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遗址概况rn姜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以西、反山遗址以南,是一处依托自然山体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从现在地貌来看,莫角山西坡与姜家山是连成一片的,因此以往我们一直把姜家山作为莫角山遗址的一部分.2012年上半年对莫角山西坡和姜家山东坡进行了东西向解剖,发现二者之间相隔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干沟,因此单独提出姜家山遗址的命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遗址概况rn姜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以西、反山遗址以南,是一处依托自然山体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从现在地貌来看,莫角山西坡与姜家山是连成一片的,因此以往我们一直把姜家山作为莫角山遗址的一部分.2012年上半年对莫角山西坡和姜家山东坡进行了东西向解剖,发现二者之间相隔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干沟,因此单独提出姜家山遗址的命名.
其他文献
印信是历代王朝权威的象征,是公文的唯一行政信用凭证,只有加盖印信的公文才具备行政效力,"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因而备受重视.清朝典志详列各种不同印信的材质、大小、印文等形制内容,并规定如何使用印信.
房山石经的刊刻与佛教末法思想密切相关,已是学界公论,但房山石经事业的信仰根基,又不仅限于末法思想.静琬是在承认隋末唐初已入“末法”的前提下开窟刻经,但其主要目的 并非为防备世间帝王未来的“灭法”运动,而是要留存经本给“末法万年”结束以后的人们.从其后继弟子开始,“末法”意识对房山石经刊刻所起的作用逐渐下降.历代参与刻经的各阶层人士,主要是为求得个人功德果报,离静琬刻经初衷越来越远.房山石经并非忠实贯彻静琬刻经理念的结果,而是由不同时代、信仰参差的各界僧俗,按照不同信仰需求,自发构成一个信仰实践共同体来完成
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稳定的国家意志以成文法的形式呈现,唐代的成文法,称作“律令格式”;皇帝日常政务处理和决定,用“王言”表达.王言与律令格式共同构成唐代的法律体系.唐代王言有多种简称,如“制敕”、“诏令”等,执行迟缓或错误,唐律有明确的惩处规定;①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也存在王言干预法律的现象,被称作“以敕破律”.②王言既是皇权日常运行的载体,也是皇帝制度呈现的外在形式.唐朝是中国皇帝制度的成熟时期,通过王言理解唐代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一环.
海门口遗址2017~2018年的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墓地.根据层位关系、墓葬形制和构筑方式的不同,集中分布的24座墓可分为三组,年代在公元前1500~900年.这批墓葬丰富了对海门口遗址丧葬习俗及聚落变迁的认识,为探索以石块构筑"大石墓"及二次捡骨分层丛葬葬俗的源流提供了新资料.
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者受法兰克习俗和墨洛温王朝先例的影响,为确保王位的传承、满足儿子的欲望、更有效地治理王国,常安排儿子分治疆土.查理·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虔诚者路易及其三个儿子共五代七位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分治和调整疆土来维护王族团结.在父子分治、兄弟分治、叔侄分治和混合分治四种权力格局中,国王们都采用多种手段维护王国一体,比如禁止部分儿子的继承资格、禁止分王国再分治、强化长子地位、兼并或分治绝嗣之王的疆土、频繁会商、联手打击异姓异族.因此,疆土分治并不必然导致国家分裂,亦可有利于王国一体.
东赵遗址2012~2015年发现了"新砦期"小城,现存基槽和城壕等,小城内外有灰坑、窖穴、祭祀坑等遗迹.小城始建于"新砦期",最晚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废弃.小城的城内外遗迹应为"新砦期"早段.这批材料对研究嵩山以北地区"新砦期"遗存的文化内涵、"新砦期"的性质及早期夏文化等有重要价值.
中初鸣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西南距良渚遗址群约18公里.该地区地势较低,水网发达,毗邻现在的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图一).rn据1932年《德清县新志》卷二记载:“中初鸣、下初鸣、桑育、高桥,地中时掘有杂角古玉及圈环步坠等物,质坚,色多红黄,时人谓之西土汉玉,佳者极珍贵”.
地中海东部的折返式研磨石器中,徒手操作类(磨盘)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前陶新石器时代有较大发展.青铜时代形成了以马鞍形磨盘为主且不断改进的谷物加工技术体系.铁器时代出现了手柄操作类,"奥林索斯磨"代表了其巅峰形态.上述特点与地中海东部的作物品种、加工技术、饮食传统等有关.
本报告发表的碳十四年代数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碳十四实验室与兰州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在2020~2021年合作完成,共涉及4个考古遗址出土的30个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数据.
通过对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大岩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和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研究,可知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环境较稳定,以C3植物为主,有少量C4植物.先民主要摄取淡水类动物资源,早期人群在食物选择上高度集中,中期人群则更加多样,陆生资源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