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职业选择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多层意义出发,提出应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生理、学业需求特点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最后给出实现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意义;路径;职业规划
自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高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安排。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缺少系统的教材和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缺乏针对大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这种状况如长期存在下去,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探讨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此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从而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生存发展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社会认可度已成为评价一个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地位乃至生存、发展。就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展示学校人才资源和办学实力的窗口,从中可以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而加快学校发展。
3、用人单位的员工低流失率与迅速发展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新技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当其自身的职业定位、规划与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一致时,更易于激发出更多的才能,贡献更多的力量。员工会以企业为家,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扎根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
4、大学生发展成才与顺利就业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如何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把握机会找到满意的工作,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问题。而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提前做好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心理调适、就业技巧提升等方面的准备,从而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自身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二、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循序渐进,连续进行。
一年级——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规划职业生涯。
一年级的同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针对大学新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以了解本专业学科分类、发展前景、相应的职业范围,以及学好本专业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主。同时,帮助大学新生在本专业的岗位群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理想,为今后发展做一个初步的定位。
二年级——优化职业生涯规划,综合提升各方面能力。
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课程安排紧凑,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初步的岗位设定,优化生涯规划,同时时刻提醒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行专业学习,拓宽知识视野,锻炼自身,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修正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优化职业规划。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年级——积淀社会实践能力,深入了解创业知识。
大学三年级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又是确定自己将来发展的重要选择时期(考研、出国、 就业),此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指导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同时,着重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通过实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另外,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观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四年级——做好各项就业准备,全面畅通信息渠道。
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思想、技能、心理、资料等方面的准备。就业指导主要应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分成不同专题,包括就业形势政策分析、就业心理调试、以及应聘方法技巧等,并结合开展模拟招聘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各类创业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根据学生择业期特点和困惑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就业求职信息。
三、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规划,实现规划的有效模式是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这一个体系应包括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这一体系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与德育(政治)教学部共同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种做法即可以将就业教育与学生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又有利于将就业教育同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另外,还应在校内外聘请一批经验丰富、学有专攻的优秀企业家、教师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力量,共同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能力较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2、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高水准的系统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和高校特点及就业实践自行编写教材或讲义用于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力求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统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形式外,各学院、系还可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就业行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采用系列讲座、校友传道、实地参观、经验访谈、舆论宣传、模拟招聘等形式,探索新的实效性强的教授模式。
3、注重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的检验与丰富。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内容,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才可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师生共建职业生涯工作坊
由于大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养成必须要在情境互动中才能完成,因此利用职业生涯工作坊就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在职业化素质养成工作坊中,主持者可根据学习内容针对每期主题设计大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让大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感悟,通过领悟和内省,帮助大学生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提升自我。
总之,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特征,通过科学构建教学体系,丰富教材内容,打造合理、科学的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逐步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69-70.
[2]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31):
26-28.
[3]尚恒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2-114.
[4]闵晓阳.试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J].高教论坛,2006,2:154-157.
【关键词】就业指导;意义;路径;职业规划
自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高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安排。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缺少系统的教材和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缺乏针对大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这种状况如长期存在下去,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探讨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此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从而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生存发展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社会认可度已成为评价一个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地位乃至生存、发展。就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展示学校人才资源和办学实力的窗口,从中可以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而加快学校发展。
3、用人单位的员工低流失率与迅速发展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新技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当其自身的职业定位、规划与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一致时,更易于激发出更多的才能,贡献更多的力量。员工会以企业为家,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扎根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
4、大学生发展成才与顺利就业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如何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把握机会找到满意的工作,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问题。而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提前做好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心理调适、就业技巧提升等方面的准备,从而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自身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二、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循序渐进,连续进行。
一年级——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规划职业生涯。
一年级的同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针对大学新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以了解本专业学科分类、发展前景、相应的职业范围,以及学好本专业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主。同时,帮助大学新生在本专业的岗位群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理想,为今后发展做一个初步的定位。
二年级——优化职业生涯规划,综合提升各方面能力。
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课程安排紧凑,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初步的岗位设定,优化生涯规划,同时时刻提醒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行专业学习,拓宽知识视野,锻炼自身,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修正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优化职业规划。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年级——积淀社会实践能力,深入了解创业知识。
大学三年级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又是确定自己将来发展的重要选择时期(考研、出国、 就业),此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指导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同时,着重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通过实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另外,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观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四年级——做好各项就业准备,全面畅通信息渠道。
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思想、技能、心理、资料等方面的准备。就业指导主要应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分成不同专题,包括就业形势政策分析、就业心理调试、以及应聘方法技巧等,并结合开展模拟招聘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各类创业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根据学生择业期特点和困惑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就业求职信息。
三、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规划,实现规划的有效模式是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这一个体系应包括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这一体系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与德育(政治)教学部共同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种做法即可以将就业教育与学生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又有利于将就业教育同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另外,还应在校内外聘请一批经验丰富、学有专攻的优秀企业家、教师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力量,共同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能力较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2、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高水准的系统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和高校特点及就业实践自行编写教材或讲义用于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力求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统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形式外,各学院、系还可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就业行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采用系列讲座、校友传道、实地参观、经验访谈、舆论宣传、模拟招聘等形式,探索新的实效性强的教授模式。
3、注重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的检验与丰富。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内容,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才可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师生共建职业生涯工作坊
由于大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养成必须要在情境互动中才能完成,因此利用职业生涯工作坊就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在职业化素质养成工作坊中,主持者可根据学习内容针对每期主题设计大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让大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感悟,通过领悟和内省,帮助大学生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提升自我。
总之,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特征,通过科学构建教学体系,丰富教材内容,打造合理、科学的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逐步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69-70.
[2]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31):
26-28.
[3]尚恒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2-114.
[4]闵晓阳.试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J].高教论坛,2006,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