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植物的活动可能在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松果能不能吃?那个长得像喇叭一样的花儿叫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有问过父母,但冯骐小时候不这样。
冯骐是充当回答的那一个。如果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就自己取个名字,还敢把這名字教给小朋友。
小朋友们对植物究竟叫什么是不太在意的,他们在乎的东西远比“植物名称”重要得多——上山谁能摘最多酸枣,下河谁能罩最多小鱼,“拔老根”谁能无敌班里……大自然在此刻有着无穷的魅力。
“叶子的对称性、花纹,蝴蝶飘忽的姿态,都能吸引我。而且有些东西能吃,有些东西能做帽子,有些东西能吹响,反正一天玩下来感觉很充实很快乐……”
“小时候爱玩什么,可能会影响一辈子,”冯骐说。
多年后,冯骐以为像这样对自然充满兴趣的人也许凤毛麟角,但一个小小的在线活动“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看图读植物”,就能把他们从全国各地的角落找出来,北京、太原、山东、浙江、广东……
今年2月份,豆瓣有人发起“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看图读植物”活动,活动内容是上传你认为漂亮的、求知的植物图片,再由活动参与者共同讨论或者直接由高人出手解答。因为活动时限规定,所以这个线上活动也仅仅开展了两个月,可超过11000人感兴趣,参加者也超过9500人,上传植物图片超过20000张。
活动发起者空错,主力人物冯骐、adel、阿蒙(那时候叫among)、斯弥、千载白衣酒、mango等,在线上活动超过时限后,进而开拓了一个小站,还是以“认识植物”为目的,除了上传植物图片以供讨论学习外,还组织线下活动,主要内容就是户外旅行,观察自然,这个小站现在已有接近8000成员,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和听闻过这个组织。
他们管自己的这个组织叫“自然笔记”。
既要宅得下来,又要走得出去
“自然笔记”的创办人空错是一家科学出版社编辑,平时极爱出游。在出游途中,见到各种花草树木,识得面容了,不知名字,很觉得遗憾,所以就在豆瓣上发起“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在线活动,自己长知识,也让别人获益。
一般的模式是一人上图,很快有高手来说名字,后面跟上的就评论图片,说“这图像什么什么”、“我以前误会了什么什么”之类,顺便拜高人。出现争执是比较少的情况。
活动里的帖子,“歪楼”的很少,即使是组内红人高人,也没有聊天偏向的时候,只说图片和与图片相关的事。所以“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活动传播率非常高,记者仅有的65位豆瓣好友里,就有11位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接近1/6的比例。
马二是冯骐在“自然笔记”里的ID。
投入到植物分类学里还不到一年,“我纯属用时间拼别人的经验”。
那时候冯骐基本上一到家就上网,看到一张不认识的图,就打开图鉴,先猜个科,把下面所有属都打开看一遍。往往科是能估摸对的,到找出正确的属、种也得十几分钟,要是科猜错了,还要再换个科,经常要翻个把小时才能找到看起来正确的答案。
很多时候这样还没完。还要再点开《中国植物志》,查查文字描述,看看它的分布、花期、果期,然后才敢去活动图片下写个答案。而且答案后面往往还加个问号,以示不确定。“这种‘工作’每天都干到很晚,但效果也很显著,慢慢地,我给的答案的问号渐渐就少了。”
基本上,很多人不是随时守在电脑前的,但冯骐会在上面呆一整晚,所以常常第一个给回答,“不过这点空错是不清楚的,他看我回答得多,把我当能人了,我也就老着面皮没有揭穿,其实那会儿我开始学分类学才半年而已,当然不能跟阿蒙那种神人相比。”
