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它的实施关涉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研究性学习中的因材施教就是整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即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特殊能力、需要和爱好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因材施教;兴趣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必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和落实,因而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研究性学习中的“材”之差异
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至少表现出三种差异,即不同发展层次水平、不同发展方向、不同个性特长。
1.1 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差异。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学科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某种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将新旧信息加以积极整合时,具备相当数量预备知识的学生就比缺乏这种知识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易获得成功。学科能力是学科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的结晶。学科能力,通常有三个含义: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成分,这种智力活动以概括能力为基础,并和思维的智力品质发生交互作用;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我国学者的一项因素分析表明,主体性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6个方面。研究证明,这6个方面的测试分数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且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主体性与学生的年级高低不一定相关。
1.2 不同个性特长的差异。不同个性特长的差异主要是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学科特长,具体表现为体育特长、艺术特长、文学特长、科技发明特长、社会活动特长等。
体育特长生有较好的反应能力,能比他人更快地学会某些运动项目,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喜欢做手工,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时间。艺术特长的学生善于想像,能轻松地看地图或其他图表,具有图像思维能力,有很好的色彩感觉,对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复合结构很敏感,有很好的悟性。文学特长的学生喜欢听、读、写,做事有系统、有条理,对琐事有很好的记忆。
1.3 不同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专注状态,乃至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倾向性都是不同的,这是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表现,这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思维特征、学习基础和成长环境有关。
认知风格包括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等,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学生在其成长和学习环境中,特别在某学科的入门阶段,由于家长的职业、教师的个性以及教学吸引力、班级群体的学习风气等因素,对某门学科的喜爱和关注程度超乎寻常,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职业倾向,后者反过来又构成了对前者的强化。
2 研究性学习中的因材施教
使发展层次水平不同,不同个性特长和不同发展方向上的学生都能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充分发展,就必须改革教学体制、课程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体制。
2.1 渗透式的研究性学习保证不同之“材”整体水平的提高。渗透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模式的必修课。它在保证整体水平的前提下,适应不同个体差异学生的需要。所谓渗透,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小课题”的形式进入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立足于学科和教材的必修课程。
例如,基于教材内容衍生的课题《我家的人口变迁》可作为课前预习的课题;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学者或长辈或与同伴交流提出自己的人口问题对策。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即完成家庭作业)就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2 科学实践课满足发展层次水平不同的学生。“科学实践课”是重点模式的跨校跨级和跨班的选修课,它的教学模式为:选题-选导师-实施研究-展示研究成果-实践检验推广
校际的“科学实践课”也是因材施教的应然选择。市或者区教研基于某个中学的特色资源,将其开辟和发展为研究实践基地,以问题为驱动,招募人马,整合优秀师资和实验室资源,供全市或全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拔尖或创造能力较强的部分同学选修,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2.3 课题驱动组合不同之“材”合作。课题驱动使学生在其它课程中难以展露的某些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有了发展的空间。学校、年级组和班级可以向全体同学发出课题,招募解决课题的人员。我校二附中在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中把会场布置、会徽设计、会歌谱写、会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以课题的形式向全校招标总负责人,再由总负责人招标子课题解决人员。总负责人向校务会申述其课题解决的设想、人员构成等,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竞争其课题解决权,校务会集体投票选举竞标人。
2.4 学科问题集中同类专“材”的优势力量。各学科背景下都有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以及自己人未来职业选择或高考报考专业的倾向性自愿报名,选择自己喜爱的数学、物理、化学、艺术、语文等学科团队。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遭遇到一些以他们现有的心理能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时难以获得满足。我校二附中各教学研究组负责筛选和综合学生的这些问题,他们还把自己在教学预设和教学执行阶段遭遇到的知识及其知识在生活中具体运用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探究。对于一些需要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以课题驱动的形式进行招标,吸引其他学科课题组的同学参与解决,体验友谊,共同分享知识的生产过程,体验发挥自身潜能的快乐,体验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成果、获得成功的快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因材施教;兴趣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必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和落实,因而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研究性学习中的“材”之差异
