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涪陵气田开发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气田新层系评价井开发试验成功,新井试气结果展现了涪陵地区新层系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不同于涪陵气田龙马溪-五峰组非常规气藏,茅口组气层作为“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气藏,缺乏有效的解释模型及解释标准。本文利用已有的钻探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试气资料和特殊方法测井,借鉴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和研究新成果,研究完善并形成一套洗象池群的解释标准
关键词:新层系;茅口组;洗象池群;解释模型。
一、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有近300×104km2的碳酸盐岩分布,约占陆上国土面积的1/3,其中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华北地区广泛发育,为潜在的油气勘探区。中国碳酸岩探明石油15.2亿吨,探明率为6.5%,探明天然气1.36万亿方,探明率为28.65%。
我国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巨厚层碳酸盐岩,暗色泥质岩极少;另一类是较薄层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共生,组成间互或间夹层。具有多套生油气层系及多套储油气层系的特点。碳酸盐岩生油岩地球化学指标都较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炭含量普遍偏低,平均含量为0.19%。氯仿沥青“A”平均含量为0.018%。四川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累积厚度約3000m,其中有孔段只有250m左右。只占其总厚度的约10%。其孔隙度一般为3-6%,渗透率多数在0.01×10-3-1×10-3μm2之间,属孔渗性极低的储层。
二、新层系测井技术评价的意义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多年以来,产量递减较明显,亟需新层系接替龙马溪-五峰组。焦石工区钻探过程中,大部分井在茅一下段、栖霞组见到油气显示。其中勘探评价井涪茅AHF井测试更是获得4.02万方/天工业气流。洗象池群气测显示也较活跃,焦石X井压裂试气未获得产能;平桥A井酸压测试产气获得25.13万方/天高产工业气流。两个井的试气结果展现了涪陵地区新层系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这些新层系突破成为页岩气田资源接替重要领域,是下步开发的重点层系。
但是目前对茅口组、洗象池群等新层系油气储层类型未深入研究,尤其在气层测井识别上尚未建立标准,为后续勘探开发深入开展造成困难,因此亟需对这些新层系开展储层测井评价研究,为涪陵地区增储增产寻找战略性接替层系和最优勘探区域提供支撑。
茅口组岩性为泥灰岩,泥灰岩是介于粘土岩与碳酸盐岩之间的过渡类型沉积岩。由粘土与碳酸盐微粒组成,呈微粒状或泥质结构,一般粒径小于0.01mm。分布于石灰岩与粘土岩之间的过渡带,呈层状或透镜体状夹于石灰岩或粘土岩层之间。储集空间复杂,主要有基质孔隙、溶蚀空洞、缝合线、层间缝、压溶缝、构造缝等。目前涪陵工区大部分经在茅口组见良好的气测显示,其中多口井循环点火,火焰高达5-20米,展现出茅口组泥灰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该类储层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均质性强,给测井储层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具体表现在:
1、储层类型复杂,岩性主要为泥灰岩;
2、茅一段厚度大,有利的储集层难以划分;
3、岩心显示,茅口组非均性非常强,作为这种类型的“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气藏,目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缺乏有效的解释模型及解释标准支撑油田的勘探与开发。
平桥A井洗象池群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川东地区新层系勘探重大突破,由于该井含硫化氢,目前关井。在焦石坝构造部署钻探的焦石X井气测显示比平桥A略好,但试气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测井资料对比,焦石X井洗象池群储层电阻率偏低,气、水层电阻率界限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洗象池群储层储集空间复杂,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加之裂缝的影响,给地质评价和测井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已有的钻探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试气资料和特殊方法测井,学习借鉴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和研究新成果,建立一套专属该地区洗象池群的解释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完善并形成一套洗象池群的解释标准,提高洗象池群气层解释符合率,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减少勘探成本,对江汉油田“油增气升”、提高勘探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通过基于岩心刻度测井,并结合特殊测井方法,开展新层系储层测井响应研究、优质储层识别方法研究及有利储集特征研究,分层系形成泥灰岩储层及碳酸盐岩储层关键参数模型及分类标准,指导涪陵地区新层系勘探与开发,实现新层系的突破,保障国家天然气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 孙细宁,陈奕奕,王桂成,姜呈馥,许小强. 复杂油气藏. 2019(04)
[2]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泥页岩有机储集空间研究[J]. 朱日房,张林晔,李钜源,李政,刘庆,王秀红,王茹,王娟. 石油实验地质. 2012(04)
[3]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J]. 吴林钢,李秀生,郭小波,罗权生,刘晓健,陈旋,姜振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4]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J]. 邹才能,朱如凯,白斌,杨智,吴松涛,苏玲,董大忠,李新景. 岩石学报. 2011(06)
[5]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J]. 梁狄刚,冉隆辉,戴弹申,何自新,欧阳健,廖群山,何文渊. 石油学报. 2011(01)
[6]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J].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汤济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03)
