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诵读诗词,应当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忽略诵读积累,重翻译分析,轻赏析审美。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课前预习入手,采取如下策略:注重诵读和积累;关注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预热重难点,有意识炼字,由浅入深;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构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预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15-02
一、初中诗歌教学现状
诗歌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以形式优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言凝练,意蕴丰厚,情感真挚的特点,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仍习惯于传统生硬式的解读,重逐字逐句翻译,轻个性化赏析;诵读流于表面,缺乏深读和新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主体角色被弱化,常被牵着鼻子走,回答得不到有效评价,机械背诵,兴趣不浓。究其原因,与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缺失或无效有关。教师若能教授学生预习之法,让预习变“无为”为“有为”,变“无序”为“有序”,变“低效”为“高效” ,则会让课堂熠熠生辉。
二、诗歌作品先预习后教,方能实现课堂的有效
诗歌预习应遵循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文本出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和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实践,夯实学生诗歌基础,预热重难点,结合课本“研讨与练习”题,引导学生参与预习问题设计,关注不同学生学习水平,体现单元目标和整合意识,为课堂有效学习“筑基”。
(一) 注重诵读和积累,家校多元评价,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的朗读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不能给足学生朗诵时间,学前诵读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可利用在家、课前、早午读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想象来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例如,在五言诗《次北固山下》的预习指导中,教师可依据单元目标,给学生传授朗读技法,设计三个预习问题:1.根据要求,预读诗歌三遍,做好标注。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标出易错字、应读音。第二遍要求读准节奏和停顿,标出重音。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二二一节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二一二节奏。此外,还要注意语调的上扬下降、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第三遍要求结合注释,读懂诗句内容,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思乡、抒情等。2.勾选出你的诵读方式(不少于两种),写一句读后感言。如个人读,与家人合作读,赛读,表演读,親自下载诗歌视频、音频素材听读、仿读,自行配乐读,用流行歌曲形式改编唱等。3.诵读时让家长评价,累计家庭诵读积分,或通过课前大胆展示诵读,让班上学生点评,累计诵读得分,兑换心仪奖品。通过多元评价,学生变被动诵读为主动预习,有利于营造家庭轻松愉悦的诵读氛围,督促学生的预习行为,激发他们学诗的兴趣。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诗词的积累。例如,每天早读抽出10分钟,教师让课代表带领全班开展古诗词齐读、抽读、互查、互背、互默活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轮流上台,诵读自己收集到的诗篇、诗词佳句,并讲出喜欢的理由(从内容理解、作品情感、诗句赏析、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等任一方面切入);或利用午读15分钟,把学生从网络、中考资料中收集到的古诗词默写题加以整理编成考题,开展古诗词问答竞赛,让学生享受出题互考的乐趣。日积月累,量变走向质变,这些都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教师只充当预习活动的引导者、评价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问题的设计,在预习中参悟出考点重点,不但丰富了诗词知识,还提高了积累与运用能力。
(二)关注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明晰预习方法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传递。由于时代的久远,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当今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仍存在一定的隔膜感,很难解读到位;再加上古诗词字面之下,蕴含的是深层的含义或深沉的情感,学生也不易悟出。因此,给学生明确预习内容,指导方向,尤为重要。初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诗文,无不包含各种丰富的情感,如爱国、思家、友情、爱情、理想、志向等,诗人创作的意旨也不轻易被发掘。如果初中生只知道上课听教师讲,课后努力背诵默写,仍是依赖性不减,自主性缺乏,就无法参悟诗词的内蕴和情感。要知道古诗词预习是有方法和技巧可循的。例如了解背景法、结合实际法等。
学生在预习之前,应借助工具书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重要经历、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作此词时作者仍深陷西北孤城,久戍不归,在边疆危乱、战事吃紧的特殊背景下,朝廷又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目睹塞下秋景之异而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那份忧乱哀伤了。诗歌作品中往往寄托着“征夫思妇之幽怨”“忧国忧民之感慨”“游子逐客之凄凉”“怀才不遇之寂寞”等情愫,学生无不需要深挖研之,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结合作者的生活境遇、时代背景来解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多读些古代文学史、人物传记开阔视野,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由己及人,用情感转化法、带入法等来体悟不同诗歌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经历,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或者更进一步由作者联想到自身,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三)预热重难点,有意识炼字,由浅入深,使预习“有序”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极为重要,并有相对独立性。虽然中考并不要求考生写诗,但平时应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和创作。预热重难点应抓住关键字词分析,运用换词法、加词法、删词法、仿写法、改写法、续写法等有力手段,让学生理解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的道理, 最终“不以词害意”。 例如,预习《天净沙·秋思》,可让学生有意识地炼字,提出预设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推敲词句中领会诗歌含义,感悟重难点。(1)换词法:把“枯藤”改为“青藤”,把“昏鸦”改为“晓鸭”,把“瘦马”改为“壮马”,把“在天涯”改为“去天涯”,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加词法:“枯藤老树停昏鸦,小桥流水住人家,古道西风骑瘦马”,每句都多加了一个字,与原文相比,意思有改变吗?又如预习《天上的街市》,布置二选一预习作业。(1)仿写法:仿写一节四句诗作为诗歌结尾,要求与开头相呼应,重设两个与“街灯、明星”相似的意象。(2)续写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第四节诗的基础上,再续写一节描述牛郎织女美好生活的诗句。