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至少表现出三种差异,即不同发展层次水平、不同发展方向、不同个性特长。
1.1 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差异。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学科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某种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将新旧信息加以积极整合时,具备相当数量预备知识的学生就比缺乏这种知识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易获得成功。学科能力是学科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的结晶。学科能力,通常有三个含义: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成分,这种智力活动以概括能力为基础,并和思维的智力品质发生交互作用;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我国学者的一项因素分析表明,主体性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6个方面。研究证明,这6个方面的测试分数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且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主体性与学生的年级高低不一定相关。
1.2 不同个性特长的差异。不同个性特长的差异主要是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学科特长,具体表现为体育特长、艺术特长、文学特长、科技发明特长、社会活动特长等。
体育特长生有较好的反应能力,能比他人更快地学会某些运动项目,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喜欢做手工,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时间。艺术特长的学生善于想像,能轻松地看地图或其他图表,具有图像思维能力,有很好的色彩感觉,对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复合结构很敏感,有很好的悟性。文学特长的学生喜欢听、读、写,做事有系统、有条理,对琐事有很好的记忆。
1.3 不同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专注状态,乃至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倾向性都是不同的,这是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表现,这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思维特征、学习基础和成长环境有关。
认知风格包括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等,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学生在其成长和学习环境中,特别在某学科的入门阶段,由于家长的职业、教师的个性以及教学吸引力、班级群体的学习风气等因素,对某门学科的喜爱和关注程度超乎寻常,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职业倾向,后者反过来又构成了对前者的强化。
2 研究性学习中的因材施教
使发展层次水平不同,不同个性特长和不同发展方向上的学生都能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充分发展,就必须改革教学体制、课程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体制。
2.1 渗透式的研究性学习保证不同之“材”整体水平的提高。渗透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模式的必修课。它在保证整体水平的前提下,适应不同个体差异学生的需要。所谓渗透,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小课题”的形式进入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立足于学科和教材的必修课程。
例如,基于教材内容衍生的课题《我家的人口变迁》可作为课前预习的课题;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学者或长辈或与同伴交流提出自己的人口问题对策。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即完成家庭作业)就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2 科学实践课满足发展层次水平不同的学生。“科学实践课”是重点模式的跨校跨级和跨班的选修课,它的教学模式为:选题-选导师-实施研究-展示研究成果-实践检验推广
校际的“科学实践课”也是因材施教的应然选择。市或者区教研基于某个中学的特色资源,将其开辟和发展为研究实践基地,以问题为驱动,招募人马,整合优秀师资和实验室资源,供全市或全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拔尖或创造能力较强的部分同学选修,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2.3 课题驱动组合不同之“材”合作。课题驱动使学生在其它课程中难以展露的某些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有了发展的空间。学校、年级组和班级可以向全体同学发出课题,招募解决课题的人员。我校二附中在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中把会场布置、会徽设计、会歌谱写、会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以课题的形式向全校招标总负责人,再由总负责人招标子课题解决人员。总负责人向校务会申述其课题解决的设想、人员构成等,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竞争其课题解决权,校务会集体投票选举竞标人。
2.4 学科问题集中同类专“材”的优势力量。各学科背景下都有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以及自己人未来职业选择或高考报考专业的倾向性自愿报名,选择自己喜爱的数学、物理、化学、艺术、语文等学科团队。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遭遇到一些以他们现有的心理能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时难以获得满足。我校二附中各教学研究组负责筛选和综合学生的这些问题,他们还把自己在教学预设和教学执行阶段遭遇到的知识及其知识在生活中具体运用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探究。对于一些需要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以课题驱动的形式进行招标,吸引其他学科课题组的同学参与解决,体验友谊,共同分享知识的生产过程,体验发挥自身潜能的快乐,体验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成果、获得成功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