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审判裁量权的操作原则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a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判裁量需借助操作原则实现法律之价值与技术的两全,其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层为宪政原则,包括合目的性原则、合意原则、理性原则;一层为法律原则,系指立法实定及学说公认之各项法律原则的总和。
  关键词 法律局限 审判裁量权 操作原则 合目的性 说理
  作者简介:许佳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07
  诚如徐国栋教授所言,成文法的普遍性、确定性使其内在地追求效率、安全价值而忽略了灵活、个别正义价值,使法律具有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滞后性等局限性。 成文法系的法治实质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静态控制动态、以有限驾驭无限、依常态处理全部,不可避免地发生法律的缺失、模糊、冲突、悖反等问题。于此情形,法律缺乏直接规制的能力或必要,需求助于审判者运行于具体案件中的理智,审判裁量权应运而生。
  审判裁量权的存在,旨在补足、完善成文法的固有局限,协调法律的安定性与合理性,在法治的框架内实现最好的社会治理。但裁量既已是个人意志的介入,如何保障其合于公共意志、合于裁量权的存在目的?为此,有必要对审判裁量权的操作原则作一番检讨。
  一、审判裁量权的操作原则
  审判裁量权的操作原则可分为宪政原则与法律原则两个层面。宪政原则是公共权力运行的一般准则,由合目的性原则、合意原则与理性原则三部分构成。法律原则系指立法实定及学说公认之各项法律原则的总和。
  (一)合目的性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是指权力的运作皆应为设定权力之目的服务,权力运作的主观意图 与客观效果均应符合设定权力之目的。
  审判裁量权根源于人民的授权,其目的在于:通过实现法律调整下社会关系的应然状态,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其运作自应秉承并契合该公共目的。但主观秉承不代表客观契合,而契合的情形亦分多种方式、多种程度,可能互相冲突、不可兼得。因此,合目的性原則无法独立得出最优解,其功能更多体现为反向规制——在主观方面,它要求审判者动机正当,排除有悖公意的私人因素,坚守法律的公共属性;在客观方面,它要求审判者筛除效果有悖公共目的的裁量结论。
  (二)合意原则
  于宏观层面,裁量权有其存在之公共目的;于微观层面,各个法律条文亦有其立法意旨。欲实现公共目的,必假道于立法意旨。
  合意原则,即审判者应使适用法律的效果合于立法意旨。依法裁判是遵从公意最普遍、直观的形式,但仍属形式法治的范畴——公意之所冀并非止于形式。行于“事实——法律”的径路上,审判者应在现有法律体系中寻求最契合立法意旨的那一条,而非所有合逻辑(例如“司法三段论”)的径路均得不加分辨地适用;当径路所指向的文义是一定的范围时(例如刑种、刑度的选择范围,兜底条款),审判者还应当抵达最契合立法意旨的那一地点。
  (三)理性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合意原则凸显的是审判者个人意志的附从性 ,而理性原则强调审判者自身的判断力,强调其人格的独立性。前者确定方向乃至目的地,后者则择取道路,彼此结合,正是公共职务的本质要求——私力公用。首先,理性原则是对履职者个人才智与独立人格的认可。其次,它强调裁量结论的可理喻性,尊重公众的理解力,是人权精神的体现。因此,理性原则包括独立思考原则与说理原则两个子原则。
  1.独立思考原则:
  审判是依凭法治手段对实质合理性的追求,而理性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承认理性的有限与不足。 成文法终究是一时的沉淀和萃取,这种静止的普遍理性不能取代审判者运行于社会现实中的个体理性。如果说合法原则要求的是法官对法的忠诚,独立思考原则便要求一种批判性忠诚——法官应思考法律本身及其适用效果的合理性,作出同时合乎形式逻辑与实质正义的裁判。
  2.说理原则:
  法官的审判裁量过程,包括其思维运动与合议庭评议,都是不对外公开的,为了限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使具有思考力的当事人及社会公众服法,审判者应当详细论证其裁判的正确性,從而通过正确性来彰显正当性。一方面,法官应对其心证的形成过程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法官应说明逻辑上适用某法律的理由,以及若案件事实之法律后果不唯一时,择取一确定后果的理由。
  (四)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即“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特点的原理和准则” ,包括实定的与非实定的 。此处“法律原则”是指各法律部门中所有原则的总和,相较于宪政原则的一般性正义,部门法法律原则的技术性、专业性、裁判功能更加凸显,能够作为更具体、充分的论理。
