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在大众心目中的“上大学”的观念悄然转变为“上个好大学”,即上个适合的大学,能找到工作的大学等等。至此,高职院校在高等院校大众化的呼声中不仅面临着同类竞争的压力下,还面临着不少本科院校及社会技能培训机构的倒逼,加上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等成为了制约高职院校“好”字当头的症结,如何让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好”字当头高校成为了在生源减少背景下让高职院校能否继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 应用型 专业布局
一、 我们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合理。
1、专业设置不合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呼声中,高职院校为了吸引报考考生的眼球,开设了很多的新专业,但是,有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口径过于宽泛,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不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一般而言,高职的生源质量比一般的本科学校要差,修业年限可能也短,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如果专业口径和教学内容光度向一般本科学校看齐,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有困难,不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到了很多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处不大的知识,而那些的真正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够吐出来去重点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效率很低。而咱们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之一,就是他们的专业更贴近实际需要、更实用,如果专业设置太宽泛,则相对于一般的本科生而言就会削弱其竞争力。有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口径过于狭窄,限制了学生的择业空间,如果对口的社会需求不足,则毕业生就会的成为问题。同时也不利于毕业生将来的岗位变动。现代社会很少的有人会终生只从事于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没有人能保证始终向你提供这一职位,同时人自身也需要发展和提高,狭窄的专业设置会使学生知识面很窄,不利于他们更大发展。弱化着高职院校考生对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中对岗位变动的风险的抵御能力。
2、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从发展至今天,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各大高职院校对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的安排上忽视了一些跨学科课程的安排与建设;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缺乏灵活性,重视性性课程额忽略隐性课程建设等等。这样不合理布局只能导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其他课程学习之后,缺乏专业化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而只能株守一隅,不能横跨几科不说,各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要遥不可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重视学生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对由于缺乏对自身合理的定位导致轻理论重实践、或者是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时有发生,总之,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布局严重不合理,甚至导致严重失衡的现象。从而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理论知识却没有专业技能,但其综合素质又敌不过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但却因缺乏专业知识,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上短期的技能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无太明显的差距。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在本科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夹缝中摇摇欲坠。
(一)厘清思路,合理设置专业。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自身的具有的校阅规律和特点,科学地、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自主设置专业。
专业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的单元,专业教学是教学系统工程中的龙头是教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结合点。只有抓住了专业改革和建设,才能带动学校的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首先,承认社会的发展,承认专业设置“速变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将直接和生产相结合,因而首先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影响较大,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和第一、二产业的延缓增长,传统工业如钢铁、冶炼等行业日渐收缩,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信行业及餐饮、旅游、会议服务等服务型的行业对人员的需求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符合新行业、新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看掉一些传统的旧专业,设置一些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变化的新专业。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
其次,承认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一线人才。把握住专业设置的“地方性”的特点。真正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以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为己任。
再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的设置要从“应用性”出发。我们设置专业之前,我们必须综合分析服务领域内各行业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所要求的基本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规格,构件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其专业改革和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按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同时承认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和单纯技能培训相比有其个性。各个专业必须定期、不定时组织力量,进入行业或企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使新专业的设置真正具有可行性,跟随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变化,不断调节,始终紧跟市场,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最后,注重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为3-4年,而社会需求却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新兴行业不断产生,新职业不断涌现,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必然引起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着必须预见到新兴行业发展前景,能聆听到行业变革的号角,绝对不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一哄而上,一下铺开。具有前瞻性地设置相应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充实专业内涵,那么人才收获之时便是相关行业急需用人之时,顺应乐得社会的需求,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扩大了学校办学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
(二) 紧密锣鼓,敲响合理的专业布局 一个合理的专业设置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课程与之相对应,否则其专业就如同空中楼阁,无基可寻。所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课程,培养出真正满足对口专业的合格的人才。
首先,以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代替传统的课程内容,承认课程的综合化。开设综合学科的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甚至建立起跨学科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其次,在课程种类、形势和实施方式方面下功夫,承认课程的多样化。摈弃原有的不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改进、自编教材,重写教学大纲等。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地施展自己的特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紧扣“以市场为准绳,以就业为导向”,承认课程的职业化。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的要求,职业化正成为当代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长期以来,培养学生较重视理论性、学术性、而轻视应用型和职业性,以至于出现高效课程远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象牙塔”现象。这种把人的学习活动与职业生活截然分开的做法没有办法满足当代社会所呼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口号。为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时,这样可以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内培训,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四)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改革现有局势,构建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专教育、成人教育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从规模、结构来看在中等、初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初等职业中学、中等专科学校、中等技术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等。高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承认高校、民办高校等。虽然办学形式多样,但缺乏有机的联系,更为不利的是高知专科教育成了终结性教育。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两头小,中间大”(初职、高职比例小,中职比例大)的不合理割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更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体系上存在中、高职之间上下衔接不够,高职院校学历层次单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缺少联系与沟通等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在改革的大潮中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优势,并使高职院校在中职、本科、社会技能培训机构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大仗比较打,而且一定要打得赢,打得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高职院校在夹缝中走得更红火。
参考文献:[1]王虹,阎兵.浅谈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J].成人教育,2010(10): 28~29.
