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写人性 丹青铸国魂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元月中旬,我们在逐渐回暖的冬日来到位于怀柔中影影视基地附近的毕建勋工作室——翰高画院,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就近十年中国画发展以及艺术与文化建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使我们对毕建勋这位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领军人物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成果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采访人贾善国、张相艳(以下简称访):毕先生您是搞人物画创作的,从您的代表作《以身许国》到最近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东方红》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人,那么您对于“人”有着怎样的看法和理解?
  毕建勋(以下简称毕): 人物画画的是人,它表现的对象是人,同时也是人在画,所以说人物画的根本是人。十几年前,应该是1997年全国第一届人物画展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以人为本》,谈的就是中国画创作中关于“人”的问题,这应该是美术界、学术界比较早的谈以人为本的文章。那时好多人都在画美人画,实际上是商品画,他画的不是人的意义上的女人,而是在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尤物;还有一种现象是以探索和艺术创新的名义,把人不当人画,而是把人当成物,可以被任意蹂躏的形式材料。这两种形象其实都是缺乏对人的最起码的尊重,对他人尊重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我记得曾有人开玩笑地问过毕加索,你画的那些女人,你愿意自己娶来做妻子吗?他说我不娶。虽然艺术和现实是两回事,艺术不等于真实,艺术也不是生活本身,这道理我懂,但是作为艺术家本人来说,在创作态度上,你至少对生命、对人、对人类,对你自身这个物种有最起码的尊重,你对天地应该有一种敬畏之心。有没有这种敬畏之心,艺术上大不一样。现代人类缺乏这种敬畏之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上帝死了,他觉得没有人再会去惩罚他,他不会再下地狱了,他不会再接受最后的审判了,所以说就缺乏这种敬畏。但是我觉得,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个体都是亿万年生命之链上的一环,这个环因所有的环而辉煌,而有价值,所以应该在内在中尊重人。我当时写那篇文章,针对这两种现象,提出了创作的四个统一:我们人物画的创作思想应当是思想性与学术性统一,精神性与艺术性统一,现实性与探索性统一,民族性与多样性统一,而这四个统一的基点与终点就是人。
  随着年龄增长,创作进程不断地向前探索,我对人的感情和对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有的时候走在城市的街上,站在路旁,看着迎面过来过去、来来往往的人,我往往想到一些这样的词:比如芸芸众生、比如天下苍生、比如众生皆苦等等。对于人的那种悲悯之心,就如同悲悯我自己。有时候会莫名奇妙地泪流满面,心如苦海。因为我觉得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命群体是非常孤独、悲苦的,他在整个宇宙中想找到一个相同的物种都比较难,而且不知道真要找到这样一个外星物种,它会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毁灭者?这都很难说。他们就是这么孤独的一群,在这个星球上生老病死,世世代代,而且随着现代性进程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宗教与宗法的逐渐弱化与消失,个人从社会与社区中陷入了彻底地孤立与孤独,这就是现代人的孤独中的孤独,不亦悲乎?
  那么人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两点。就是你现在看到的个体的孤立存在那是一种假像,一切的人其实是一个人,从历史上看,我们可能就是非洲的哪个猴子的直系后代,也就是说我们的血缘都在一块儿,从一个更抽象更深刻的道理来说,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说法,宇宙的一切万物始于一次大爆炸,那么我们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万物曾经紧密为一,这一切就是人的宿命,这是人的一个本质,现代理论鼓励人的彻底个人化、个性化、个体化,是违反人的本性与真相的,这是现代人一切恶的根源,因为它是一切欲望的根源,由此它也是一切苦的根源;第二个本质,人是有灵的。人跟一把桌子一把椅子不一样,它是有灵魂、有情感、有精神的。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意义,不是说你占有这个星球上物质的多少,我有多大房子,我要开什么样的车,甚至墓地占多大一块儿地,你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与旅人,什么也无法真正占有,什么也带不走。人作为一个有灵生物到达这个世界上来,只要你生活过、你经历过、你爱过,更进一步讲,作为人你做出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为自己、为同类、为一切,这是生命的真正目的,这是人的另一个本质。
