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的话】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1月30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座谈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强调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如期全部脱贫摘帽,力争在全国做出示范。为进一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我区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典型经验,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本刊特开设“脱贫攻坚”专栏。集中刊发全区各地、各行业在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方面的成功经验、举措思路、理性思考、典型事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强大信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基本方略、重大举措等做出全面部署。会议意义重大,必须深刻认识、认真领会。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重承诺,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关键是要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因为:一是扶贫开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01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2%。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虽然增幅较快,但也只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农村贫困人口能否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重中之重。二是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中西部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到22.1%。三是扶贫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经过30多年的持续扶贫开发,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者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难以见效。所以,只有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困难群众真正致富,这样的小康才是真正得到人民认可、群众满意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扶贫工作的成效。
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看到,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必须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真正落实共享的理念,就是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一是可以补齐短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果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存在,脱贫问题没有解决,就很难说是实现了共享。贫困往往是导致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当贫困还大面积的存在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村的扶贫现状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二是可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三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扶贫工作搞好了,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贫困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壤没有污染,如果将这些优势转换为多样化产品,激活潜在投资,并且形成一股新的消费力量,既有利于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又增进了全体人民的福祉。
扶贫开发事关党的执政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消除贫困,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解决贫困问题列入工作的重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开发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一是侧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力度。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1年减少5221万人,贫困发生率比2011年下降5.5个百分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60%以上,下降到2014年4.2%。与20世纪70年代末相比,已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二是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党和政府始终心系贫困人口,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用近五年的时间,解决了7852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354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完成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在教育方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覆盖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使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三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近五年,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等六个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生产总值合计分别增长62.8%、55.7%、54.5%、51.4%、49.4%、46.2%,明显高于全国36.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连续三年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在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誓言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更是体现了我们党真正执政为民的信心和决心。特别要指出的是,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扶贫开发工作中,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为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共产党人的本色,也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信赖与拥护,极大地夯实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扶贫开发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贫穷往往是引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的深刻根源。在人类历史上,富足总是伴随稳定,贫穷必然导致动乱。所以能否摆脱贫困,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一方面,当前许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如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生态、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所引起的,加快发展,消除贫穷,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疆安全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也为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渗透提供了诱因和条件。所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尽快消除贫困,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计划:如加快实施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扩大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工程,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边民补贴机制,推进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这些重大举措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充分认识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在实践中认真落实会议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谱写反贫困历史的辉煌篇章。
(第一作者系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团长;第二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谢 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强大信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基本方略、重大举措等做出全面部署。会议意义重大,必须深刻认识、认真领会。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重承诺,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关键是要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因为:一是扶贫开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01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2%。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虽然增幅较快,但也只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农村贫困人口能否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重中之重。二是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中西部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到22.1%。三是扶贫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经过30多年的持续扶贫开发,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者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难以见效。所以,只有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困难群众真正致富,这样的小康才是真正得到人民认可、群众满意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扶贫工作的成效。
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看到,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必须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真正落实共享的理念,就是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一是可以补齐短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果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存在,脱贫问题没有解决,就很难说是实现了共享。贫困往往是导致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当贫困还大面积的存在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村的扶贫现状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二是可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三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扶贫工作搞好了,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贫困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壤没有污染,如果将这些优势转换为多样化产品,激活潜在投资,并且形成一股新的消费力量,既有利于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又增进了全体人民的福祉。
扶贫开发事关党的执政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消除贫困,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解决贫困问题列入工作的重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开发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一是侧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力度。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1年减少5221万人,贫困发生率比2011年下降5.5个百分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60%以上,下降到2014年4.2%。与20世纪70年代末相比,已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二是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党和政府始终心系贫困人口,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用近五年的时间,解决了7852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354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完成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在教育方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覆盖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使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三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近五年,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等六个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生产总值合计分别增长62.8%、55.7%、54.5%、51.4%、49.4%、46.2%,明显高于全国36.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连续三年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在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誓言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更是体现了我们党真正执政为民的信心和决心。特别要指出的是,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扶贫开发工作中,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为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共产党人的本色,也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信赖与拥护,极大地夯实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扶贫开发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贫穷往往是引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的深刻根源。在人类历史上,富足总是伴随稳定,贫穷必然导致动乱。所以能否摆脱贫困,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一方面,当前许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如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生态、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所引起的,加快发展,消除贫穷,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疆安全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也为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渗透提供了诱因和条件。所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尽快消除贫困,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计划:如加快实施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扩大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工程,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边民补贴机制,推进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这些重大举措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充分认识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在实践中认真落实会议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谱写反贫困历史的辉煌篇章。
(第一作者系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团长;第二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谢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