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将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新税法对费用扣除的规定遵从了量能课税原则,把核定标准减为5000元每个月;将纳税主体确定的更合理。经济法中的公平原则,以不平等求得实质平等。《个税法》的改革体现了经济公平原则中的正当差别的差别待遇和分配公平。贯彻了经济公平原则。
关键词:个税法修改;经济公平;影响
一、概述
《个税法》是一部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各种规定,包括征收、幅度、数额等。正是有了法律的规定,才让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在分配中,起到了它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税法》的修改势在必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使得《个税法》成为一部更加完善的法律。笔者在下文将会详细叙述修改的各个方面。
二、关于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
(一)修改背景
2011年《个税法》修改距离今天已经有7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0%,但是个人所得税率、费用扣除标准等内容都没有变化。经济不断发展,大多数人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一部分收入不透明的人群,为了规避国家税收的监管,变通其他手段改变个人所得,规避较高的税率,隐匿巨额收入所得,并且利用分类税制的规则获取免征额。
旧《个税法》的设计在公平性上缺失,没有对课征制有所明确,对隐形收入也没有制定征收依据。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都是劳动者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回报,并无本质不同。但劳务报酬所得采取的是比例税率,而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征收,导致这两类劳动者在税后收入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忽视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经济承担水平,既不符合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原则,也不符合税负公平合理的宗旨,更不符合经济公平原则。《个税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二)修改内容
1.新《个所税》将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定为综合课税。
在综合计征模式下,征管方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新税法引入纳税人识别号管理模式,纳税人识别号为中国公民第二代身份证号;完善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纳税人将个人所得和税款信息向扣缴义务人准确无误的提供;对综合所得采用月度预缴与次年汇缴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纳税人自行汇算清缴与扣缴义务人集中汇算清缴相结合的模式,次年对上一年的税款缴纳情况多退少补;引入离境清税管理制度。
2.新税法对费用扣除的规定遵从了量能课税原则,减少了相关中等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将核定标准减为5000元每个月。
同时,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费用、赡养老人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支出六方面的专项附加扣除,这表明量能课税原则开始作用于我国的税制改革。但是,个人的综合信息成为解决专项扣除执行的重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准确掌握纳税人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因为个税专项扣除项目与基本扣除标准不同,需要根据每个纳税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计算核定,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分布进行调整和优化,缩小25%税率的级距,扩大3%、10%、20%低税率的级距,继续保持30%、35%、45%高税率级距不变。
3.将纳税主体确定的更合理。
此次修改对确定纳税主体更加合理,明确了非居民和居民的身份认定。新个人所得税法明确了针对个人的反避税规定,为反避税条款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新个税规定,关联方与个人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规定,减少其关联方或本人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合理的方法进行纳税调整,需要补缴税款的,应当补足税款,并依法加收相应的利息。
三、经济公平
(一)经济公平原则的实质
民法中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经济公平原则,即在同等法律条件下,经济法主体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平衡。
经济法中的公平原则,以不平等求得实质平等,是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平等。
(二)经济公平原则的内容
1.竞争公平
这是經济法应当实现的经济公平的第一个层次。显然,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先决条件,而竞争功能的实现程度又主要取决于法律对各竞争主体适用的公平性。因此有必要确保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和竞争机会的均等。
2.分配公平
分配不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如果说确保竞争公平主要是关注市场主体的竞争机会公平的话,那么分配公平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成员对资源成果的分享公平,是经济法应当实现的经济公平的第二个层次。分配公平必然面临分配标准的抉择。考察现代社会经济的运作轨迹,不难发现,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资分配是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鉴于我国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按劳分配应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分配标准,同时规范并合理运用其他分配标准,在此基础上保障分配公平的全面实现。
3.正当差别的差别待遇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导致人们之间在能力、财富拥有等方面的差距愈加显著,如果法律对这些先天性不平等的境况视而不见,依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就只能使“不平等变得天经地义,甚至加深这种不平等”。因而,导源于人道主义的现代思潮,以及社会福利理念的倡导,有条件的差别待遇原则逐渐被纳入公平的范畴。差别待遇所表明的是社会资源要根据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配,就法律调整而言,就是要在法律权利义务上作出不同的规定,其主旨在于要给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救济。 (三)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
我们认为,经济法上的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即实质公平。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主要有行政干预、权利经济、不适当的差别政策、税赋不公、分配不公、价格体制不健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因素。
