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2-01-118
翻阅40年中国课程改革历程,我们会看到课程知识壁垒逐渐消融,从老师认真教学生静静听的时代到跨章节的试题命制导向教学,再到生活化教学与考试。学校内部学科互通越来越频繁,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开始打破,学科整合越来越多。
一、对发现课的认识
1.什么是发现课
发现课是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它有独立的时间单元、独立的课程目的、独特的内容体系、独特的组织与实施方式。通过生活与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无边界的拓展性课程。
2.为什么要实行发现课
是应对九年一贯学校的新型管理挑战,破解学生年龄跨度大带来的教育管理
难题,解决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成长文化单一,实现课程九年一体化设计这些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探索与研究。
3.发现课的研究目标
一是发现课关注视野的拓展。发现课着力于让学生丰富学校生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凸显每一个人的发展优势。
二是发现课关注课程的统整。发现课倡导全球视野下多元的、开放的、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关注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差异性,进行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课程统整实践,关注学生问题解决、协同合作、创新实践等关键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是发现课关注资源的共享。发现课以家校互动为机制建构,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回归到学生生活真实情境中去,遵循学生成长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状态,实现家校教育的资源共享。
因此,发现课不是照搬照抄来的,不是理论工作者的衍生品,是基于办学哲学,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基于乔哈里课程,立足课堂实际的“草根”研究,是教学行动中的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步行进的过程,是通过校本研修而形成的课程,是基于基础课程的拓展性的全新课程。
4.发现课的研究历程
如果学习简单到只是获得一些知识,那么学生不需要接受那么多年的教育。知识的代际传递需要每一代人来重新建立,它不是简单的给予或者传递。在这个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时期,仅仅记住事实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有效的学习,就必须通过自身积极的活动来塑造他们的脑。用心智把握概念,并在心理和物理上操作这些概念,这其实就是生物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联结的学习革命。
“发现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它让师生主动打开思想和观念大门,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化学习,在价值观碰撞中凝聚价值共识。
(1)第一阶段的发现课,内容上主要是指向活动,发现校园、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因此,我们秉承“儿童的主体性、整体性与生活性的学习能力多元发展”原则,制定了“一个中心”、“三个主题”的发现课思路。即以孩子的“自我”为中心,围绕“我”来进行分散处理“一三五模式”,设计了“发现自我”“发现伙伴”“发现节日”三大主题,旨在培养学生三类智慧——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
(2)第二阶段的发现课指向课堂。随着发现课的实施,发现课的愿景也逐渐发展与深化,我们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基地、家长与社区资源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从“小我课程”迈向“全科课程”。从“关注儿童,关注生活、关注学科、关注素养”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整体性、主体性与生活性的多元能力的整合发展。
二、发现课的实施
1.发现课的操作模式
为实现专业区分,我们的课程实施者采用“3+1”结构:“3”是主体,即老
师、家长、学生三个人群;“1”是辅助,即学长,这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所特有的课程资源,我们将初中部学生作为小学部学生的学习伙伴与课程资源,传递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传输了多元的学习方式、传承了宽教育的核心文化。通过不同的实施者,给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模式。
2.发现课的“四步发现教学法”
“发现课”从我提出到全体教师理解、设计、实施,短短三年已经生成了“135”活动主题模式、跨学科整合问题发现教研模式、跨场域校园文化发现模式,真正走上了“让视野更宽,与世界更近”的教学改革之路。
“发现课”体现了学校九年一贯制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创新与匠心,全体教师与家长紧紧依托“乔哈里课程”理论与布鲁纳发现式学习,引导孩子利用“发现学习单”,将每一次课堂学习演变为一场场有深度的发现之旅,探索更多的未知。
“发现课”以学科结构去统领学习活动,是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课有独立的时间单元与课程目的,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组织与实施方式。通过生活与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无边界课程。发现课关注视野的拓展,关注课程的统整,关注资源的共享。发现课属学习原认知层面,是以乔哈里视窗衍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在各学科中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
3.发现课的评价
每一次发现课程实施前,通过媒介向家长发布通知,积极组织家长报名共同参与,因为发现课的实施不仅是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发现未知、提升能力的丰富机会,也为家长走进孩子、体验成长创设了有效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的优势不能通过现场活动展示出来。因此,可以设立学生发现课活动记录单。
因为参与发现课现场表达的时间有限,所以“活动记录单”为发现课提供了过程记录与活动表达的空间。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体验,并以写或绘的方式表达出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将学生活动记录单展示在班级“发现墙”上,以供学生交流、学习、分享,这样就慢慢形成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有时也可以班级微型公众号来推送,设置“发现之旅”专栏。做成线上与线下的同步进行。
每次课程活动后,老师对学生在发现课中的表现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班主任寄语、发现空间。结合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评价,学生能够更好检验自己在发现课课程活动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同时,教师、家长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其更好成长。
2018年,“发现课”被授予温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在2018年中芬创新教育北京峰会与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教科研大會中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指导与提升。同时在全国第四届“品质课程”大会(郑州)、全国2019未来教育大会(北京)上做专场发言,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创新学校课程文化新样态。