阿蒙被称为神人,是因为他在“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活动里知道的植物数量惊人,而且还能知道它们的作用,名字的来历,甚至与之为亲戚的其他种类,再加上为人热心,在组织里口碑斐然。
阿蒙提倡“走出去”,他丰富的植物知识是在不停徒步和观察中积累的。除此之外,他会随身带一本常见植物图谱,即使现在已经很少翻了,“一般我不认识的都已经很偏门了,但图谱还是带着的。”
阿蒙的休息时间,多是看纪录片,“关于虫子,植物的那种”,有时他也会去旧书店淘一些图谱和图书,还有一些生物课本,“分上下册的,上册是介绍奇观啊,下册是分类学那种”,更多的时候,他会在提问,“这个植物土名儿叫什么”、“能不能吃啊”、v“药用能治什么”……
阿蒙在大学里做行政,有时也带艺术课,他会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这样他能把他们带到学校的小花园里,跟他们讲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高人组团,不用带百科书
自然笔记的成员,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不爱聊八卦,不爱打听红人私生活,在普通的对话中,他们能很顺利地把对方引入花草的话题,你喜欢百合吧?“萱草就很像百合,不过它的英文名是Daylily,也就是说,它只能开一天的花儿……”
虽然都是抱着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好奇,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兴趣也有偏重,植物、动物、地质、古生物、古建筑等等,各个领域都有高人。整合这些高人一同出游,路上各种各样的求知欲都能满足,这就是空错、冯骐等人创建“自然笔记”初衷。
“我们提倡博物的精神,凡是博物学能覆盖的内容我们都关心,这是几个组织者的共同点吧。我们的想法就是整合好这种资源,同城活动的时候可以相互学习,线上活动的时候可以跟不同城的朋友交流 。”冯骐说。
自然笔记现在会有更多的徒步户外的活动,多在北京郊区。每次的活动就是一帮人一路上走走看看,听听讲讲,朴素也真实得像一群学生。
有时他们队伍里会有阿蒙这样的杂草专家,沿路就像带着一本会说话的百科书,告诉你萱草和百合虽然相像但并不是一家人;有时候会有北大古生物系的研究生当顾问,集体沿着河床找化石;有时候队伍里会跟着一群久坐办公室的白领,费尽力气狼狈不堪地钻出山谷后才发现,其实只要往北一点就能找到一条舒坦平整的山路……
这样的活动不要求男女搭配,也没有安排很多刺激的游戏,纯粹是一种天然的自得其乐。阿蒙从太原到北京参加的那次活动,仅仅是夏日里逛逛植物园,也能从上午10点一直走到下午6点。
对于爱好植物的人来说,快乐的“点”总是出现得很奇怪,因为太多,太小,太频繁,有时候要他们回忆起来,竟然都少有那个“最难忘”的一次,因为“每一次”都感触非凡。在自然笔记活动中,大家享受的是那种与大自然贴近的乐趣。那种乐趣似乎不用培养,因为它本身的神奇与迷人已经足够让人神往不已。
教你认识身边的植物
纪录片
《里山》
日本本土最和谐的自然之诗,花朵、鱼儿、芦苇、人还有湖水,一起构成一个绝妙的自然世界。
《life》
植物那一集,开头那30秒的镜头绝对震撼。
《植物私生活》
极美丽的镜头去捕捉世界上最大、最鲜艳、最怪诞的植物的秘密生活,让人惊奇不已。
书及图谱
对于那些植物分类学一点都不懂的同学可以直接看这三本书。
《华北野花》是一个独辟蹊径的不错图谱,它从花色花型分类,让那些对分类学不了解的同学很容易就上手查阅。
《常见野花》是以常见的250种野花为首的一个图鉴,它最直观的地方是利用一条相当于普通蒲公英的花径长度的线来表示出野花的实际大小,这样更容易感受和辨识。
就算没有专门的植物学知识都可以通过《玫瑰之吻》 领略植物花朵的奥秘。
喜欢手绘的还可以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一套《花卉图谱》 ,现在书店已经基本买不到了,但在一些旧书网上还有卖。这套画册才是花卉手绘的巅峰。现在也有新版的,但开本减半,而且贵了很多。
网络图鉴
普兰塔论坛的植物鉴定版,是非常专业的植物鉴定论坛,一般的植物在那儿都能问到名字。
想成为一个严谨的植物控,中国植物电子版在线查询,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阿蒙、冯骐推荐
