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2日,红专厂里,小黄牛在路边吃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保安朱敦林手里挽着缰绳。缰绳的另一头,系着小黄。
小黄是一头黄牛。
一人一牛,慢悠悠地走在红专厂园区的主干道上。路两边,都是绿油油的青草。小黄不时停下脚步,低头向草丛里探索。嗅到对胃口的草,张开嘴,舌头卷动,一小片草没入口中。
小黄本是一头待宰的小牛,机缘巧合,被红专厂收留。如今,它已在这个艺术空间里“诗意地栖居”了将近一年。
善心战胜了既定的命运。
正得益于此,这只小黄牛才能在之后的每一天,在都市广州,过上它的田园生活。
逃亡
那一天,我被以2200元的价格卖给珠江边一家档次还不错的饭店。其实,我还小,身长不到一米,肉或许很嫩。
绳子松掉的瞬间,我撒腿就跑,从饭店门口夺路而出。我不知道方向,沿着人行道拼命地跑。偶尔有些车辆从身边经过,人们看到我,瞪大了眼。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门,门内绿树成荫,很像一片森林。我跑了进去,躲藏起来。
没想到,这一躲,改变了我的一生。
去年5月,一个初夏的傍晚。临江大道边的红专厂,即将被夜色笼罩。
保安领班朱敦林,坐在值班室里,盯着面前的监控显示屏。
他的眼睛突然停留在其中一个显示屏上。那里面,一头身形瘦小的黄牛,从红专厂朝向珠江的南门跑了进来。
“牛?大城市中心,哪来的牛?”
朱敦林使劲眨眨眼睛,确定自己并没有看错。
对讲机响了。南门保安亭的保安,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证实了朱敦林所看到的:门口进来了头牛,正在往集美组办公室的方向走去。
朱敦林走出值班室,决定去会一会这位不速之客。
牛很聪明,进了红专厂,乘着夜色,不断往树木茂密的地方跑,一会就难觅踪迹。
朱敦林又回到值班室,通过监控视频和驻守在不同岗位的同事确认,找到了牛藏身之地。
朱敦林和同事打开手电筒,逐步靠近它。
牛紧紧靠着红专厂边界的铁丝网,似乎在躲避。它盯着人群,保持沉默。
这是朱敦林第一次直视牛的眼睛。很大,睫毛很长,眼神透着无辜和惊慌。朱敦林看出来,这还只是头小牛。
“该拿它怎么办啊?”
好奇的保安们围着小牛,喋喋不休。
一个放过牛的保安,找来一条绳子,熟练地绑好绳套,套住了小牛的脖子。他说,这是头母牛。
夜已深。保安总管说,就暂时收留它吧,看过几天有没有人来认领。
两天后,附近一个饭店的负责人找了过来。他们说沿路已经找了两天,没想到小牛逃到这里。
“小牛拿回去后,你们要怎么做?”朱敦林问。
“当然是杀掉啊。”
“这么温顺的牛,被杀掉怪可怜的。”朱敦林有点不忍心,跟总管说,能否看看有没有别的处理方式。
总管请示了红专厂园区的负责人,负责人一向有善心,她说,牛能进来红专厂是种缘分,证明了动物有灵性,向往艺术与都市中的难得自然之境。
于是,园区与饭店做了笔交易,用2000元留下了小牛。
安家
我就这么在红专厂安居下来,一直到现在。有时想到我的同类,活着就是等待被宰,真是对自己的际遇感到庆幸。
“这里竟然有头牛?”游客看到我总是会惊叹。甚至有时候,我还被人指牛为马。我突然意识到,我到这里,似乎有那么一些意义。比如,我最自豪的就是,听到有小朋友说,我是他们在图书以外看到的第一头牛。
红专厂要养牛了。
园区角落里很快搭起一个牛棚。一圈一米高的木栅栏,一个可以挡雨的铁皮棚,一口水井。红专厂地处CBD,地价不菲,这牛棚可算是豪宅了。
从那之后,红专厂的白班保安多了个任务:放牛。
“小黄”是在小牛确定被收留后,朱敦林给她起的名字。
红专厂园区宽敞,主干道旁边都是绿油油的青草。初来乍到,小黄还不愿出门。保安们拿起镰刀,割下路边的野草,送到牛棚,送到小黄嘴边。
数天过后,小黄才愿意走出牛棚,开始在都市中放牧。
每天早上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是小黄出门散步的时间。
毕竟是游客交织的园区,为安全起见,保安们给小黄上了鼻环,系上绳子,牵着她,去寻找主干道两旁的青草。日子久了,不用牵绳子,小黄都会慢悠悠地跟在人后面。
刚过去的冬天,广州经历了罕见的极寒天气,寸草难生。为了小黄吃得饱,保安们跑到园区周边去觅草。最冷的几天,还把小黄从半开放的牛棚转移到室内取暖。
偶尔走累了,小黄四腿一屈就蹲坐在草地上。
“它要反刍了”,朱敦林肯定地说。为了照顾小黄,朱敦林上网查过资料,着实下了功夫。
