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分享,就是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托尔斯泰说过:神奇的爱,会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可以拥有两个幸福。生活中的许多快乐,都是互相分享得来的。分享,让爱伴随着岁月历久弥香。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心不会离父母太远、家庭的分享构成温暖的回忆,串起成长的快乐。懂得分享的人成功路上不会孤单,分享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同时,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纲要》的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中也指出培养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俗话说的好:三岁定八十,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分享,感受分享的魅力,为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注入强大的动力。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来说,分享是个模糊的概念,或者说根本没有分享的意识,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法,只有“我的”。在家是“皇帝”,所有的人都必须听自己的。在外面是“霸王”,所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用的东西都想居为己有。于是,霸道、争抢、哭闹等都是他们“维权”的手段。
当今孩子分享意识淡薄,分享行为欠缺,主要原因有:
(一)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的“霸道”。
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独占欲强。心理学家指出:年龄是孩子们形成霸道的原始动力。就孩子的发展而言,三岁到六岁是个不稳定的阶段。其特征是:霸道,身心不喜欢受到拘束,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拗起来软硬不吃。
(二)计划生育让孩子们越来越“金贵”。
计划生育倡导一家一个孩子,于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所有长辈对付一个孩子,对于这个传承着他们的理想与期望的小家伙,长辈们怎么能不想尽办法的宝贝着呢?在父母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小宝贝”“小皇帝”“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将所有的爱与关怀倾注到他们身上。家中的“专行”造就了孩子们对于“好的东西就是该‘我的’”这种思想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使孩子们有求必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吃穿不愁,还住进了小区、别墅和排屋,开起了小汽车。都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富了当然不能少了孩子,孩子喜欢什么给什么,孩子想买什么买什么。只要孩子要的,家长们必定想尽方法为孩子们去争取。于是,孩子的占有欲就被这样培训出来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正确看待孩子的“自私”
孩子的这种“拥有”、“独占”、“自私”的心态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共享的必经之路。必须让孩子懂得所有,他才能学会分享。分享是拿出“我”的东西和你共用,懂得“所有”比懂得“分享”要早得多。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必须教给孩子怎样去做。让孩子懂得什么叫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乐意分享,最后懂得怎样分享。因此,教师与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霸占”行为,耐心且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孩子去慢慢懂得分享。一味的批评阻止只会让孩子认为“不准”、“不许”、“得不到”。成人无意的惩罚或许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会造成一些孩子的误会和片面意识,认为那是偏帮、偏爱,从而引起他们的失落和逆反心理,对他们今后的人格培养极为不利。
(二)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萌发分享意识。
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首先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分享”是幼儿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凝聚着浓浓的关爱,传播着诚挚的友谊。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从而懂得什么叫分享。在班中,我经常和孩子们讨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一句古言,孩子们也经常会说一个人快乐还不如大家一起快乐,虽然很多孩子会说但不懂。思涵生日的时候带来了很多糖果,她蹦蹦跳跳的来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是我生日了,我要分糖果给小朋友们。”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分享机会,于是我问她:“你生日为什么要分糖给小朋友吃啊?”她想了下说:“妈妈让我分的,我家里還有好多好多呢。”“哇真棒,吃糖果开心吗?”“开心。”“那你想一个人开心还是大家一起开心呢?”“一起开心。”虽然她讲的似懂非懂,我还是及时表扬肯定了她,并且在所有孩子面前夸奖思涵愿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孩子们接受糖果后,一起唱起了“生日歌”,每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当孩子们一起说:“祝思涵生日快乐!”时,思涵小脸兴奋的红红的更加快乐。事后我还让每一个孩子画一画自己的快乐送给思涵,看到孩子们开心的与同伴讲述着自己的乐事,开怀的大笑,我由衷的感到高兴和感动。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分享,才能很好的认识分享,从而产生分享的意识。在班中我还设立了分享屋这一区角,孩子们每天可以在那一起分享开心的事物。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应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现在的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就算有多个子女也因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现在的隔代教育现状越来越普遍化,祖辈对孩子的疼爱更趋向与溺爱。总是有很多家长来跟我说以前自己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到什么好东西,现在有点钱了就要给孩子最好的。经常看到家长抱着哭闹的孩子一脸无奈的来找我,原因是孩子不肯吃饭,或者是早上起床要自己挑衣服穿,或者是家中小弟妹抢他的书看等等等等。就是由于家长过度的“让”,才让孩子的任性和独占行为日趋严重。