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松果能不能吃?那个长得像喇叭一样的花儿叫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有问过父母,但冯骐小时候不这样。
冯骐是充当回答的那一个。如果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就自己取个名字,还敢把這名字教给小朋友。
小朋友们对植物究竟叫什么是不太在意的,他们在乎的东西远比“植物名称”重要得多——上山谁能摘最多酸枣,下河谁能罩最多小鱼,“拔老根”谁能无敌班里……大自然在此刻有着无穷的魅力。
“叶子的对称性、花纹,蝴蝶飘忽的姿态,都能吸引我。而且有些东西能吃,有些东西能做帽子,有些东西能吹响,反正一天玩下来感觉很充实很快乐……”
“小时候爱玩什么,可能会影响一辈子,”冯骐说。
多年后,冯骐以为像这样对自然充满兴趣的人也许凤毛麟角,但一个小小的在线活动“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看图读植物”,就能把他们从全国各地的角落找出来,北京、太原、山东、浙江、广东……
今年2月份,豆瓣有人发起“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看图读植物”活动,活动内容是上传你认为漂亮的、求知的植物图片,再由活动参与者共同讨论或者直接由高人出手解答。因为活动时限规定,所以这个线上活动也仅仅开展了两个月,可超过11000人感兴趣,参加者也超过9500人,上传植物图片超过20000张。
活动发起者空错,主力人物冯骐、adel、阿蒙(那时候叫among)、斯弥、千载白衣酒、mango等,在线上活动超过时限后,进而开拓了一个小站,还是以“认识植物”为目的,除了上传植物图片以供讨论学习外,还组织线下活动,主要内容就是户外旅行,观察自然,这个小站现在已有接近8000成员,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和听闻过这个组织。
他们管自己的这个组织叫“自然笔记”。
既要宅得下来,又要走得出去
“自然笔记”的创办人空错是一家科学出版社编辑,平时极爱出游。在出游途中,见到各种花草树木,识得面容了,不知名字,很觉得遗憾,所以就在豆瓣上发起“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在线活动,自己长知识,也让别人获益。
一般的模式是一人上图,很快有高手来说名字,后面跟上的就评论图片,说“这图像什么什么”、“我以前误会了什么什么”之类,顺便拜高人。出现争执是比较少的情况。
活动里的帖子,“歪楼”的很少,即使是组内红人高人,也没有聊天偏向的时候,只说图片和与图片相关的事。所以“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活动传播率非常高,记者仅有的65位豆瓣好友里,就有11位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接近1/6的比例。
马二是冯骐在“自然笔记”里的ID。
投入到植物分类学里还不到一年,“我纯属用时间拼别人的经验”。
那时候冯骐基本上一到家就上网,看到一张不认识的图,就打开图鉴,先猜个科,把下面所有属都打开看一遍。往往科是能估摸对的,到找出正确的属、种也得十几分钟,要是科猜错了,还要再换个科,经常要翻个把小时才能找到看起来正确的答案。
很多时候这样还没完。还要再点开《中国植物志》,查查文字描述,看看它的分布、花期、果期,然后才敢去活动图片下写个答案。而且答案后面往往还加个问号,以示不确定。“这种‘工作’每天都干到很晚,但效果也很显著,慢慢地,我给的答案的问号渐渐就少了。”
基本上,很多人不是随时守在电脑前的,但冯骐会在上面呆一整晚,所以常常第一个给回答,“不过这点空错是不清楚的,他看我回答得多,把我当能人了,我也就老着面皮没有揭穿,其实那会儿我开始学分类学才半年而已,当然不能跟阿蒙那种神人相比。”
阿蒙被称为神人,是因为他在“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活动里知道的植物数量惊人,而且还能知道它们的作用,名字的来历,甚至与之为亲戚的其他种类,再加上为人热心,在组织里口碑斐然。