  法律原则来自人类道德直觉的法理推导或处理社会纠纷的经验总结,是法律体系的理性与灵魂。德沃金甚至认为法律是完满的,“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即使无明确的‘规则’可依,也并非无‘法律’可依,因为构成法律的尚有‘原则’,它支撑在整个法制传统之中,隐存于判例的浩瀚全体之间”,“在最终意义上,法律的整体将供应法官足以解决一切案件的依据”,使得任何案件都存在一个“唯一正解” 。
  制定法是对法律原则的一种不周延的理性演绎与情境表达,它是一种静态的、去个性化的理性,需要与法官动态、具体的理性相结合。在依三段论找到可适用的规则后,法官还应当就其是否合乎相应的原则、各原则之间如何取舍予以检讨,实现司法的衡平。
  法律明文订定的原则,应具有与具体规则相对抗的效力,即法官有权依该类原则而拒绝适用某一具体规则,以避免个案不公。至于无法可依的学理原则,其对司法并无实在约束力(法律效力),但仍与法定原则共同作为审判裁量的论证理由,具有指导与证成的作用,襄助法官完成成文法“规而未尽”的工作。
  二、基于题旨对说理原则的再强调   所谓操作原则包括两个部分:指导操作的原则与规范操作的原则。前者以内在引导为主,贯穿裁量全过程,影响决策的形成,是结论合理性的关键。后者以外在约束为主,不直接参与裁量思维的形成,而是作为外界监督的依凭。前述原则大多是指导操作的原则,唯有“说理”是规范操作的原则,其重要意义有:
  第一,有利于预防裁判失误,提高司法質量。“说理”的过程亦是法官重新检视自身工作的过程,遇到说不通之处,或许是思维漏洞的发现,从而能够及时更正,防止错判漏判。
  第二,是理性原则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判决的顺利执行与良性社会效果的产生。不独法官,脱离被监护状态的社会公众均禀赋理性。人类因共有的明事理、知是非的能力,能够积极沟通、争取理解。这不仅意味着人格的平等与尊严,更是信赖关系与社会合作的基础所在。我国既以“民主”为宗旨,以“人民意志”为国家权力,必然尊重民众的理解力与判断力,要求公权的运作须争取人民的认可。司法之所以能解决纠纷,根源不在其权威,而在公正。公正的外在表现是“合理”,使当事人明理而服法,而非畏威而伏法。“说理”将唤醒当事人乃至所有知情大众的理性,促进其自觉履行判决、拒绝并警惕同类违法行为。
  第三,有利于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公信力。裁判文书公开不应仅成为一种形式,无实质论证的决策难脱专断之嫌。人类是思考动物,当过程透明时,他们尚能以理性去分辨,因法官的尽心阐释而奠定深厚的信任基础;至若过程保密,没有根据的猜测便自然生发,公正也将受到当事人乃至公众的质疑。此时,审判非但未能解决纠纷,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民众对公共权力廉洁性的怀疑、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立情绪、法律虚无主义由此滋生。
  最后,说理的根本意义,在于为监督与规范审判裁量行为提供手段。审判裁量更多是一种内在的运动,难以为外界所感知。说理原则要求审判者尽可能地向外界重现这一过程,为检验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裁量行为设置了“成本”,是以有评价、对价两大功能:
  一方面,它使裁量過程外化而受各方的检验,具有评价功能。说理对内容的翔实与准确提出了要求,进而也为其真实性检验提供了基础——谎言总是有漏洞的,越精密的谎言越易于出现漏洞。对于尽责、善意的说理裁判书,由于其完整展现了审判者的思维过程,使可能存在的失误得以暴露,能够增强司法监督的衔接性,提高上诉审、审判监督的效率与质量 。另一方面,它为裁量权的行使设置了对价。凡具有裁量空间的公共权力在行使中都掺杂了个人化的色彩,这就需要说理来论证其正当性。当裁量结论愈合乎公理或公众认知,其论述愈可简略——此时法官认知与普遍理性相合,不致引起疑虑。当裁量结论愈具有争议性、开创性,其证成愈须严密——此时,法官或是处在精英的地位,必须努力说服他人接受其“少数派的真理性认识”;或是以权谋私,那也须努力混淆他人的认知。由此,裁量结论的个人性直接与其说理难度相挂钩,并受外界核查,无疑将大幅遏制司法腐败的意欲。其亦为个案正义的诉求留有余地,为法官一展才华提供空间,有助于我国司法英雄主义的萌发。
  三、结论
  综观之,审判裁量权的操作原则实是一个有机体系。
  在逻辑上,合目的性原则从反面对裁量行为予以界限划分,其他原则从正面进行内容填充。合目的性原则通过否定主观不正当的考虑以及客观明显悖离公共目的的后果,确立裁量的界限。界限内,则立法意旨为目标地点,法律规范为可能径路。面对规范竞合和裁量幅度,审判者需独立选择何路、驻足何处。此时,法律原则便是推理、判断之依据。这正是审判者寻求司法最优解的过程。
  宪政原则缺一不可,必须一概秉持、一以贯之;而具体的法律原则各有其适用范围,法官只需考虑其中与案件相关者。从宪政原则到法律原则,以及法律原则中从部门法基本原则到某种法律关系乃至某种权利、义务的处理原则,是一个上位原则衍生下位原则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性质、纲领特征渐趋淡化,功能性质、规范特征愈发凸显的过程。因此,下位原则始终应以上位原则为依据,不得孤立适用;而上位原则亦有赖于下位原则予以丰满、细化,不得主观臆定。在处理法律原则与规范的关系时亦同此理。
  秉承前述操作原则的裁量结论,自应兼具价值性与工具性——以法理为灵魂,治成文法之局限;以规范为机体,防“向一般条款逃逸”之隐患。此外,还应有论理到位之裁判文书相佐证。
  注释:
  徐国栋.法律局限性的处理模式分析.中国法学.1991(3).56-63.