四、总结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是经济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笔者在上述部分论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新《个所税》将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定为综合课税;新税法对费用扣除的规定遵从了量能课税原则,减少了相关中等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将核定标准减为5000元每个月;将纳税主体确定的更合理。
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其中三个因素就是不适当的差别政策、税赋不公、分配不公。国家运用税收来进行第二次分配。可见税法在我国对经济公平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没有修改《个税法》之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收取方式和内容是很不合理的。比如,没有对课征制有所明确,对隐形收入也没有制定征收依据;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都是劳动者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回报,并无本质不同。但劳务报酬所得采取的是比例税率,而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征收,导致这两类劳动者在税后收入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忽视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经济承担水平。
修改之后的《个税法》对这些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修改,虽然还不完善,但相比以前的《个税法》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二)税收公平对经济公平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所得税法》作为税法的一部分,要遵循经济法的公平理念,把实现经济公平看做立法的最高价值目标。
《个所税法》体现的经济公平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公平,应该贯彻经济公平的内涵之一正当差别的差别待遇,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定为综合课税,这一变更对劳动和社会成员作出的贡献给予鼓励。这些变化都贯彻了经济公平原则。
但我国的新《个所税法》虽然比起以前更能体现经济公平原则,但笔者认为要完全实现《个所税法》在经济公平原则中的角色。一方面,要强调通过税收调节级差收入,强化机会平等,鼓励竞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允许合理收入差别的同时,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恰如其分的调节天赋和劳动贡献以外的收益,特别是调节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的收入差别。
参考文献:
[1]刘桂娟:《论新个人所得税改革》,载《纳税》2019年第26期。
[2]中国税务:《个人所得税改革》,載《中国税务》2019年10期。
[3]王清云,吕国望:《我国第七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分析》,载《当代经济》2019年第9期。
[4]曹可成:个人所得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完善税制并重,载《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5]盛艳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及改革的思考》,载《中国市场》2019年第28期。
[6]刘笑宇:《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载《法制博览》2019年第27期。
[7]张燕:《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分析》,载《法制博览》2017年第35期。
[8]郭明高:《税法公平原则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何文君(1996.04.03—),女,汉族,河南灵宝人,西北政法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法学)。
关键词:个税法修改;经济公平;影响
一、概述
《个税法》是一部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各种规定,包括征收、幅度、数额等。正是有了法律的规定,才让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在分配中,起到了它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税法》的修改势在必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使得《个税法》成为一部更加完善的法律。笔者在下文将会详细叙述修改的各个方面。
二、关于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
(一)修改背景
2011年《个税法》修改距离今天已经有7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0%,但是个人所得税率、费用扣除标准等内容都没有变化。经济不断发展,大多数人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一部分收入不透明的人群,为了规避国家税收的监管,变通其他手段改变个人所得,规避较高的税率,隐匿巨额收入所得,并且利用分类税制的规则获取免征额。
旧《个税法》的设计在公平性上缺失,没有对课征制有所明确,对隐形收入也没有制定征收依据。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都是劳动者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回报,并无本质不同。但劳务报酬所得采取的是比例税率,而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征收,导致这两类劳动者在税后收入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忽视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经济承担水平,既不符合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原则,也不符合税负公平合理的宗旨,更不符合经济公平原则。《个税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二)修改内容
1.新《个所税》将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定为综合课税。
在综合计征模式下,征管方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新税法引入纳税人识别号管理模式,纳税人识别号为中国公民第二代身份证号;完善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纳税人将个人所得和税款信息向扣缴义务人准确无误的提供;对综合所得采用月度预缴与次年汇缴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纳税人自行汇算清缴与扣缴义务人集中汇算清缴相结合的模式,次年对上一年的税款缴纳情况多退少补;引入离境清税管理制度。
2.新税法对费用扣除的规定遵从了量能课税原则,减少了相关中等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将核定标准减为5000元每个月。
同时,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费用、赡养老人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支出六方面的专项附加扣除,这表明量能课税原则开始作用于我国的税制改革。但是,个人的综合信息成为解决专项扣除执行的重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准确掌握纳税人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因为个税专项扣除项目与基本扣除标准不同,需要根据每个纳税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计算核定,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分布进行调整和优化,缩小25%税率的级距,扩大3%、10%、20%低税率的级距,继续保持30%、35%、45%高税率级距不变。
3.将纳税主体确定的更合理。