诗歌预习应体现上下内容的关联,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明晰预习之序。例如,学习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预习任务:
1.读一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想一想:请从诗歌原文中回答事件、原因、结果。
3.悟一悟:中间两联能删去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景中有画、景中有情的特点)
4.写一写:把这几句诗歌改为简洁的现代文。
5.品一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教师利用预习学案的形式,逐层加深预习问题,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使学生的预习行为变得“有为”“有序”。学生能快速入文,进一步分析诗歌的内容、修辞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想象和创作,品味“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 获得丰厚的文化给养。
(四)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构成,使预习“灵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王夫之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即物象的元素之一,物象又构成意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先勾画意象,再联想整个意境的画面,是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过程。要想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在预习中设计小练笔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把温庭筠的《望江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100字左右),描绘画面、情境,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副词等。学生首先要理解全词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出词中选用了什么意象来写景、抒情。通读全词后,学生自然关注到前几句皆有写景的意象,“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江水、远远的小洲”这些意象既是景语,又皆为情语,勾勒了美丽的斜阳江景,又蕴含着思妇无限孤寂愁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是全词点睛之笔,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作为白蘋洲断肠人和孤寂悲凉惆怅情感的触发物,委婉道出女子梳洗装扮、凭栏远眺、朝夕等待,不见郎归,由希望变绝望,柔肠寸断的相思之苦。词中之境既是人物江楼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形成了一种意蕴无穷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改写,寻找意象,还原画面,再现意境,就能触摸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多重心境,进一步品味出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得到审美体验。
詩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诗歌预习指导工作,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的预习有为有序且有效,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热情投入,享受诵读之乐,体会诗人炼字之精、情感之浓、意境之美,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收获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陆小芹. 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策略[J].语文教学研究,2013(26).
[2] 薛姣. “学—导”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2).
[3] 高祖平.唐宋词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预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15-02
一、初中诗歌教学现状
诗歌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以形式优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言凝练,意蕴丰厚,情感真挚的特点,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仍习惯于传统生硬式的解读,重逐字逐句翻译,轻个性化赏析;诵读流于表面,缺乏深读和新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主体角色被弱化,常被牵着鼻子走,回答得不到有效评价,机械背诵,兴趣不浓。究其原因,与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缺失或无效有关。教师若能教授学生预习之法,让预习变“无为”为“有为”,变“无序”为“有序”,变“低效”为“高效” ,则会让课堂熠熠生辉。
二、诗歌作品先预习后教,方能实现课堂的有效
诗歌预习应遵循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文本出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和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实践,夯实学生诗歌基础,预热重难点,结合课本“研讨与练习”题,引导学生参与预习问题设计,关注不同学生学习水平,体现单元目标和整合意识,为课堂有效学习“筑基”。
(一) 注重诵读和积累,家校多元评价,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的朗读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不能给足学生朗诵时间,学前诵读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可利用在家、课前、早午读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想象来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例如,在五言诗《次北固山下》的预习指导中,教师可依据单元目标,给学生传授朗读技法,设计三个预习问题:1.根据要求,预读诗歌三遍,做好标注。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标出易错字、应读音。第二遍要求读准节奏和停顿,标出重音。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二二一节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二一二节奏。此外,还要注意语调的上扬下降、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第三遍要求结合注释,读懂诗句内容,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思乡、抒情等。2.勾选出你的诵读方式(不少于两种),写一句读后感言。如个人读,与家人合作读,赛读,表演读,親自下载诗歌视频、音频素材听读、仿读,自行配乐读,用流行歌曲形式改编唱等。3.诵读时让家长评价,累计家庭诵读积分,或通过课前大胆展示诵读,让班上学生点评,累计诵读得分,兑换心仪奖品。通过多元评价,学生变被动诵读为主动预习,有利于营造家庭轻松愉悦的诵读氛围,督促学生的预习行为,激发他们学诗的兴趣。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诗词的积累。例如,每天早读抽出10分钟,教师让课代表带领全班开展古诗词齐读、抽读、互查、互背、互默活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轮流上台,诵读自己收集到的诗篇、诗词佳句,并讲出喜欢的理由(从内容理解、作品情感、诗句赏析、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等任一方面切入);或利用午读15分钟,把学生从网络、中考资料中收集到的古诗词默写题加以整理编成考题,开展古诗词问答竞赛,让学生享受出题互考的乐趣。日积月累,量变走向质变,这些都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教师只充当预习活动的引导者、评价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问题的设计,在预习中参悟出考点重点,不但丰富了诗词知识,还提高了积累与运用能力。
