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学校教育中的历史学科在发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传统美德 民族素质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是门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来看,它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反映多样性特点,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它的政治价值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它的伦理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它的伦理价值通过从古到今人物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倡寻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学者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政府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
[关键词]历史教学 传统美德 民族素质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是门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来看,它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反映多样性特点,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它的政治价值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它的伦理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它的伦理价值通过从古到今人物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倡寻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学者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政府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