此次修改对确定纳税主体更加合理,明确了非居民和居民的身份认定。新个人所得税法明确了针对个人的反避税规定,为反避税条款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新个税规定,关联方与个人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规定,减少其关联方或本人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合理的方法进行纳税调整,需要补缴税款的,应当补足税款,并依法加收相应的利息。
三、经济公平
(一)经济公平原则的实质
民法中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经济公平原则,即在同等法律条件下,经济法主体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平衡。
经济法中的公平原则,以不平等求得实质平等,是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平等。
(二)经济公平原则的内容
1.竞争公平
这是經济法应当实现的经济公平的第一个层次。显然,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先决条件,而竞争功能的实现程度又主要取决于法律对各竞争主体适用的公平性。因此有必要确保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和竞争机会的均等。
2.分配公平
分配不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如果说确保竞争公平主要是关注市场主体的竞争机会公平的话,那么分配公平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成员对资源成果的分享公平,是经济法应当实现的经济公平的第二个层次。分配公平必然面临分配标准的抉择。考察现代社会经济的运作轨迹,不难发现,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资分配是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鉴于我国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按劳分配应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分配标准,同时规范并合理运用其他分配标准,在此基础上保障分配公平的全面实现。
3.正当差别的差别待遇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导致人们之间在能力、财富拥有等方面的差距愈加显著,如果法律对这些先天性不平等的境况视而不见,依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就只能使“不平等变得天经地义,甚至加深这种不平等”。因而,导源于人道主义的现代思潮,以及社会福利理念的倡导,有条件的差别待遇原则逐渐被纳入公平的范畴。差别待遇所表明的是社会资源要根据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配,就法律调整而言,就是要在法律权利义务上作出不同的规定,其主旨在于要给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救济。 (三)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
我们认为,经济法上的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禀赋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即实质公平。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主要有行政干预、权利经济、不适当的差别政策、税赋不公、分配不公、价格体制不健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因素。
四、总结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是经济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笔者在上述部分论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新《个所税》将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定为综合课税;新税法对费用扣除的规定遵从了量能课税原则,减少了相关中等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将核定标准减为5000元每个月;将纳税主体确定的更合理。
影响经济公平的因素其中三个因素就是不适当的差别政策、税赋不公、分配不公。国家运用税收来进行第二次分配。可见税法在我国对经济公平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没有修改《个税法》之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收取方式和内容是很不合理的。比如,没有对课征制有所明确,对隐形收入也没有制定征收依据;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都是劳动者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回报,并无本质不同。但劳务报酬所得采取的是比例税率,而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征收,导致这两类劳动者在税后收入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忽视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制度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人实际现状,统一的费用扣除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经济承担水平。
修改之后的《个税法》对这些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修改,虽然还不完善,但相比以前的《个税法》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二)税收公平对经济公平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所得税法》作为税法的一部分,要遵循经济法的公平理念,把实现经济公平看做立法的最高价值目标。
《个所税法》体现的经济公平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公平,应该贯彻经济公平的内涵之一正当差别的差别待遇,分类计征方式变更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定为综合课税,这一变更对劳动和社会成员作出的贡献给予鼓励。这些变化都贯彻了经济公平原则。
但我国的新《个所税法》虽然比起以前更能体现经济公平原则,但笔者认为要完全实现《个所税法》在经济公平原则中的角色。一方面,要强调通过税收调节级差收入,强化机会平等,鼓励竞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允许合理收入差别的同时,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恰如其分的调节天赋和劳动贡献以外的收益,特别是调节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的收入差别。
参考文献:
[1]刘桂娟:《论新个人所得税改革》,载《纳税》2019年第26期。
[2]中国税务:《个人所得税改革》,載《中国税务》2019年10期。
[3]王清云,吕国望:《我国第七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分析》,载《当代经济》2019年第9期。
[4]曹可成:个人所得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完善税制并重,载《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5]盛艳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及改革的思考》,载《中国市场》2019年第28期。
[6]刘笑宇:《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载《法制博览》2019年第27期。
[7]张燕:《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分析》,载《法制博览》2017年第35期。
[8]郭明高:《税法公平原则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何文君(1996.04.03—),女,汉族,河南灵宝人,西北政法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