(二)关注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明晰预习方法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传递。由于时代的久远,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当今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仍存在一定的隔膜感,很难解读到位;再加上古诗词字面之下,蕴含的是深层的含义或深沉的情感,学生也不易悟出。因此,给学生明确预习内容,指导方向,尤为重要。初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诗文,无不包含各种丰富的情感,如爱国、思家、友情、爱情、理想、志向等,诗人创作的意旨也不轻易被发掘。如果初中生只知道上课听教师讲,课后努力背诵默写,仍是依赖性不减,自主性缺乏,就无法参悟诗词的内蕴和情感。要知道古诗词预习是有方法和技巧可循的。例如了解背景法、结合实际法等。
学生在预习之前,应借助工具书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重要经历、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作此词时作者仍深陷西北孤城,久戍不归,在边疆危乱、战事吃紧的特殊背景下,朝廷又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目睹塞下秋景之异而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那份忧乱哀伤了。诗歌作品中往往寄托着“征夫思妇之幽怨”“忧国忧民之感慨”“游子逐客之凄凉”“怀才不遇之寂寞”等情愫,学生无不需要深挖研之,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结合作者的生活境遇、时代背景来解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多读些古代文学史、人物传记开阔视野,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由己及人,用情感转化法、带入法等来体悟不同诗歌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经历,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或者更进一步由作者联想到自身,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三)预热重难点,有意识炼字,由浅入深,使预习“有序”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极为重要,并有相对独立性。虽然中考并不要求考生写诗,但平时应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和创作。预热重难点应抓住关键字词分析,运用换词法、加词法、删词法、仿写法、改写法、续写法等有力手段,让学生理解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的道理, 最终“不以词害意”。 例如,预习《天净沙·秋思》,可让学生有意识地炼字,提出预设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推敲词句中领会诗歌含义,感悟重难点。(1)换词法:把“枯藤”改为“青藤”,把“昏鸦”改为“晓鸭”,把“瘦马”改为“壮马”,把“在天涯”改为“去天涯”,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加词法:“枯藤老树停昏鸦,小桥流水住人家,古道西风骑瘦马”,每句都多加了一个字,与原文相比,意思有改变吗?又如预习《天上的街市》,布置二选一预习作业。(1)仿写法:仿写一节四句诗作为诗歌结尾,要求与开头相呼应,重设两个与“街灯、明星”相似的意象。(2)续写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第四节诗的基础上,再续写一节描述牛郎织女美好生活的诗句。
诗歌预习应体现上下内容的关联,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明晰预习之序。例如,学习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预习任务:
1.读一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想一想:请从诗歌原文中回答事件、原因、结果。
3.悟一悟:中间两联能删去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景中有画、景中有情的特点)
4.写一写:把这几句诗歌改为简洁的现代文。
5.品一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教师利用预习学案的形式,逐层加深预习问题,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使学生的预习行为变得“有为”“有序”。学生能快速入文,进一步分析诗歌的内容、修辞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想象和创作,品味“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 获得丰厚的文化给养。
(四)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构成,使预习“灵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王夫之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即物象的元素之一,物象又构成意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先勾画意象,再联想整个意境的画面,是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过程。要想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在预习中设计小练笔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把温庭筠的《望江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100字左右),描绘画面、情境,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副词等。学生首先要理解全词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出词中选用了什么意象来写景、抒情。通读全词后,学生自然关注到前几句皆有写景的意象,“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江水、远远的小洲”这些意象既是景语,又皆为情语,勾勒了美丽的斜阳江景,又蕴含着思妇无限孤寂愁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是全词点睛之笔,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作为白蘋洲断肠人和孤寂悲凉惆怅情感的触发物,委婉道出女子梳洗装扮、凭栏远眺、朝夕等待,不见郎归,由希望变绝望,柔肠寸断的相思之苦。词中之境既是人物江楼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形成了一种意蕴无穷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改写,寻找意象,还原画面,再现意境,就能触摸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多重心境,进一步品味出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得到审美体验。
詩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诗歌预习指导工作,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的预习有为有序且有效,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热情投入,享受诵读之乐,体会诗人炼字之精、情感之浓、意境之美,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收获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陆小芹. 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策略[J].语文教学研究,2013(26).
[2] 薛姣. “学—导”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2).
[3] 高祖平.唐宋词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