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被考量的“行善成本”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行善”与“成本”相提并论,看似是将这一高尚行为世俗化,但对应现实,将行善成本考虑进具体的行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有效的。我们的社会呼吁更多的“行善之举”,但为了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使更多的人受益,“行善者”不仅要“心中有情”,更要“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行善”才可以行之有效,效之持续。
  关键词:考量 行善成本
  “成本”原是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生产中需要消耗的资源、货币及其对象化。而随着概念之间的融合,“成本”的外延和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而其本质仍是指一种有偿或无偿的价值牺牲。“行善”是一个公益名词,“行”是行为,“善”是善事,也就是以善为本、做事助人。日常中,我们对“行善”行为的认识往往更强调其具有的社会公益性,所以“行善”备受社会提倡与赞扬。将“行善”与“成本”相提并论,看似是将这一高尚行为世俗化,但对应现实,将行善成本考虑进具体的行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有效的。
  近几年来,社会上对“路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的“辩论”早已不觉新鲜。细细想来,扶起摔倒的路人本身是一件很日常的小事。在潜意识中,当看到有人摔倒在地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伸出援助之手。而在“助人者被讹”的标题第一次出现在头版头条后,在“扶不扶”的论证日益激烈时,在伸手援助的本能变成对事后被讹的担心时,“行善”行为本身就已经开始变质,由一种自由自觉的意识变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犹豫之举。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中存在道德考量的盲点,即对“行善的成本”认识不足。
  在我们看来,作恶多端受到惩罚、付出代价是理所当然的,而在“行善”时考虑“付出成本”则为人不齿。其实,任何的实践行为都隐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任何付出都会有相应的价值牺牲。我们片面强调“行善”行为的无偿公益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用“公益”的幌子遮蔽了实践的客观规律,更是以“公益”的名义对行善者进行了“道德绑架”,仿佛只有不计一切后果的付出,不考虑任何利益的回报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行善”。而这种单方面无偿“牺牲”并不是行善者与受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只是暂时的。如何借小小的“行善”之举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是每个行善者和受善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行善”作为一项会产生积极效益的社会活动,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效益的持续性。以道德标准绑架行善者,只会让受善者认为接受帮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进一步导致“我弱,就会有人帮我。我弱,应该接受帮助”的恶性循环,这种“不劳而获”“以弱示弱”的陋习更会让行善者倍感心凉。类似的恶性循环只会带来一时少数人的受益,而这并不是“行善”的真正意义。
  在我看来,将“行善成本”考虑进来,不仅是为了给行善者一个公正的交代,更是对受善者负责的一种表现。行善者在行善之前、行善之中,就应该对“行善”的种种成本付出进行合理估量,再结合自己的行善能力和范围,规划要不要行善、怎样行善等做出决定。某淘宝电商好心发起“帮果农卖菠萝”活动,最后却被果农反逼濒临破产的新闻并非个案,我们习惯对其中果农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进行批判,却忽视了对行善者的思考欠妥的关注。诸如此类的事件频繁被曝光也让我们认识到,“行善”虽需要一腔奉献之情,却远非是一时冲动之举,只有以合理的规划为前提,才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会更有效地解决行善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最终不至于使得“行善”半途而废,事倍功半。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行善者本人的善良之举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从而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有效合理地规划加上善意之举,受善者才会在其中真正感受到“行善”带来的好处,切身感觉到“行善”不仅是名人、企业的花拳绣腿,不是一时意气的短暂帮助,而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爱心接力。