小黄天天在园区大摇大摆地散步,第一次见到她的游客会比较新奇,偶尔会蹭过来摸一下。经常来散步的街坊已习惯了她的存在。倒是那些宠物狗,看见庞然大物,都要奋不顾身地冲过去“挑衅”。
在朱敦林眼中,小黄比那些宠物狗都要乖巧。
朱敦林的手机相册里,满满都是小黄的照片。他逢人就说,你看小黄现在长得多漂亮,满满的自豪感。
每过一段时间,朱敦林就会给出差在外的园区负责人发微信,汇报小黄的情况:
“春暖花开,牛美眉可以吃上美味佳肴,不觉间已出落得明眸皓齿,颇有几分姿色了。”
艺术
红专厂是搞艺术的地方,往来无白丁。而我有幸,得到赏识,从食用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去年年底,有一位叫沈少民的艺术家,要来这里开展,展览名为“这里没有问题”。
然后,他在这里发现了一头牛,决定把我也纳为展品。
小黄要成为艺术品了,保安们都很好奇。
那天,朱敦林牵着小黄,等待着艺术家们的到来。平日里在红专厂耳濡目染,见过的花样多了,不过朱敦林还是很好奇,这次艺术家能在牛身上带来什么新花样。
沈少民带来了亲手制作的模板,找来了专业的发型师。他们要在小黄的身上做文章。
染发剂透过模板,渗透进小黄褐红色的毛发中。
“这里没有问题”,金黄色的字迹慢慢呈现出来。
“There is no problem”,朱敦林用略带乡音的口音念出印在小黄身体另一边的英文。
朱敦林看了看字,又看了看小黄,突然觉得这几个字跟小黄很衬。
像她这样一头牛,生活在大都市里没有问题。
随着展览的开始,小黄也忙碌起来。她被拍了视频,在展场播放;她在展场周围巡游,接受欣赏和拍摄。
人们眼中的小黄,不再仅仅只是一头牛。
经常往来红专厂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这周一才第一次看到小黄。
4月11日,孟浩经过红专厂停车场,看到了正在一边吃草的小黄。他有点纳闷:“怎么会有头小牛?”
园区负责人介绍了小黄的身世,孟浩颇为感动。
“牛,这个动物,在这个园区里得到很好的照顾,除了一群善心的人,还说明这个地方充满生命力。”
孟浩想把小黄的故事讲出来。
也许在这故事里,善心战胜了既定的命运才让人动容。
再回到牛最初出逃的那家饭店。饭店罗经理记得,当时的确有头牛出逃了,听说是去了红专厂。再后来的事情,他也不清楚。
他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会对一头牛感兴趣?”(苏丽摘自《南方都市报》)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保安朱敦林手里挽着缰绳。缰绳的另一头,系着小黄。
小黄是一头黄牛。
一人一牛,慢悠悠地走在红专厂园区的主干道上。路两边,都是绿油油的青草。小黄不时停下脚步,低头向草丛里探索。嗅到对胃口的草,张开嘴,舌头卷动,一小片草没入口中。
小黄本是一头待宰的小牛,机缘巧合,被红专厂收留。如今,它已在这个艺术空间里“诗意地栖居”了将近一年。
善心战胜了既定的命运。
正得益于此,这只小黄牛才能在之后的每一天,在都市广州,过上它的田园生活。
逃亡
那一天,我被以2200元的价格卖给珠江边一家档次还不错的饭店。其实,我还小,身长不到一米,肉或许很嫩。
绳子松掉的瞬间,我撒腿就跑,从饭店门口夺路而出。我不知道方向,沿着人行道拼命地跑。偶尔有些车辆从身边经过,人们看到我,瞪大了眼。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门,门内绿树成荫,很像一片森林。我跑了进去,躲藏起来。
没想到,这一躲,改变了我的一生。
去年5月,一个初夏的傍晚。临江大道边的红专厂,即将被夜色笼罩。
保安领班朱敦林,坐在值班室里,盯着面前的监控显示屏。
他的眼睛突然停留在其中一个显示屏上。那里面,一头身形瘦小的黄牛,从红专厂朝向珠江的南门跑了进来。
“牛?大城市中心,哪来的牛?”
朱敦林使劲眨眨眼睛,确定自己并没有看错。
对讲机响了。南门保安亭的保安,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证实了朱敦林所看到的:门口进来了头牛,正在往集美组办公室的方向走去。
朱敦林走出值班室,决定去会一会这位不速之客。
牛很聪明,进了红专厂,乘着夜色,不断往树木茂密的地方跑,一会就难觅踪迹。
朱敦林又回到值班室,通过监控视频和驻守在不同岗位的同事确认,找到了牛藏身之地。
朱敦林和同事打开手电筒,逐步靠近它。
牛紧紧靠着红专厂边界的铁丝网,似乎在躲避。它盯着人群,保持沉默。
这是朱敦林第一次直视牛的眼睛。很大,睫毛很长,眼神透着无辜和惊慌。朱敦林看出来,这还只是头小牛。
“该拿它怎么办啊?”