  访:您目前正在创作中的这件作品,画面中既有现代人也有古代人,既有白人也有黑人,带有诸多文学性和哲理性因素,这件创作与以往的作品似乎有很重要的区别,能否讲一下这幅作品表达的主题。
  毕: 这张画的主题是环保,是反思环境保护问题的创作。我觉得可能会超过我以前画的一些作品,带有画风转变的意义。画题为《子非鱼》,这幅作品的内涵借用了庄子的两个典故。“子非鱼”是借用庄子与惠子的故事。庄子与惠子走在濠水的桥上,庄子说你看这水里的鱼有多快乐?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说你不是鱼,你怎么能够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也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另外一个典故就是庄生梦蝶。在我画的上方,庄子旁边画了一只蝴蝶的翅膀,庄子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后来他就不知道蝴蝶是庄子还是庄子是蝴蝶。就是在这两个事物之间,他不能确定自己是谁,这是第二个典故。这件作品的创作方法,借用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原型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意思呢?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一个神话原型或者是传说,作为他这个作品的原型,当然他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当下的事情,在现实中展开人物情节,可以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现实故事跟神话原型有一种惊人的类似,从而给文学创作带来非常深厚的历史感和神秘感,还有很深刻的哲学意味,而不只是纯粹的目击到的现实表象。这幅画我用了这种创作方法,要表达的是一个全人类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
  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某一天我在工作室附近河边散步的所见所感:整条河因为某种污染而臭气熏天,大量的鱼都死了,在河里、岸边腐烂化成一种臭味,这种景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
  我小的时候摸鱼,抓到鱼之后拿上来,鱼张着嘴,在一张一合中似乎在要说什么,但它不像人类一样有痛苦可以诉说,你无法听到一条无名的鱼的心声。由此就想到庄子那篇对话,我可以换个角度说:“子非鱼,安知鱼之苦?”你不是鱼你怎么能知道鱼的悲苦呢?庄子也可以跟他讲,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苦?就是如果心灵相通一切是一的话,你能够设身处地的想像自己是鱼,能够体验到一条鱼的痛苦。
  我在这幅画的具体创作过程中,庄子惠子的服装是经过考证后,买来布料,我画设计图,然后找裁缝做好的。我来扮做庄子,我的助手当惠子,摆了很多动作,拍了很多照片资料。当然有的人会有疑问,你当庄子,你怎么能知道庄子是什么样?我查过庄子的古代画像资料,他也是胖胖的,有胡子,我估计跟我在某种程度上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类似,我觉得有点像。按照上述这种逻辑,我也可以这么讲:子非我,安知我不是庄子?
   你看在这画面上,大地在干裂,裂纹非常有线条语言,鱼在濒死,一个类似养鱼的人拿着这只鱼,那只鱼在那张开嘴在呼喊,这个呼喊的内容其实我们都能想象的到,但是听不到声音。鱼的呼喊的嘴型在养鱼人的嘴上有着惊人的重复,继而扩散到桥梁木桩的疤节。庄子双手摊开好像也在询问什么? 惠子用一只手挡着耳朵仿佛在倾听,另一只手指着鱼,在下面我画了两个黑人,一个白人。两个黑人是选择了我拍的黑人舞蹈动作。我觉得舞蹈动作表现了黑人和非洲大地的那种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很有原始宗教的神秘性和情感性的东西。黑人的下半身变成了鱼,那白人也是在跪下之后也转变成一条鱼。惠子断桥下面的下半身也变成鱼的图像了。那么鱼和人之间是否可以互换呢? 在我们的眼中,鱼是在水里游,如果我们跳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大气层上面看人类,咱们不就是生活在像水一样的空气中的一种生物嘛?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鱼?这就形成了一个所有生命形式可以互相转换的一幅画面,所以,我在这里说的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是从宗教、哲学角度来讲,提倡“众生平等”——所有的生命之间是平等的,你有生存的权利,其他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众生平等”的价值远远高于西方的“人权“。
  “人人平等”,人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另一方面会表现为人及个人意志与欲望的无限膨胀,其结果是根本性的不平等的产生。我已经不想再局限中国画自身的问题,那问题是小问题。中国画关心的不能只是文人的那么一点东西,传统、笔墨、浓淡干湿、个字介字等这有么点东西,这个没意义。艺术上要尽可能关怀问题,这是今天的艺术的基本指向。要尽可能关怀大问题,基本问题,元问题,甚至能达到关怀人类的问题,整个生命面临的问题。那么我的理想,第一点就是要用绘画表达思想,这在传统文化中叫做“立象以尽意”。第二点用绘画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什么叫最真挚情感?那就是爱,你对万物表达爱,这张画里边充满对面临危亡生命的爱,包括对人类自身的爱,更有对一切生灵的爱,还有对一切万有的爱,这爱就是一种最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人类的某些领导者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还是一种利益思考,这种思考会导致这样的一种语境:如果环境恶化,将直接威胁我们人类自身。就如同说,你若把房间搞脏,你住着也不会舒服。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哲学高度上解决,众生平等,让人们从观念与信仰上发生变化,这世界才会真正变好。