(2)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品质和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侄子今年五岁,活泼可爱人见人爱,侄女四岁,天真可爱。可是两人碰到一起玩不到几分钟就会打闹。抢玩具抢电视什么都要抢一抢争一争。对于孩子的这类行为,家长应正确引导。首先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朋友之间相互谦让,有好东西一起分享,并让孩子一起参与分享。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分享行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会使孩子显得很有大气,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而我们就应该培养出这样的人。幼儿认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而他们的认识却是以形象思维主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利用健康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努力寻求更科学更有利的方式方法,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建桥铺路。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来说,分享是个模糊的概念,或者说根本没有分享的意识,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法,只有“我的”。在家是“皇帝”,所有的人都必须听自己的。在外面是“霸王”,所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用的东西都想居为己有。于是,霸道、争抢、哭闹等都是他们“维权”的手段。
当今孩子分享意识淡薄,分享行为欠缺,主要原因有:
(一)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的“霸道”。
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独占欲强。心理学家指出:年龄是孩子们形成霸道的原始动力。就孩子的发展而言,三岁到六岁是个不稳定的阶段。其特征是:霸道,身心不喜欢受到拘束,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拗起来软硬不吃。
(二)计划生育让孩子们越来越“金贵”。
计划生育倡导一家一个孩子,于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所有长辈对付一个孩子,对于这个传承着他们的理想与期望的小家伙,长辈们怎么能不想尽办法的宝贝着呢?在父母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小宝贝”“小皇帝”“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将所有的爱与关怀倾注到他们身上。家中的“专行”造就了孩子们对于“好的东西就是该‘我的’”这种思想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使孩子们有求必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吃穿不愁,还住进了小区、别墅和排屋,开起了小汽车。都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富了当然不能少了孩子,孩子喜欢什么给什么,孩子想买什么买什么。只要孩子要的,家长们必定想尽方法为孩子们去争取。于是,孩子的占有欲就被这样培训出来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正确看待孩子的“自私”
孩子的这种“拥有”、“独占”、“自私”的心态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共享的必经之路。必须让孩子懂得所有,他才能学会分享。分享是拿出“我”的东西和你共用,懂得“所有”比懂得“分享”要早得多。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必须教给孩子怎样去做。让孩子懂得什么叫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乐意分享,最后懂得怎样分享。因此,教师与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霸占”行为,耐心且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孩子去慢慢懂得分享。一味的批评阻止只会让孩子认为“不准”、“不许”、“得不到”。成人无意的惩罚或许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会造成一些孩子的误会和片面意识,认为那是偏帮、偏爱,从而引起他们的失落和逆反心理,对他们今后的人格培养极为不利。
(二)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萌发分享意识。
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首先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分享”是幼儿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凝聚着浓浓的关爱,传播着诚挚的友谊。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从而懂得什么叫分享。在班中,我经常和孩子们讨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一句古言,孩子们也经常会说一个人快乐还不如大家一起快乐,虽然很多孩子会说但不懂。思涵生日的时候带来了很多糖果,她蹦蹦跳跳的来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是我生日了,我要分糖果给小朋友们。”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分享机会,于是我问她:“你生日为什么要分糖给小朋友吃啊?”她想了下说:“妈妈让我分的,我家里還有好多好多呢。”“哇真棒,吃糖果开心吗?”“开心。”“那你想一个人开心还是大家一起开心呢?”“一起开心。”虽然她讲的似懂非懂,我还是及时表扬肯定了她,并且在所有孩子面前夸奖思涵愿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孩子们接受糖果后,一起唱起了“生日歌”,每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当孩子们一起说:“祝思涵生日快乐!”时,思涵小脸兴奋的红红的更加快乐。事后我还让每一个孩子画一画自己的快乐送给思涵,看到孩子们开心的与同伴讲述着自己的乐事,开怀的大笑,我由衷的感到高兴和感动。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分享,才能很好的认识分享,从而产生分享的意识。在班中我还设立了分享屋这一区角,孩子们每天可以在那一起分享开心的事物。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应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现在的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就算有多个子女也因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现在的隔代教育现状越来越普遍化,祖辈对孩子的疼爱更趋向与溺爱。总是有很多家长来跟我说以前自己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到什么好东西,现在有点钱了就要给孩子最好的。经常看到家长抱着哭闹的孩子一脸无奈的来找我,原因是孩子不肯吃饭,或者是早上起床要自己挑衣服穿,或者是家中小弟妹抢他的书看等等等等。就是由于家长过度的“让”,才让孩子的任性和独占行为日趋严重。
(2)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品质和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侄子今年五岁,活泼可爱人见人爱,侄女四岁,天真可爱。可是两人碰到一起玩不到几分钟就会打闹。抢玩具抢电视什么都要抢一抢争一争。对于孩子的这类行为,家长应正确引导。首先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朋友之间相互谦让,有好东西一起分享,并让孩子一起参与分享。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分享行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会使孩子显得很有大气,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而我们就应该培养出这样的人。幼儿认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而他们的认识却是以形象思维主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利用健康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努力寻求更科学更有利的方式方法,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建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