  特指履行职权者个人的主观意图。
  人类之心理,诸如动机、目的,难以尽绝,故难言摒除私人意志。惟期以公共目的为主导,不得有违、不受干扰,而私人意志仅得附从之。
  吴海燕.黑格尔哲学中的“承认理论”研究.吉林大学.2011.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6.
  “按法律是否有明文规定为标准,法律原则可分为实定的法律原则与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舒国滢.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方法论视角的四个追问.苏州大学学报.2005(1).28.
  林来梵、王晖. 法律上的“唯一正解”——从德沃金的学说谈起.学术月刊.2004(10).
  这些程序的首要一环就是书面审查。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职务犯罪预防来说,体系化和规范化的前置预防机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重要意义。而涵盖事前规范、事中监管和事后考核的三位一体廉洁风险立体防控机制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预防体系根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之内,是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示范性职务犯罪预防机制。  关键词 职务犯罪 企业反腐 制度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交通投资置业公司、玄武区检察院、东南大学课题“工程建设
摘 要 我省普法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七五普法”的新阶段,但在普法教育有效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廊坊市民间借贷案件大数据的分析,尝试得出民间借贷案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其背后折射出我省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提升普法教育的有效性才是全面提高我省普法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 普法教育 民间借贷 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普法宣传
摘 要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被简称为“两学一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 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落实党的号召,狠抓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党员中取得成效。  关键词 两学
摘 要 婚约财产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婚约对双方无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婚约赠与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婚约解除导致赠与合同未生效。基于公平原则,受赠人应当返还赠与人之前赠与的财产。  关键词 婚约财产 赠与 财产返还  作者简介:邵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067-02  在司法实践中,男女因恋爱交
摘 要 在实践中,实质课税原则为反避税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理论上却有争议。作为实质课税原则具体体现的反避税规则虽然富有灵活性,但却被质疑会加深税法规范的不确定性,对纳税人的权利造成不当影响。  关键词 反避税条款 不确定性 确定性 实质课税原则  作者简介:陶文文,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
摘 要 本文以真实案件为例论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适用问题,主要从法条构成要件出发,分别从公共场所、因果关系、管理人及其安保义务角度分析如何适用于个案当中。同时借鉴其他法院对于同类型案件的审判经验考量案件中各方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理由及比例,达到个案公平、公正的法律效果。  关键词 公共场所 因果关系 安保义务  作者简介:劳伟汉,四川大学法律硕士,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法院书记员;江兆基,广东
摘 要 “著作权”、“版权”和“作者权”用语问题是著作权立法首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版权”和“作者权”概念分别来自于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用的版权体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建立的作者权体系,二者在不同法律理念的主导下,在权利归属和权利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而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56条明确了:“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法律将著作权的含义等同于版权。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同时保护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
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从Airbnb(空中食宿)开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诞生了。这种模式最开始是将闲置资源共享给他人,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取回报,后来发展为多种模式,但其“共享”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种经济模式就是我们熟知的“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传统行业在时代背景下经过新科技手段包装而成的新型經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除了传统行业固有的法律风险外,也产生了因“外壳”导致的新风险。本文以共
摘 要 深圳是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圳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模式较为完善。本文以深圳市C医院的社工实务为基础,通过对实践的观察、资料的分析,揭示医务社工介入贫困患儿救助的资源布局,总结经验,希望对内地相关实务领域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务社会工作 贫困患儿 慈善救助  作者简介:杜瑞祥,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摘 要 公证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調整民事法律关系、解决民事法律纠纷的两个重要手段。公证作为一项非诉讼制度,其设计初衷主要在于通过公证对民事法律关系起始性的介入,利用公证员的专业法律素质对相关民事行为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预判和修正以达到预防民事纠纷产生的作用;而民事诉讼制度,是在民事纠纷产生时,通过人民法院的居中裁判作用,确保民事纠纷得以公平、公正的顺利解决,维护社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