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改制质文"的政治哲学意蕴——董仲舒文质论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效应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n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库资金管理风险的特点及其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库资金安全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劝学所作为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发展近代小学教育是其主要职责.劝学所及其劝学员发动群众捐款、集资办学,创办了大批近代新式小学堂,并从师资、教材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劝学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