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一个思维的教学,学生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接受,思维的连贯性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关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更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注意力 兴趣
有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自觉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在数学课堂上容易走神,但他们同时又有着信息丰富、爱好多样、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特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崇拜老师,不迷信权威,老师讲的精彩,就能吸引他们;老师讲的沉闷、枯燥,他们就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即使老师管理课堂时,他们也会用一句“听不懂”来对付老师。一些老师对此非常生气,有的甚至因而放弃了管理课堂,将“教”与“学”变成了只有“教”而不管“学”,使得数学教学逐渐退步,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也越来越差。其实,我们每位老师在坚持搞好教学这个信念的基础上,更应正视学生的特点,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上多下功夫,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它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由此,要在教学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数学的应用实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积极上进。
在数学学习上我们常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结果是我们讲的越多、越详细,学生越是听不懂。教学之法,在于开窍,对于以技能和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来说,我们可以使学生先做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先学会开车,再学习修车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知道能干什么,这基本达到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对一些公式的推导、证明简讲,甚至于不讲,而强调应用的重点,这样可以在教学中能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兴趣,分散注意力。
数学教学不是一个讲事的过程,而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讲究准确、严密、细致、完整。老师在有思维组织的讲,学生也在依照一个思维过程在学,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时会由于知识点的连接不上而引起思维断路,在对一些问题思考的时候而老师已讲到下一个问题,记忆跟不上,理解跟不上,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会分散注意力。所以,老师在授课中应注意讲速,多一些重述,对同一问题的思维要点做重点反复,可以通过加重语气,特别强调,重点提示,要求做记录等方法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调整思维节奏,突出知识要点,缓解思维压力,消除思维疲劳,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在应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使学生注意掌握重点和难点;要能够引导、启迪学生,使之因启而发,积极思考;要有“最佳时机”,掌握好提问的频率、时间和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大脑的兴奋点集中于课堂;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亲切的态度,民主的作风,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运用适当夸张的语气和鼓励,赞扬的言辞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如果只讲不问,进行单边教学,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跟随思考而思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而不时的提问,又能使学生保持自我紧张状态,从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课堂教学有时也是一个表演过程,表演的特点就是将情节和过程表现出来,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空间想像力在一些情况下是不能够用语言来完整描述的,就需要在课堂上能够通过一些表演的方法来表现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兴趣,辅助思考。你可以用肢体来说明二面角,你可以用动作来说明渐近线。老师在教学中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的变化,肢体语言的应用等都有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演,要有可看、可听、可娱性,要能够使课堂活跃起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创设问题情景,这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容易使人思维兴奋起来,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能测出河宽?不上山就能测出山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集中注意力,积极学习,从而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的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提高注意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内容组织清晰易懂、思维结构顺畅明了、语言描述简练准确,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况,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张弛有度、快慢结合、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不仅要老师能讲的出来,更要使学生能听的进去,从而达到“有趣的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城市建设学校)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注意力 兴趣
有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自觉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在数学课堂上容易走神,但他们同时又有着信息丰富、爱好多样、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特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崇拜老师,不迷信权威,老师讲的精彩,就能吸引他们;老师讲的沉闷、枯燥,他们就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即使老师管理课堂时,他们也会用一句“听不懂”来对付老师。一些老师对此非常生气,有的甚至因而放弃了管理课堂,将“教”与“学”变成了只有“教”而不管“学”,使得数学教学逐渐退步,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也越来越差。其实,我们每位老师在坚持搞好教学这个信念的基础上,更应正视学生的特点,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上多下功夫,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它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由此,要在教学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数学的应用实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积极上进。
在数学学习上我们常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结果是我们讲的越多、越详细,学生越是听不懂。教学之法,在于开窍,对于以技能和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来说,我们可以使学生先做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先学会开车,再学习修车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知道能干什么,这基本达到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对一些公式的推导、证明简讲,甚至于不讲,而强调应用的重点,这样可以在教学中能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兴趣,分散注意力。
数学教学不是一个讲事的过程,而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讲究准确、严密、细致、完整。老师在有思维组织的讲,学生也在依照一个思维过程在学,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时会由于知识点的连接不上而引起思维断路,在对一些问题思考的时候而老师已讲到下一个问题,记忆跟不上,理解跟不上,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会分散注意力。所以,老师在授课中应注意讲速,多一些重述,对同一问题的思维要点做重点反复,可以通过加重语气,特别强调,重点提示,要求做记录等方法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调整思维节奏,突出知识要点,缓解思维压力,消除思维疲劳,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在应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使学生注意掌握重点和难点;要能够引导、启迪学生,使之因启而发,积极思考;要有“最佳时机”,掌握好提问的频率、时间和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大脑的兴奋点集中于课堂;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亲切的态度,民主的作风,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运用适当夸张的语气和鼓励,赞扬的言辞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如果只讲不问,进行单边教学,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跟随思考而思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而不时的提问,又能使学生保持自我紧张状态,从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课堂教学有时也是一个表演过程,表演的特点就是将情节和过程表现出来,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空间想像力在一些情况下是不能够用语言来完整描述的,就需要在课堂上能够通过一些表演的方法来表现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兴趣,辅助思考。你可以用肢体来说明二面角,你可以用动作来说明渐近线。老师在教学中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的变化,肢体语言的应用等都有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演,要有可看、可听、可娱性,要能够使课堂活跃起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创设问题情景,这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容易使人思维兴奋起来,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能测出河宽?不上山就能测出山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集中注意力,积极学习,从而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的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提高注意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内容组织清晰易懂、思维结构顺畅明了、语言描述简练准确,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况,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张弛有度、快慢结合、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不仅要老师能讲的出来,更要使学生能听的进去,从而达到“有趣的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城市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