翻阅40年中国课程改革历程,我们会看到课程知识壁垒逐渐消融,从老师认真教学生静静听的时代到跨章节的试题命制导向教学,再到生活化教学与考试。学校内部学科互通越来越频繁,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开始打破,学科整合越来越多。
一、对发现课的认识
1.什么是发现课
发现课是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它有独立的时间单元、独立的课程目的、独特的内容体系、独特的组织与实施方式。通过生活与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无边界的拓展性课程。
2.为什么要实行发现课
是应对九年一贯学校的新型管理挑战,破解学生年龄跨度大带来的教育管理
难题,解决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成长文化单一,实现课程九年一体化设计这些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探索与研究。
3.发现课的研究目标
一是发现课关注视野的拓展。发现课着力于让学生丰富学校生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凸显每一个人的发展优势。
二是发现课关注课程的统整。发现课倡导全球视野下多元的、开放的、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关注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差异性,进行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课程统整实践,关注学生问题解决、协同合作、创新实践等关键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是发现课关注资源的共享。发现课以家校互动为机制建构,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回归到学生生活真实情境中去,遵循学生成长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状态,实现家校教育的资源共享。
因此,发现课不是照搬照抄来的,不是理论工作者的衍生品,是基于办学哲学,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基于乔哈里课程,立足课堂实际的“草根”研究,是教学行动中的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步行进的过程,是通过校本研修而形成的课程,是基于基础课程的拓展性的全新课程。
4.发现课的研究历程
如果学习简单到只是获得一些知识,那么学生不需要接受那么多年的教育。知识的代际传递需要每一代人来重新建立,它不是简单的给予或者传递。在这个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时期,仅仅记住事实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有效的学习,就必须通过自身积极的活动来塑造他们的脑。用心智把握概念,并在心理和物理上操作这些概念,这其实就是生物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联结的学习革命。
“发现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它让师生主动打开思想和观念大门,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化学习,在价值观碰撞中凝聚价值共识。
(1)第一阶段的发现课,内容上主要是指向活动,发现校园、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因此,我们秉承“儿童的主体性、整体性与生活性的学习能力多元发展”原则,制定了“一个中心”、“三个主题”的发现课思路。即以孩子的“自我”为中心,围绕“我”来进行分散处理“一三五模式”,设计了“发现自我”“发现伙伴”“发现节日”三大主题,旨在培养学生三类智慧——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
(2)第二阶段的发现课指向课堂。随着发现课的实施,发现课的愿景也逐渐发展与深化,我们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基地、家长与社区资源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从“小我课程”迈向“全科课程”。从“关注儿童,关注生活、关注学科、关注素养”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整体性、主体性与生活性的多元能力的整合发展。
二、发现课的实施
1.发现课的操作模式
为实现专业区分,我们的课程实施者采用“3+1”结构:“3”是主体,即老
师、家长、学生三个人群;“1”是辅助,即学长,这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所特有的课程资源,我们将初中部学生作为小学部学生的学习伙伴与课程资源,传递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传输了多元的学习方式、传承了宽教育的核心文化。通过不同的实施者,给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模式。
2.发现课的“四步发现教学法”
“发现课”从我提出到全体教师理解、设计、实施,短短三年已经生成了“135”活动主题模式、跨学科整合问题发现教研模式、跨场域校园文化发现模式,真正走上了“让视野更宽,与世界更近”的教学改革之路。
“发现课”体现了学校九年一贯制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创新与匠心,全体教师与家长紧紧依托“乔哈里课程”理论与布鲁纳发现式学习,引导孩子利用“发现学习单”,将每一次课堂学习演变为一场场有深度的发现之旅,探索更多的未知。
“发现课”以学科结构去统领学习活动,是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课有独立的时间单元与课程目的,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组织与实施方式。通过生活与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无边界课程。发现课关注视野的拓展,关注课程的统整,关注资源的共享。发现课属学习原认知层面,是以乔哈里视窗衍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在各学科中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
3.发现课的评价
每一次发现课程实施前,通过媒介向家长发布通知,积极组织家长报名共同参与,因为发现课的实施不仅是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发现未知、提升能力的丰富机会,也为家长走进孩子、体验成长创设了有效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的优势不能通过现场活动展示出来。因此,可以设立学生发现课活动记录单。
因为参与发现课现场表达的时间有限,所以“活动记录单”为发现课提供了过程记录与活动表达的空间。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体验,并以写或绘的方式表达出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将学生活动记录单展示在班级“发现墙”上,以供学生交流、学习、分享,这样就慢慢形成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有时也可以班级微型公众号来推送,设置“发现之旅”专栏。做成线上与线下的同步进行。
每次课程活动后,老师对学生在发现课中的表现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班主任寄语、发现空间。结合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评价,学生能够更好检验自己在发现课课程活动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同时,教师、家长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其更好成长。
2018年,“发现课”被授予温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在2018年中芬创新教育北京峰会与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教科研大會中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指导与提升。同时在全国第四届“品质课程”大会(郑州)、全国2019未来教育大会(北京)上做专场发言,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创新学校课程文化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