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实施生态规划方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地位,可以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创建每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的城市小区将有效的优化城市资源,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作为城市建设硬件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三部分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设战略。
一、 城市建设硬件的规划
商住楼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绿地越来越多、广场越来越大、立交桥越来越气派……无一不在显示着城市的“跃进”与“繁华”。如果说这些是城市的硬件,那么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市民无疑就是一个城市的软件。打造一个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不仅需要政府在城市硬件上有大投入、大手笔,更需要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对我们生活城市责任心的提高。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必须正视的是,许多城市“摊煎饼”式的发展,使得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内在作用,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我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巩固的稳定期,即不仅注重外延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换句话说,那种“摊煎饼”式的发展之路不能再继续走了。
二、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发展大体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额和投资收回期限,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和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三是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以及在适于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等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至于要注意的倾向,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要注意避免城市形态(建筑风格)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不要淹没了自身地理区位的特点和城市的个性;二,在注意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文态环境”建设。文态环境是指建筑风格要体现民族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与区域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相吻合;三,注意区域协调,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如珠江三角洲建了六七个机场,不仅使大量资金积压,而且利用率也很低;四,城市发展要依据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是沿着公路发展:公路修到哪里,房屋就建设到哪里,因为这种做法破坏了区域整体环境,城市功能被肢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集聚效应得不到发挥,基本农田难以保护,土地利用率也相当低下。
三、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源。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才资源。这四大资源状况,是体现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的人口规模、地域空间规模都不能脱离自身的资源状况,离开自身资源状况的发展是一种盲目的发展,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二是区域经济基础。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区域经济环境相联系,城市发展状况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基础的反映。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我国已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等几大城市群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了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和基础,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这方面我国不少城市都有深刻的教训。四是城市形象产品与城市形象特色。这是城市辐射力与吸引力的外部条件。城市具有了强大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城市的知名度才能提高,人才、物资、资金才能流向你那里,进而才会产生集聚效应。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与决策者从制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着眼。
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城市建设必然意味着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开发利用应以有利于长远发展,至少不危及后人利益为前提。人大工作的超脱性、全局性决定人大相对于具体从事建设管理的“当局者”们有更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因此,应把保护城市环境资源作为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监督重点。这方面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治理污染、节约土地,保护河湖山林和历史文化遗存等。抓好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决定。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多,对城市环境影响大,事关城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避免决策盲目性,使“百年大计”变成“百年遗憾”,人大有权并应该将其纳入重大事项范畴,行使决定权。
四、 结论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艰巨的综合课题,它既涉及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教育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理论与实际政策,又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医药、化工等各方面的原理与技术。要适当控制城市规模,新兴城市要合理、科学地利用现有城市土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老城市要注意用改造旧城区来求得发展与繁荣。很显然,内涵发展可以巩固数十年工业建设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地和基本建设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提高技术队伍质量;可以从物质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节约中实现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董大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5, (01) .
[2] 殷建民,罗鹏.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3] 秦耀辰,张二勋,刘道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评价-以开封市为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4] 王毅捷. 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7, (04) .
[5] 王静文,朱庆. 面向信息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 2005, (04) .
[6] 王经武,彭珂珊. 中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 水利科技與经济, 2002, (01) .
[7] 张晓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1) .
[8] 杨庆琴. 搞好城市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 (S1) .
[9] 罗景华,吴建荣. 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观念创新[J]. 城乡建设, 2002, (06) .
[10] 李涛. 南宁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 科技资讯, 2008, (28) .
叶金雨,男,汉族, 1965-,现任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助理工程师。
一、 城市建设硬件的规划
商住楼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绿地越来越多、广场越来越大、立交桥越来越气派……无一不在显示着城市的“跃进”与“繁华”。如果说这些是城市的硬件,那么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市民无疑就是一个城市的软件。打造一个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不仅需要政府在城市硬件上有大投入、大手笔,更需要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对我们生活城市责任心的提高。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必须正视的是,许多城市“摊煎饼”式的发展,使得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内在作用,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我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巩固的稳定期,即不仅注重外延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换句话说,那种“摊煎饼”式的发展之路不能再继续走了。
二、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发展大体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额和投资收回期限,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和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三是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以及在适于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等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至于要注意的倾向,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要注意避免城市形态(建筑风格)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不要淹没了自身地理区位的特点和城市的个性;二,在注意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文态环境”建设。文态环境是指建筑风格要体现民族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与区域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相吻合;三,注意区域协调,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如珠江三角洲建了六七个机场,不仅使大量资金积压,而且利用率也很低;四,城市发展要依据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是沿着公路发展:公路修到哪里,房屋就建设到哪里,因为这种做法破坏了区域整体环境,城市功能被肢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集聚效应得不到发挥,基本农田难以保护,土地利用率也相当低下。
三、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源。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才资源。这四大资源状况,是体现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的人口规模、地域空间规模都不能脱离自身的资源状况,离开自身资源状况的发展是一种盲目的发展,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二是区域经济基础。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区域经济环境相联系,城市发展状况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基础的反映。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我国已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等几大城市群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了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和基础,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这方面我国不少城市都有深刻的教训。四是城市形象产品与城市形象特色。这是城市辐射力与吸引力的外部条件。城市具有了强大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城市的知名度才能提高,人才、物资、资金才能流向你那里,进而才会产生集聚效应。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与决策者从制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着眼。
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城市建设必然意味着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开发利用应以有利于长远发展,至少不危及后人利益为前提。人大工作的超脱性、全局性决定人大相对于具体从事建设管理的“当局者”们有更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因此,应把保护城市环境资源作为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监督重点。这方面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治理污染、节约土地,保护河湖山林和历史文化遗存等。抓好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决定。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多,对城市环境影响大,事关城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避免决策盲目性,使“百年大计”变成“百年遗憾”,人大有权并应该将其纳入重大事项范畴,行使决定权。
四、 结论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艰巨的综合课题,它既涉及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教育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理论与实际政策,又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医药、化工等各方面的原理与技术。要适当控制城市规模,新兴城市要合理、科学地利用现有城市土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老城市要注意用改造旧城区来求得发展与繁荣。很显然,内涵发展可以巩固数十年工业建设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地和基本建设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提高技术队伍质量;可以从物质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节约中实现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董大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5, (01) .
[2] 殷建民,罗鹏.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3] 秦耀辰,张二勋,刘道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评价-以开封市为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4] 王毅捷. 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7, (04) .
[5] 王静文,朱庆. 面向信息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 2005, (04) .
[6] 王经武,彭珂珊. 中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 水利科技與经济, 2002, (01) .
[7] 张晓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1) .
[8] 杨庆琴. 搞好城市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 (S1) .
[9] 罗景华,吴建荣. 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观念创新[J]. 城乡建设, 2002, (06) .
[10] 李涛. 南宁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 科技资讯, 2008, (28) .
叶金雨,男,汉族, 1965-,现任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