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方式。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最早论述是在2004年,有学者认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了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要素。”他虽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但并没有明确其具体的概念。在之后,随着学者的深入探讨,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向导的教育模式。”这是陈兰荣,张震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的普遍适用性,那么针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的思政教育生活化,柳礼泉下了一个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在国家发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但是往往期待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架空在生活之上,并且教育研究方式理想化,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例如,在教育過程中,有些老师为了实现或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榜样进行大肆宣传,但这种宣传都是夸大其词,将人格完美化,忽略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思政教育活动的教学手段单一化和形式化,虽然学校已经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作为必修课,例如高校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但是实际上学生和教师都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传授与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内心的真实诉求需求,这种状况就会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消失。因为师生没有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教师把大学生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单纯听老师讲,老师也只负责知识的传授,学生没有发挥积极主动性,“左耳进,右耳出”自然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产生的现实意义
(一)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培养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使他们在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二)可以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认同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地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孟江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一文中,归纳了五点必要性。1.思政教育的复杂性决定其要贴近生活;2.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思想的交流;3.思政教育生活化利于人们认知需要和利益需要;4.思政教育生活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5.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逻辑相结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主要是从思政教育的主体、目标、方法和内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主体上,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应该相互沟通与交流,两者可以产生共鸣。同时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地位。
(二)教学目标上,设定的教育目标要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情况,缩短学生心中与目标的距离感,太过理想化的目标,会让学生感到望尘莫及,最终就半途而废的放弃了。
(三)教学方法上,平时只是进行课堂45分钟的理论知识灌输,这样的方式单一而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思政教育的方法多样化一些,例如:观看道德模范人物的影片的宣传讲座,组织学生回到革命老区,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是最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上,就像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生活即教育”。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要回到生活,立足于生活,融入生活,根据各地学情,增强内容的生活化,以便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既要为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理论,也要从学生生活中找寻鲜活的例子,这样的教育内容才有温度。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最早论述是在2004年,有学者认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了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要素。”他虽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但并没有明确其具体的概念。在之后,随着学者的深入探讨,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向导的教育模式。”这是陈兰荣,张震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的普遍适用性,那么针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的思政教育生活化,柳礼泉下了一个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在国家发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但是往往期待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架空在生活之上,并且教育研究方式理想化,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例如,在教育過程中,有些老师为了实现或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榜样进行大肆宣传,但这种宣传都是夸大其词,将人格完美化,忽略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思政教育活动的教学手段单一化和形式化,虽然学校已经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作为必修课,例如高校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但是实际上学生和教师都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传授与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内心的真实诉求需求,这种状况就会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消失。因为师生没有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教师把大学生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单纯听老师讲,老师也只负责知识的传授,学生没有发挥积极主动性,“左耳进,右耳出”自然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产生的现实意义
(一)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培养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使他们在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二)可以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认同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地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孟江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一文中,归纳了五点必要性。1.思政教育的复杂性决定其要贴近生活;2.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思想的交流;3.思政教育生活化利于人们认知需要和利益需要;4.思政教育生活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5.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逻辑相结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主要是从思政教育的主体、目标、方法和内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主体上,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应该相互沟通与交流,两者可以产生共鸣。同时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地位。
(二)教学目标上,设定的教育目标要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情况,缩短学生心中与目标的距离感,太过理想化的目标,会让学生感到望尘莫及,最终就半途而废的放弃了。
(三)教学方法上,平时只是进行课堂45分钟的理论知识灌输,这样的方式单一而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思政教育的方法多样化一些,例如:观看道德模范人物的影片的宣传讲座,组织学生回到革命老区,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是最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上,就像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生活即教育”。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要回到生活,立足于生活,融入生活,根据各地学情,增强内容的生活化,以便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既要为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理论,也要从学生生活中找寻鲜活的例子,这样的教育内容才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