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还有国际上的各种竞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无疑体现在国民素质上,而知识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推进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促进教育界自身的思想解放,全面、深入地理解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变得更加迫切。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价值建设。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价值;价值建设
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一个从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状态向与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状态转化并不断升级且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过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实施新学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真正肇始。教育的现代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设备,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理性化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学校的物质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之下,更加健康、清晰的教育理念却并没有为人们所掌握,思想性、观念性的障碍依然存在。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虽然不断加快,但幅度和成效仍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前段时间,来自《光明日报》上一位大学生的文章《上大学,我们为了什么》中这样写道:“恢复高考制度那些年,考大学就是为了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扩招以后,普通的大学文凭已不再奇货可居,大学生满地都是,上大学没有了‘铁饭碗’。”“为学而学、为就业而学,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许多人的幸福感却在不断下降。”《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专栏,不久前也提出了“读大学到底值不值”的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也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他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造成一种“干吗上大学?”的疑问,以及“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我国目前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距离普及化还有相当的距离,然而,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读大学值不值”的疑问呢?我想,这折射出的是教育价值的流失问题。期盼读书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的收入、社会地位,这种愿望可以说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现实的、真实的想法。这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现象。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指出,这种教育观把人这一主体异化了,把人异化为物,强化了人对物的占有。他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价值建设。
那么怎么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呢?
(1)要注重认知教育。一方面,政府、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管是教育体制改革、学校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还是办学体制改革,都应当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时刻都要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依据也在于此。另一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这个教育根本价值,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真理教育、真知教育、真仁教育,从而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够富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团体、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同时,高度重视能力教育,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广义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
(2)要注重制度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要素(包括国际国内要素),有利于教育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30 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国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突破。然而,我国教育在决策体制、投资体制、考核体制、监管体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全面推进教育体制的变革,才可能实现我们刚才讲到的价值教育,还有能力教育,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负责,为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负责。
参考文献:
[1]一 骏.上大学,我们为了什么[N].光明日报,2011-08-26(16).
[2]周洪宇. 教育改革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 ,2009-04-14(4).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价值;价值建设
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一个从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状态向与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状态转化并不断升级且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过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实施新学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真正肇始。教育的现代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设备,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理性化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学校的物质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之下,更加健康、清晰的教育理念却并没有为人们所掌握,思想性、观念性的障碍依然存在。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虽然不断加快,但幅度和成效仍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前段时间,来自《光明日报》上一位大学生的文章《上大学,我们为了什么》中这样写道:“恢复高考制度那些年,考大学就是为了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扩招以后,普通的大学文凭已不再奇货可居,大学生满地都是,上大学没有了‘铁饭碗’。”“为学而学、为就业而学,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许多人的幸福感却在不断下降。”《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专栏,不久前也提出了“读大学到底值不值”的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也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他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造成一种“干吗上大学?”的疑问,以及“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我国目前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距离普及化还有相当的距离,然而,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读大学值不值”的疑问呢?我想,这折射出的是教育价值的流失问题。期盼读书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的收入、社会地位,这种愿望可以说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现实的、真实的想法。这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现象。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指出,这种教育观把人这一主体异化了,把人异化为物,强化了人对物的占有。他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价值建设。
那么怎么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呢?
(1)要注重认知教育。一方面,政府、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管是教育体制改革、学校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还是办学体制改革,都应当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时刻都要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依据也在于此。另一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这个教育根本价值,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真理教育、真知教育、真仁教育,从而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够富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团体、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同时,高度重视能力教育,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广义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
(2)要注重制度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要素(包括国际国内要素),有利于教育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30 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国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突破。然而,我国教育在决策体制、投资体制、考核体制、监管体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全面推进教育体制的变革,才可能实现我们刚才讲到的价值教育,还有能力教育,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负责,为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负责。
参考文献:
[1]一 骏.上大学,我们为了什么[N].光明日报,2011-08-26(16).
[2]周洪宇. 教育改革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 ,2009-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