  “行善”不仅需要良好透明的社会环境,也需要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行善成本”的思考并不是一道减法运算,并不是为了规避“事后被讹”的风险而放弃“行善”的机会。其实,对“行善成本”的考虑是一道加法运算,是以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增值思考。这不仅促使“行善”活动中不同参与者之间有了更加良性持续的互动,而且也发挥了更大的“行善”效果。理性看待“行善成本”,合理评价“行善行为”,行善者才愿意更加自觉地行善,受善者才会切实受益。我们的社会呼吁更多的“行善之举”,但为了获取更大社会效益,使更多的人受益,行善者不仅要“心中有情”,更要“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行善”才可以行之有效,效之持续。
  (作者简介:张莹,女,河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其他文献
无助的你,站在肆虐的寒风里  任由发丝凌乱也无动于衷  只是默默站在那里  独自在陌生的城市  莫名失意。被無尽的寂寞  吞噬,你都咬牙坚持  把所有的软弱藏在心底  一个人的时候。你固执地用  倔强和不羁表现强势  偏执和勇敢表现无谓  直到听到电话里  熟悉的声音,给了你  无条件的宽容和安慰  匮乏的言辞  将你所有的顾忌  一瞬间击垮  距离将你的伤痕和他的关心  无限扩大  听到熟悉的声
期刊
我不知这条路走了多少遍  只记得  总有你的陪伴  回忆。过往的如梦如烟  再也打捞不起  露台的阳光依偎着百叶窗  是这样地静,没有声响  没有你熟悉的背影,嚶咛低语  只有这孤单,伴着这寂寞的时光  形单影只,茕茕孑立  一个人的感觉竟如此新鲜  抑着悲痛,咀嚼离别  可我依旧不懂  路,还是那条路  路里的旧时光还在  但旧时光里的人是何时消逝的  物是人非  生活是一条漫漫无际的苦路  但
期刊
大柳树下的笑  小的时候,隔墙的东面,住着族人二爷二奶。常听自己的奶奶带着一些羡慕和眼红的絮叨,人家东屋的老两口多享福,多自在。我们也都记得,二爷二奶生了五六个叔叔,个个如狼似虎、膀大腰圆,往一起一站,那一长排在村子里就是势力,有时说有点霸道和蛮横也不过分。有这群叔叔在村里下田,二爷二奶自然就有了资本。老两口一人一支长杆烟袋往嘴里一叼,格外地神气。烟袋很精致,长脖黄铜烟锅,还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铜套,
期刊
月明星稀  倾泻出几缕思念  趁夜,汇入涓涓细流  水波清澈缱绻、荡漾  眼望处,早已寻不到踪迹  是谁?流浪于湖边意外搁浅  忧伤淡淡掠过湖面  掀起层层涟漪  恰好触碰到那朵湖心的白莲  转身,叠成一个圈  我的思念随波流转  枯叶凋零  流云總是变幻万千  低沉沉的黑夜更加腼腆  彼岸的灯火意兴阑珊  一季萧秋将一枚枚落叶打散  秋风为何改变了伊人的容颜  落叶流泪,遥望天边  回眸处伊人憔
期刊
媚人  雁影印苍穹,  轮回南北地。  路遥两极处,  一鸣憾谁心?  四季风雨伴,  痴情我僧尼。  彼岸有佛光,  魂飞向暖意。  媚情  媚眼王府山,  冬雾两缠绵。  谁言佛无花?  神针映幽潭。  从此魂一体,  时刻把手牵。  前世回眸处,  今生是流年。  日月常轮回,  乾坤有奇緣。  追寻谁不舍?  痴情终无憾。  媚蓝  梅红冬将去,  春色佳人恋。  痴情那梅魂,  深潭映湛
期刊
摘要:“雪”以其洁白、轻盈、纯净,成为一座深厚的矿藏。东北地处北疆,冰冻期漫长,生长于此的诗人都有关于“雪”的细腻体验。对雪季、雪景的熟稔,使东北诗人钟情于“雪”的叙述,并在描写中沾染地域特征:不同于南方“断桥残雪”的柔媚、西北戈壁“四月飞雪”的极端暴烈,东北的“雪”频繁、敦厚,在广袤的平原与山林间不动声色地越积越深。本文旨在浅析王小妮、郭力家、李琦笔下“雪”的特点,展现地域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期刊
摘要:《汉书·艺文志》继承刘歆《七略》的古文经学立场,表现出《左传》优于《公羊》等今文经学的倾向。针对今文学派提出的“《左氏》不传《春秋》”和“《左氏》不祖孔子”这两条主要论点,刘歆一方面肯定《左传》“传”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左丘明与孔子建立直接联系,以提高《左传》的正统性和信服力。  关键词:《左传》 《汉书·艺文志》 《七略》刘歆 今古文之争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学著作,内
期刊
一个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人  他知道拉帮结派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性  在这儿  我们不喜欢读诗  我们拥有便利店和地铁  机场和快速带  九十年代的金属乐队  会插一段钢琴曲以及宣扬和平  泡沫经济和独立电影震荡着每个街角处  和年轻人柔软的心脏  在这儿  我们不屑于读诗  健身房里播放最热的歌曲  短期恋爱和电子产品  在人们身上似胎记一般存在  九十年代走了  人们在霓虹灯下失眠  把胃和心脏幻化成
期刊
泪水积蓄在眼窝  會不会如清澈的湖泊  朦胧了你的身影  却深刻了我的心  忧伤遮住了你的笑颜  徒留忧愁深锁眉间  如沟壑,拉开了你我的距离  太阳不知何时跃出了山岗  露珠混着泪珠滴落  空谷回响  我多么想离开这里去远行  可我带得走行囊  却带不走回忆和思念  也留不下这淡淡忧伤  任凭朝露打湿衣裳  任凭晚霞晕染容光  你在远方是否会听到我的呼唤  我的爱人。你可知道  你一直在我心上
期刊
摘要:《酒国》是莫言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结构独特的作品。《酒国》在语言和文体方面都充分运用了戏仿手法,不仅承载了叙述和颠覆的双重功能,带来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莫言摆脱了自身创作的焦虑。《酒国》中戏仿手法的运用是一次从语言到文体的狂欢。  关键词:莫言 《酒国》 戏仿 颠覆  戏仿(parody)有时被译为嘲仿、谑仿和滑稽模仿,最早在古希腊指模仿他人吟唱的歌曲。戏仿作为一种叙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