[7]页岩含气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 夏宏泉,刘畅,王瀚玮,赵昊,周灵烨. 特种油气藏. 2019(03)
[8]页岩气测井评价进展[J]. 张作清,孙建孟.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3)
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层系;茅口组;洗象池群;解释模型。
一、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有近300×104km2的碳酸盐岩分布,约占陆上国土面积的1/3,其中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华北地区广泛发育,为潜在的油气勘探区。中国碳酸岩探明石油15.2亿吨,探明率为6.5%,探明天然气1.36万亿方,探明率为28.65%。
我国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巨厚层碳酸盐岩,暗色泥质岩极少;另一类是较薄层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共生,组成间互或间夹层。具有多套生油气层系及多套储油气层系的特点。碳酸盐岩生油岩地球化学指标都较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炭含量普遍偏低,平均含量为0.19%。氯仿沥青“A”平均含量为0.018%。四川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累积厚度約3000m,其中有孔段只有250m左右。只占其总厚度的约10%。其孔隙度一般为3-6%,渗透率多数在0.01×10-3-1×10-3μm2之间,属孔渗性极低的储层。
二、新层系测井技术评价的意义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多年以来,产量递减较明显,亟需新层系接替龙马溪-五峰组。焦石工区钻探过程中,大部分井在茅一下段、栖霞组见到油气显示。其中勘探评价井涪茅AHF井测试更是获得4.02万方/天工业气流。洗象池群气测显示也较活跃,焦石X井压裂试气未获得产能;平桥A井酸压测试产气获得25.13万方/天高产工业气流。两个井的试气结果展现了涪陵地区新层系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这些新层系突破成为页岩气田资源接替重要领域,是下步开发的重点层系。
但是目前对茅口组、洗象池群等新层系油气储层类型未深入研究,尤其在气层测井识别上尚未建立标准,为后续勘探开发深入开展造成困难,因此亟需对这些新层系开展储层测井评价研究,为涪陵地区增储增产寻找战略性接替层系和最优勘探区域提供支撑。
茅口组岩性为泥灰岩,泥灰岩是介于粘土岩与碳酸盐岩之间的过渡类型沉积岩。由粘土与碳酸盐微粒组成,呈微粒状或泥质结构,一般粒径小于0.01mm。分布于石灰岩与粘土岩之间的过渡带,呈层状或透镜体状夹于石灰岩或粘土岩层之间。储集空间复杂,主要有基质孔隙、溶蚀空洞、缝合线、层间缝、压溶缝、构造缝等。目前涪陵工区大部分经在茅口组见良好的气测显示,其中多口井循环点火,火焰高达5-20米,展现出茅口组泥灰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该类储层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均质性强,给测井储层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具体表现在:
1、储层类型复杂,岩性主要为泥灰岩;
2、茅一段厚度大,有利的储集层难以划分;
3、岩心显示,茅口组非均性非常强,作为这种类型的“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气藏,目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缺乏有效的解释模型及解释标准支撑油田的勘探与开发。
平桥A井洗象池群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川东地区新层系勘探重大突破,由于该井含硫化氢,目前关井。在焦石坝构造部署钻探的焦石X井气测显示比平桥A略好,但试气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测井资料对比,焦石X井洗象池群储层电阻率偏低,气、水层电阻率界限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洗象池群储层储集空间复杂,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加之裂缝的影响,给地质评价和测井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已有的钻探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试气资料和特殊方法测井,学习借鉴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和研究新成果,建立一套专属该地区洗象池群的解释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完善并形成一套洗象池群的解释标准,提高洗象池群气层解释符合率,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减少勘探成本,对江汉油田“油增气升”、提高勘探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通过基于岩心刻度测井,并结合特殊测井方法,开展新层系储层测井响应研究、优质储层识别方法研究及有利储集特征研究,分层系形成泥灰岩储层及碳酸盐岩储层关键参数模型及分类标准,指导涪陵地区新层系勘探与开发,实现新层系的突破,保障国家天然气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 孙细宁,陈奕奕,王桂成,姜呈馥,许小强. 复杂油气藏. 2019(04)
[2]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泥页岩有机储集空间研究[J]. 朱日房,张林晔,李钜源,李政,刘庆,王秀红,王茹,王娟. 石油实验地质. 2012(04)
[3]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J]. 吴林钢,李秀生,郭小波,罗权生,刘晓健,陈旋,姜振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4]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J]. 邹才能,朱如凯,白斌,杨智,吴松涛,苏玲,董大忠,李新景. 岩石学报. 2011(06)
[5]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J]. 梁狄刚,冉隆辉,戴弹申,何自新,欧阳健,廖群山,何文渊. 石油学报. 2011(01)
[6]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J].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汤济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03)
[7]页岩含气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 夏宏泉,刘畅,王瀚玮,赵昊,周灵烨. 特种油气藏. 2019(03)
[8]页岩气测井评价进展[J]. 张作清,孙建孟.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3)
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