  访: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在年龄上你由青年走向中年,也是你的作品不断成熟的十年,能不能谈一下您这十年创作风格和艺术理念的变化,以及您未来创作的趋向。
  毕:谈到我这十年来的创作风格的变化,我觉得是一个从现实主义写实水墨创作向“超越现实主义”创作突破转型的过程。我说的这种“超现实主义”概念不同于美术史中的那个“超现实主义”概念,而是指超越具象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升华到一种意义化、形而上的精神性层面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画家大多直击社会现实问题,但现实问题往往都是一些具体问题。可是创作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超越描述的细琐层面,否则,你描述的这个问题,只能是个别的问题、特殊问题。个别的东西的表达不具有普遍意义,否则的话,绘画就是表象,由此,“语言”才成为艺术家所关注的唯一重要的事情,除了本体再无其他,再不具有那种更高的意义的表达了,这是艺术吗?这是“术”。
  我觉得我应该继续沿着《子非鱼》这种思想深刻,更具有像公平、正义、自由等精神这种创作方向发展。我总想把宗教、哲学、艺术这三样东西融合到一块,这也许是我追求的目标吧。
  贾:新世纪的十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为一位知识份子类型的艺术家,您对近十年来的中国文化建设有什么看法?还有您如何认识艺术在整个文化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毕:近十年是一个旧世纪终结的十年,也是新世纪奠基的十年。这十年来,无论从党的文艺方针还是具体到各艺术门类,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最大的变化是在哪儿呢?我觉得是它史无前例的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国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来提出,也就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这一点意义重大。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1840年以后,是由一个没落帝国经过一百多年的苦难逐渐走向复兴的国家,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它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然后又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神家园。吃不饱饭就没办法谈文化,经济实力是文化建设的前提,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成功,文化建设逐渐提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上,这一点我们要说作为决策者是有远见的,具有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为什么这么讲呢?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 ,文化的影响力是更深刻、更深远的。比如中国的唐代,那时许多外国人到中国也都是拿着“暂住证”不愿意走,都想办绿卡。我们也曾经辉煌过,尽管这种辉煌它成为了历史,但作为不会甘于永远沉沦的民族,他想要发展壮大的愿望不会改变。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提出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战略,也正是体现了大国的文化的责任,这是这十年最大的一个变化 。
  第二个就是中国目前的文化现状。我们先说西方文化,它是一个什么类型呢?西方的文化是当一个新的文化产生之后,旧的文化跟着就消亡。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只不过频率更快了。在现代的价值观中,新取代了旧,他们认为只要是新的就有一个合理性,一直追着这个新不断的在往下走,可是在一个历史截面中,新是有极限的,于是,现代性到达了“新”的尽头,无法再新,一切新的都似曾相识,并且迅速变成历史,成为旧。于是后现代成为一种设想的海市蜃楼,什么都行。现实中真正的后现代可能将在中国,中国是新的、旧的,中的、外的、高雅的,低俗的,精英的、大众的学院的,商业的什么类型的文化都同时存在,线性的历史观结束在中国,一切都变得平面化,就像百川归海。一方面是文化的空前繁荣、百花齐放,另一方面给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一种共生性模式,现在从全球来看,你要找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访:艺术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建议?
