问题,说明他们常在思考、研究,也就会不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但语文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些是常规性的问题,有些是创新性的问题,我们教师应多点拨学生去发现和提出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
如教学《养花》第四小节时,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想弄懂的一些词句意思方面的问题,而有一个学生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几百盆花,都要很快起抢到屋里去”中为什么不用“搬”而用“抢”?这个问题很有个性,理解了作者用这个字的妙处,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能增强语感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同学能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贮存问题
贮存问题,就是将获取的问题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贮存起来。所获取问题的贮存量与能产生创新性思考有密切的关系。问题信息贮存多,贮存合理,在进行思考时,就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提取和产生联想,思路也就灵活。学生头脑里贮存了一定量的问题,学习兴趣会增强,便会主动地阅读课文,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师生互相交流、对话,贮存问题,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介绍了地球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地球被破坏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为什么课题叫“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吗?等等。我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学习课文相关内容时再一一讨论。这样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更主动、积极,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不断地迸发。
三.提取问题
任何创新性成果的产生,都需要从贮存在头脑的知识与经验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提取问题,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综合、筛选有共性、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创新、求异的问题。在提取的过程中,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激发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个过程是一个激活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心理的关键性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概括和判断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达到开发学生潛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②江上的大雾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三天后会有大雾?③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之箭”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提取,选择其中对学习课文内容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觉得,①最有价值,值得仔细研究;②是自然课的事;③比较简单,读书就可以明白,不需要全班学习。这个提取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领悟了学会提问题的思维方法,获取某种创新的启示。
四.重组问题
美国著名创新思维的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这种“有效”思维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重组问题正是“有效思维”的先导。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指出:知识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同样,引导学生将在阅读课文中提出的问题重新组合加工,能获得“新的领悟”,也是创新。
如教完《草船借箭》后,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显然,这个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但老师不满足于这一发问,而是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问:在准备箭这件事上,周瑜和诸葛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更好?”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大开。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经过加工、重新组合,上升到思路优化的层面,鼓励学生探索,这既是活化思路的训练,更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7]GHB1775。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