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特点,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提出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 ;疑难 ; 游戏;其它学科; 即学即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机操作实习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确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有些学生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巧设疑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讲“设置日期/时间”时,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为什么不一样呀?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开始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同学经过几番努力,找到了答案,而有的同学尝试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了。课堂教学得到顺利开展,教学效果也达到了。在学习“演示文稿”时,我先演示一份我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并提出:“同学们通过学习以后,也能制作出这样精美的演示文稿。”学生开始感兴趣:他是怎样做的?接着,我提出:要做一张幻灯片,需要什么内容,怎样完成?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其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某一操作技能从不会到会,仅仅是掌握该操作技能的一个开始。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或者在一个综合实践中要用到该操作时,由于无法自如运用该操作而导致不能完成整个综合实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很大的矛盾。比如对于篮球运动,中学生平时玩玩都很感兴趣,一旦进入专业的训练,就需要单调枯燥的重复训练,这时许多学生就不能坚持下去了。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开展重复训练,对基础较好的少数同学感到根本不必要,老师还未讲完操作步骤,学生都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不开展重复训练,则会使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使得学习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了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这一知识后,可布置如下课后作业:(1)几何画板的功能和适用面有哪些?(2)宋庆龄之人与事。(3)利用相关软件(Word,PowerPoint等)制作一个作品,展示比尔•盖茨奋斗历程。(可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其中之一,或选择另外的主题,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上交作业)。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学生感觉到很多学科知识不仅来自于课本和课堂老师传授,而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获取,较好的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
总之,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科技课。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是实践者,教师是观察者;学生是表现者,教师是发现者……我们应该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自身学科发展的目标,为未来培养出一批批驾御信息社会的小船长。
关键词:学习兴趣 ;疑难 ; 游戏;其它学科; 即学即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机操作实习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确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有些学生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巧设疑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讲“设置日期/时间”时,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为什么不一样呀?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开始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同学经过几番努力,找到了答案,而有的同学尝试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了。课堂教学得到顺利开展,教学效果也达到了。在学习“演示文稿”时,我先演示一份我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并提出:“同学们通过学习以后,也能制作出这样精美的演示文稿。”学生开始感兴趣:他是怎样做的?接着,我提出:要做一张幻灯片,需要什么内容,怎样完成?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其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某一操作技能从不会到会,仅仅是掌握该操作技能的一个开始。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或者在一个综合实践中要用到该操作时,由于无法自如运用该操作而导致不能完成整个综合实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很大的矛盾。比如对于篮球运动,中学生平时玩玩都很感兴趣,一旦进入专业的训练,就需要单调枯燥的重复训练,这时许多学生就不能坚持下去了。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开展重复训练,对基础较好的少数同学感到根本不必要,老师还未讲完操作步骤,学生都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不开展重复训练,则会使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使得学习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了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这一知识后,可布置如下课后作业:(1)几何画板的功能和适用面有哪些?(2)宋庆龄之人与事。(3)利用相关软件(Word,PowerPoint等)制作一个作品,展示比尔•盖茨奋斗历程。(可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其中之一,或选择另外的主题,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上交作业)。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学生感觉到很多学科知识不仅来自于课本和课堂老师传授,而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获取,较好的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
总之,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科技课。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是实践者,教师是观察者;学生是表现者,教师是发现者……我们应该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自身学科发展的目标,为未来培养出一批批驾御信息社会的小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