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其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454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2组:外引流组52例,内引流组56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外、内引流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344.55±106.57)、(322.20±111.51)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1.57±104.47)、(284.73±105.96)μmol/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9.59±20.96)、(110.99±17.25)ng/L降为术后的(105.33±20.60)、(84.93±14.44)n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CD3+、CD4+/CD8+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胆道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单片机课程特点,设计了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模块化教学、工程综合实训及电子创新设计三个阶段,通过任务驱动,从知识传承、掌握基本技能,到综合训练及创新研究,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单片机;三段递进式;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方向红(1969-),女,浙江松阳人,淮南联合大学机电系,高级讲师。(安徽 淮南 232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淮
新课程改革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也要求教师要适应课改的进程,对其承担的教师角色进行必要的转变。基于对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阐述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所遭遇的挑战,指出教师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