  毕:首先,我觉得需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当代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如果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就形不成主流价值观,那你就是一个没有高度的“平面”,如果其中任何一种文化类型腐烂了,你这个文化平面立即就会像一只垃圾桶一样发酵。只有形成主流价值观之后,我们才能形成和西方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同时还会有自我免疫更新能力,这个很重要,对于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和文化建设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主流价值观并不妖魔,比如在汶川地震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
  第二,要注意文化保护。比如对于我们原来传统中比较珍贵的文化遗产,要有序、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保护和发扬,以免这种文化在多元的生存环境中被忽视,因得不到阳光而枯萎。我们现在提倡人类文化多样性,一些珍贵传统文化的消失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也会是一种损失,所以对这一块文化要有正确合理的保护利用意识。
  第三,进一步重视文化在塑造民族和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比如说我对波兰并不了解,但是你听一下肖邦的音乐你就能知道波兰。没有去过俄罗斯的人怎样认识俄罗斯?通过托尔斯泰的小说,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的画,普希金的诗等这些典型的文艺作品,俄罗斯的民族形象就展示给世人了。但是中国某些当代艺术家呢?你创作出这样的一些文艺作品了吗?中国某些艺术家拿到国际上参加展览几乎全是一些丑、呆、傻的这样的中国人形象,一些人为了迎合部分国外基金会的口味盲目趋利,竭力丑化自己的民族领袖,这样的作品展示给外国人,人家就以为你中国人是这样的形象,他也会按照这样的偏见来歧视你。可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你看汶川地震的时候,中国人大爱无疆互帮互助的热情,这不是其他民族所有的,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那种在危难之中相濡以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种种,这才是真正中国人。你给国际上塑造这样中国人形象了吗?没有。我们知道电影有审查制度,文学出版也有相当严格的审查,美术作品在塑造民族形象方面更直接影响更广泛,但现在还缺乏有效的办法。
  访:毕先生,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对你的艺术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艺术家和人类美好精神的守望者,我们期望您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毕:谢谢,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艺术家我一定会以民族文化建设为己任,并衷心祝愿《文化月刊》能够彰显时代精神,倡导主流文化,为我国文化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北京将打造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  北京市将全面整合长城景区旅游文化资源,以八达岭长城为龙头,建设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   据北京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八达岭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形成“一轴两带多辐射”格局。以八达岭长城为轴,形成东西两带、辐射周边的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东部产业带包括水关长城、石佛寺古村、长城脚下公社、探戈坞音乐谷、印象·长城大型实景演出;西部
期刊
■阆中人的张飞情结  张飞字益德,作战勇猛,为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章武元年(221),刘备伐吴,令张飞由阆中率军会师江州(今重庆),临行前被帐下张达、范强所杀。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收藏着太多与张飞有关的真实历史和神奇传说的古城阆中,才成为了川东北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在阆中感
期刊
阆中古城概况:  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号称“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阆中的历史城区,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2000多年来,阆中一
期刊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硬不到哪里去;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走不了多远。文化产业是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很快的优质产业。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另一个就是文化产业。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确立文化强市战略    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应该
期刊
婺源三月·行走在菜花遍地的千年古村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她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今为皖、浙、赣三省交通要地。  婺源古属吴中楚尾,正式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婺源,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曲阜”和“书乡”。由宋而下,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选入《四库全书》172部。一方
期刊
景德镇,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座千年窑火不息的陶瓷文化之都。那么,景德镇的文化地标在哪呢?龙珠阁(御窑厂遗址)、高岭、古窑(历博)、湖田古瓷窑址……个个都是独具魅力的陶瓷文化圣地。但至今为止,没有一处能成为公认的景德镇文化地标。是选项太多让人难以取舍,还是没有一处足以服众?  前不久,江西举办了一次名为 “我心目中的江西地标”评选活动。景德镇的龙珠阁、浮梁古县衙经过专家评审
期刊
温州人,有曹豳和赵师秀的诗入选《千家诗》。  曹豳《春暮》诗曰: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赵师秀《有约》诗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千家诗》是流传最广的中国诗集。《千家诗》选录的是唐、宋、元、明等时代的名家名作。曹豳和赵师秀的诗入选《千家诗》,可见其诗作的质量之高与影响之大。  曹豳是南宋瑞安
期刊
祝纪颖 1933年生。主攻中国山水画,兼擅人物。画作致力于表现南方山川的滋润、秀美、葱郁、阳光和生机,探索山水画笔墨与色彩的交融。现为玉林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学步吟草》。
期刊
北京的王府多(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甚至其最热闹的一条商业街道,也是以王府井命名的,有人将其称之为“北京的窗口”,甚至“中华第一街”。在王府井走一圈,购物并不是目的,更主要的是为了感受那古朴而热闹的氛围(仿佛在茫茫人海中用腮呼吸),为了朝拜一系列的老字号,我的心情可比怀揣的钱包丰厚得多。  王府井大街确实是有一口井的,如今已用铁链围挡了起来,并且加了一面铜铸的井盖(像一枚巨大的铜钱)。我没查找到
期刊
2010年是中国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十年来,我国在经济腾飞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美术领域更是涌现出一批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家,创作出讴歌新时代气象的力作。为回溯十年的艺术发展脉络,展示激情时代所独有的中国艺术面貌,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文化月刊》自本期推出大型策划——新世纪“中国文化十年”艺术人物专题,追踪他们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