阿蒙提倡“走出去”,他丰富的植物知识是在不停徒步和观察中积累的。除此之外,他会随身带一本常见植物图谱,即使现在已经很少翻了,“一般我不认识的都已经很偏门了,但图谱还是带着的。”
阿蒙的休息时间,多是看纪录片,“关于虫子,植物的那种”,有时他也会去旧书店淘一些图谱和图书,还有一些生物课本,“分上下册的,上册是介绍奇观啊,下册是分类学那种”,更多的时候,他会在提问,“这个植物土名儿叫什么”、“能不能吃啊”、v“药用能治什么”……
阿蒙在大学里做行政,有时也带艺术课,他会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这样他能把他们带到学校的小花园里,跟他们讲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高人组团,不用带百科书
自然笔记的成员,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不爱聊八卦,不爱打听红人私生活,在普通的对话中,他们能很顺利地把对方引入花草的话题,你喜欢百合吧?“萱草就很像百合,不过它的英文名是Daylily,也就是说,它只能开一天的花儿……”
虽然都是抱着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好奇,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兴趣也有偏重,植物、动物、地质、古生物、古建筑等等,各个领域都有高人。整合这些高人一同出游,路上各种各样的求知欲都能满足,这就是空错、冯骐等人创建“自然笔记”初衷。
“我们提倡博物的精神,凡是博物学能覆盖的内容我们都关心,这是几个组织者的共同点吧。我们的想法就是整合好这种资源,同城活动的时候可以相互学习,线上活动的时候可以跟不同城的朋友交流 。”冯骐说。
自然笔记现在会有更多的徒步户外的活动,多在北京郊区。每次的活动就是一帮人一路上走走看看,听听讲讲,朴素也真实得像一群学生。
有时他们队伍里会有阿蒙这样的杂草专家,沿路就像带着一本会说话的百科书,告诉你萱草和百合虽然相像但并不是一家人;有时候会有北大古生物系的研究生当顾问,集体沿着河床找化石;有时候队伍里会跟着一群久坐办公室的白领,费尽力气狼狈不堪地钻出山谷后才发现,其实只要往北一点就能找到一条舒坦平整的山路……
这样的活动不要求男女搭配,也没有安排很多刺激的游戏,纯粹是一种天然的自得其乐。阿蒙从太原到北京参加的那次活动,仅仅是夏日里逛逛植物园,也能从上午10点一直走到下午6点。
对于爱好植物的人来说,快乐的“点”总是出现得很奇怪,因为太多,太小,太频繁,有时候要他们回忆起来,竟然都少有那个“最难忘”的一次,因为“每一次”都感触非凡。在自然笔记活动中,大家享受的是那种与大自然贴近的乐趣。那种乐趣似乎不用培养,因为它本身的神奇与迷人已经足够让人神往不已。
教你认识身边的植物
纪录片
《里山》
日本本土最和谐的自然之诗,花朵、鱼儿、芦苇、人还有湖水,一起构成一个绝妙的自然世界。
《life》
植物那一集,开头那30秒的镜头绝对震撼。
《植物私生活》
极美丽的镜头去捕捉世界上最大、最鲜艳、最怪诞的植物的秘密生活,让人惊奇不已。
书及图谱
对于那些植物分类学一点都不懂的同学可以直接看这三本书。
《华北野花》是一个独辟蹊径的不错图谱,它从花色花型分类,让那些对分类学不了解的同学很容易就上手查阅。
《常见野花》是以常见的250种野花为首的一个图鉴,它最直观的地方是利用一条相当于普通蒲公英的花径长度的线来表示出野花的实际大小,这样更容易感受和辨识。
就算没有专门的植物学知识都可以通过《玫瑰之吻》 领略植物花朵的奥秘。
喜欢手绘的还可以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一套《花卉图谱》 ,现在书店已经基本买不到了,但在一些旧书网上还有卖。这套画册才是花卉手绘的巅峰。现在也有新版的,但开本减半,而且贵了很多。
网络图鉴
普兰塔论坛的植物鉴定版,是非常专业的植物鉴定论坛,一般的植物在那儿都能问到名字。
想成为一个严谨的植物控,中国植物电子版在线查询,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阿蒙、冯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