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计量简单说就是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但实际应用中如何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却很难入手,究其原因,还是经济问题建模难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及模型研究入手,来探讨一下经济计量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分析经济问题。
经济计量学就是根据以往的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经济理论,运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探讨。
一、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检验经济理论
经济理论之所以需要检验,是因为早期的经济理论研究,通常总是要先提出一些似乎合理的假定,然后才根据抽象的逻辑推理,由这些假定导出有关经济运行的某些一般结论。如需求理论假定,消费者的目的就是在给定的商品价格条件下,實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而生产理论则假定,生产者的动机是获取最大利润。然而,这些理论并没有对照经济现实加以检验。换言之,以往的经济学家并没有考察过经济理论是否恰当地解释了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有没有例外发生?或者发生例外的概率有多大?等等。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首先在于检验经济理论。亦即根据获取的经验数据构造模型,以检验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判断它对所观测的经济单位的行为究竟能解释到何种程度。任何经济理论,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如果未经过检验,就不能成立和普遍为人们所接收。
举例来说,经济理论肯定,个人的消费支出取决于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于是,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理论建立一个一元线性方程模型: C= a+bY+U ,然后我们就可以收集一组关于C和Y的数据即样本,估计其中的参数a和b,估计出参数后如果经过检验a和b的估计值均显著地不同于零,我们就可以肯定,根据所使用的样本数据,经济理论是成立的,即一个人的消费支出确实取决于他可支配的收入;如果经过检验,结论是a和b的估计值均不显著地不同于零即近乎于零,我们就可以肯定,根据所使用的样本数据,经济理论是不成立的。
与经济计量学的这一研究目的相适应,因此也就决定了经济计量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第一是经济建模问题,即首先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反映出来。这纯粹是一个理论抽象过程,可依据经济理论完成。这里所使用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一种演绎方法。实际上,这也就是实证分析方法所使用的的首先提出假设,即假定变量之间遵从某种线性关系,比如: C= a+bY+U ,或者,假定解释变量之间遵从相加关系,如多元现需回归模型。
第二是参数的估计问题,比如需要对上述的参数a和b进行估计。参数估计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图示法,或称作散点图方法。即把一对变量的一组观测数据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上,然后用一条近似的直线来代表或反映观测数据如图1所示,其中的纵截距即参数a,斜率即参数b。很显然,这种方法比较粗造。然而,这种散点图方法为我们研究二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基本手段,是我们在经济计量学分析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经济计量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必须习惯于把点理解为数据,以方便研究;而在经济计量学的应用中,要习惯于把数据描绘成图形,以便于判断其趋势。散点图方法是经济计量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方法。对于二元模型,还可以利用Excel描绘气泡图,也是与散点图相类似的了解某变量与两个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是所谓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第三是假设检验问题,即需要对估计的参数a和b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以确信他们不近乎于0。假设检验也是经济计量学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方法。在经济计量学中,假设检验方法主要用来对各种参数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就是说,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取得的参数,首先必须是充分有效的,而不应该是近乎于零的。在经济计量学中,最基本的检验方法是统计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等等。没有经过检验的任何参数都不能用来说明问题。假设检验的目的主要是对样本数据与总体的一致性进行判断。在经济计量学研究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们只是用一个给定的样本来研究探讨总体的规律。因此假设检验就非常重要。在经济计量学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很多人经常容易犯的错误,看不到样本和总体之间的关系是很多人感到经济计量学难以理解的关键。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假设检验方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归纳方法,即通过假设检验,把由特定样本获得的参数和模型,归纳为能够反映和解释一般问题的结论。
二、为政策模拟提供经济关系参数的估计值
在多数情况下,计量经济学都用于取得经济关系中个别参数的估计值。根据这些估计值,可以求出弹性和经济理论的其它参数,如技术系数、边际成本或边际收入等,以便据以制定政策或作为决策使用。因为我们知道,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不论是一元模型还是多元模型,都是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贡献边际。
我们知道,对于变动资源的投入的决策,按照经济学原理,要求必须遵从等边际原理,即边际价值产品(Marginal Value Product)要等于边际投入成本(Marginal Input Cost),用公式表示即:MVP=MIC。依此原理,即如果MVP>MIC,就增加投入;如果MVP<MIC,就减少投入。在两资源的配合生产中,按照经济学原理,则要求必须遵从最小成本配合原理,也叫等成本原理。用公式表示即:P(X1)△X1=P(X2) △X2。依此,当P(X1)△X1>P(X2) △X2时,应多用X2,少用X1;当P(X1)△X1
P(Y2) △Y2时,应多生产Y1,少生产Y2;当P(Y1)△Y1
由上述不难看出,这一研究目的所涉及的主要是经济计量学模型的解釋和应用。
三、对现行经济问题进行预测
从经济计量学产生的背景看,进行经济预测实际上是经济计量学研究的首要目的。经济计量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干预政策的需要,资本集团为了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都广泛地采用了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加强市场研究。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门学科都出现了相互合作和相互渗透的趋势,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相继进入经济研究领域,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都为计量经济学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工具基础。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要求必须首先进行科学预测。预测即运用根据经验获得的参数估计值以预测经济变量的未来值,包括点预测和区间预测。点预测即给定一个自变量,由所得到的回归方程可得到一个因变量。点预测常常会发生一定的误差。区间预测,即在给定的精度条件下,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预测出因变量变化的一个范围。区间预测有一定的可信度。容易看出,这一研究目的所涉及的也主要是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即应用模型预测未来。
综上述我们不难理解,从经济计量学的三个研究目的看,后面的两个目的涉及的都是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只有第一个研究目的才是决定经济计量学三方面研究内容的根本目的。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也就是先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然后收集数据估计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得到模型是否有效的结论。显然,这就是一个实证分析的过程。如果模型有效,即可以实现对于相关经济问题进行决策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