[2]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 职教论坛,2010(33):8~12.
[3]宋友荔 ,饶玲.《高等教育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第
3次印刷
[4]杨国详,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200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关键词: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 应用型 专业布局
一、 我们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合理。
1、专业设置不合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呼声中,高职院校为了吸引报考考生的眼球,开设了很多的新专业,但是,有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口径过于宽泛,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不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一般而言,高职的生源质量比一般的本科学校要差,修业年限可能也短,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如果专业口径和教学内容光度向一般本科学校看齐,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有困难,不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到了很多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处不大的知识,而那些的真正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够吐出来去重点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效率很低。而咱们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之一,就是他们的专业更贴近实际需要、更实用,如果专业设置太宽泛,则相对于一般的本科生而言就会削弱其竞争力。有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口径过于狭窄,限制了学生的择业空间,如果对口的社会需求不足,则毕业生就会的成为问题。同时也不利于毕业生将来的岗位变动。现代社会很少的有人会终生只从事于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没有人能保证始终向你提供这一职位,同时人自身也需要发展和提高,狭窄的专业设置会使学生知识面很窄,不利于他们更大发展。弱化着高职院校考生对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中对岗位变动的风险的抵御能力。
2、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从发展至今天,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各大高职院校对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的安排上忽视了一些跨学科课程的安排与建设;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缺乏灵活性,重视性性课程额忽略隐性课程建设等等。这样不合理布局只能导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其他课程学习之后,缺乏专业化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而只能株守一隅,不能横跨几科不说,各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要遥不可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重视学生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对由于缺乏对自身合理的定位导致轻理论重实践、或者是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时有发生,总之,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布局严重不合理,甚至导致严重失衡的现象。从而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理论知识却没有专业技能,但其综合素质又敌不过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但却因缺乏专业知识,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上短期的技能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无太明显的差距。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在本科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夹缝中摇摇欲坠。
(一)厘清思路,合理设置专业。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自身的具有的校阅规律和特点,科学地、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自主设置专业。
专业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的单元,专业教学是教学系统工程中的龙头是教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结合点。只有抓住了专业改革和建设,才能带动学校的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首先,承认社会的发展,承认专业设置“速变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将直接和生产相结合,因而首先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影响较大,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和第一、二产业的延缓增长,传统工业如钢铁、冶炼等行业日渐收缩,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信行业及餐饮、旅游、会议服务等服务型的行业对人员的需求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符合新行业、新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看掉一些传统的旧专业,设置一些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变化的新专业。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
其次,承认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一线人才。把握住专业设置的“地方性”的特点。真正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以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为己任。
再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的设置要从“应用性”出发。我们设置专业之前,我们必须综合分析服务领域内各行业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所要求的基本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规格,构件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其专业改革和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按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同时承认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和单纯技能培训相比有其个性。各个专业必须定期、不定时组织力量,进入行业或企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使新专业的设置真正具有可行性,跟随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变化,不断调节,始终紧跟市场,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最后,注重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为3-4年,而社会需求却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新兴行业不断产生,新职业不断涌现,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必然引起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着必须预见到新兴行业发展前景,能聆听到行业变革的号角,绝对不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一哄而上,一下铺开。具有前瞻性地设置相应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充实专业内涵,那么人才收获之时便是相关行业急需用人之时,顺应乐得社会的需求,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扩大了学校办学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
(二) 紧密锣鼓,敲响合理的专业布局 一个合理的专业设置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课程与之相对应,否则其专业就如同空中楼阁,无基可寻。所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课程,培养出真正满足对口专业的合格的人才。
首先,以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代替传统的课程内容,承认课程的综合化。开设综合学科的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甚至建立起跨学科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其次,在课程种类、形势和实施方式方面下功夫,承认课程的多样化。摈弃原有的不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改进、自编教材,重写教学大纲等。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地施展自己的特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紧扣“以市场为准绳,以就业为导向”,承认课程的职业化。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的要求,职业化正成为当代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长期以来,培养学生较重视理论性、学术性、而轻视应用型和职业性,以至于出现高效课程远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象牙塔”现象。这种把人的学习活动与职业生活截然分开的做法没有办法满足当代社会所呼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口号。为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时,这样可以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内培训,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四)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改革现有局势,构建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专教育、成人教育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从规模、结构来看在中等、初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初等职业中学、中等专科学校、中等技术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等。高等职业教育系列中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承认高校、民办高校等。虽然办学形式多样,但缺乏有机的联系,更为不利的是高知专科教育成了终结性教育。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两头小,中间大”(初职、高职比例小,中职比例大)的不合理割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更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体系上存在中、高职之间上下衔接不够,高职院校学历层次单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缺少联系与沟通等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在改革的大潮中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优势,并使高职院校在中职、本科、社会技能培训机构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大仗比较打,而且一定要打得赢,打得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高职院校在夹缝中走得更红火。
参考文献:[1]王虹,阎兵.浅谈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J].成人教育,2010(10): 28~29.
[2]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 职教论坛,2010(33):8~12.
[3]宋友荔 ,饶玲.《高等教育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第
3次印刷
[4]杨国详,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200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