好奇的保安们围着小牛,喋喋不休。
一个放过牛的保安,找来一条绳子,熟练地绑好绳套,套住了小牛的脖子。他说,这是头母牛。
夜已深。保安总管说,就暂时收留它吧,看过几天有没有人来认领。
两天后,附近一个饭店的负责人找了过来。他们说沿路已经找了两天,没想到小牛逃到这里。
“小牛拿回去后,你们要怎么做?”朱敦林问。
“当然是杀掉啊。”
“这么温顺的牛,被杀掉怪可怜的。”朱敦林有点不忍心,跟总管说,能否看看有没有别的处理方式。
总管请示了红专厂园区的负责人,负责人一向有善心,她说,牛能进来红专厂是种缘分,证明了动物有灵性,向往艺术与都市中的难得自然之境。
于是,园区与饭店做了笔交易,用2000元留下了小牛。
安家
我就这么在红专厂安居下来,一直到现在。有时想到我的同类,活着就是等待被宰,真是对自己的际遇感到庆幸。
“这里竟然有头牛?”游客看到我总是会惊叹。甚至有时候,我还被人指牛为马。我突然意识到,我到这里,似乎有那么一些意义。比如,我最自豪的就是,听到有小朋友说,我是他们在图书以外看到的第一头牛。
红专厂要养牛了。
园区角落里很快搭起一个牛棚。一圈一米高的木栅栏,一个可以挡雨的铁皮棚,一口水井。红专厂地处CBD,地价不菲,这牛棚可算是豪宅了。
从那之后,红专厂的白班保安多了个任务:放牛。
“小黄”是在小牛确定被收留后,朱敦林给她起的名字。
红专厂园区宽敞,主干道旁边都是绿油油的青草。初来乍到,小黄还不愿出门。保安们拿起镰刀,割下路边的野草,送到牛棚,送到小黄嘴边。
数天过后,小黄才愿意走出牛棚,开始在都市中放牧。
每天早上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是小黄出门散步的时间。
毕竟是游客交织的园区,为安全起见,保安们给小黄上了鼻环,系上绳子,牵着她,去寻找主干道两旁的青草。日子久了,不用牵绳子,小黄都会慢悠悠地跟在人后面。
刚过去的冬天,广州经历了罕见的极寒天气,寸草难生。为了小黄吃得饱,保安们跑到园区周边去觅草。最冷的几天,还把小黄从半开放的牛棚转移到室内取暖。
偶尔走累了,小黄四腿一屈就蹲坐在草地上。
“它要反刍了”,朱敦林肯定地说。为了照顾小黄,朱敦林上网查过资料,着实下了功夫。
小黄天天在园区大摇大摆地散步,第一次见到她的游客会比较新奇,偶尔会蹭过来摸一下。经常来散步的街坊已习惯了她的存在。倒是那些宠物狗,看见庞然大物,都要奋不顾身地冲过去“挑衅”。
在朱敦林眼中,小黄比那些宠物狗都要乖巧。
朱敦林的手机相册里,满满都是小黄的照片。他逢人就说,你看小黄现在长得多漂亮,满满的自豪感。
每过一段时间,朱敦林就会给出差在外的园区负责人发微信,汇报小黄的情况:
“春暖花开,牛美眉可以吃上美味佳肴,不觉间已出落得明眸皓齿,颇有几分姿色了。”
艺术
红专厂是搞艺术的地方,往来无白丁。而我有幸,得到赏识,从食用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去年年底,有一位叫沈少民的艺术家,要来这里开展,展览名为“这里没有问题”。
然后,他在这里发现了一头牛,决定把我也纳为展品。
小黄要成为艺术品了,保安们都很好奇。
那天,朱敦林牵着小黄,等待着艺术家们的到来。平日里在红专厂耳濡目染,见过的花样多了,不过朱敦林还是很好奇,这次艺术家能在牛身上带来什么新花样。
沈少民带来了亲手制作的模板,找来了专业的发型师。他们要在小黄的身上做文章。
染发剂透过模板,渗透进小黄褐红色的毛发中。
“这里没有问题”,金黄色的字迹慢慢呈现出来。
“There is no problem”,朱敦林用略带乡音的口音念出印在小黄身体另一边的英文。
朱敦林看了看字,又看了看小黄,突然觉得这几个字跟小黄很衬。
像她这样一头牛,生活在大都市里没有问题。
随着展览的开始,小黄也忙碌起来。她被拍了视频,在展场播放;她在展场周围巡游,接受欣赏和拍摄。
人们眼中的小黄,不再仅仅只是一头牛。
经常往来红专厂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这周一才第一次看到小黄。
4月11日,孟浩经过红专厂停车场,看到了正在一边吃草的小黄。他有点纳闷:“怎么会有头小牛?”
园区负责人介绍了小黄的身世,孟浩颇为感动。
“牛,这个动物,在这个园区里得到很好的照顾,除了一群善心的人,还说明这个地方充满生命力。”
孟浩想把小黄的故事讲出来。
也许在这故事里,善心战胜了既定的命运才让人动容。
再回到牛最初出逃的那家饭店。饭店罗经理记得,当时的确有头牛出逃了,听说是去了红专厂。再后来的事情,他也不清楚。
他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会对一头牛感兴趣?”(苏丽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