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仔猪传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表現为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有时呈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2010年8月12日,贵州省南加镇星星养猪场发生猪沙门氏菌病,发病仔猪体温升高、腹泻、粪便恶臭、耳腹部及四肢皮肤暗红。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卫生条件不好的养猪场及经长途运输、管理不好的仔猪易发病,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一、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将病变肠管及病料送检做细菌培养鉴定。
1.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1~4月龄的小猪,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气候寒冷的冬春季和阴雨不断的天气多发。仔猪抵抗力下降是本病的诱因。本病主要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2. 临床症状与病变。急性型多见于断奶仔猪,与肠型猪瘟相似。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寒战,爱堆叠在一起,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呼吸困难,耳根、后躯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眼有黏性和脓性分泌物,有时上下眼睑常被黏着。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少食或不食,体温时高时低并且持续下痢,粪便呈暗绿色、淡黄色或灰白色。剖检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大,心内外膜、喉头、肾、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肠道充满灰黑色粪便,肠管膨气等。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例的盲肠结肠和回肠肠壁增厚,肠管膨大,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麸皮样物质,形成弥漫性坏死等。
在诊断本病时要注意与猪瘟相区别。猪瘟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不论年龄大小均可发病。
二、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1. 对仔猪进行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的免疫注射。
2.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勤换垫草,勤洗饲喂用具,并定期消毒。
3. 对长途运输的仔猪要加强管理,提高其抵抗力。
三、治疗
治疗本病时,注意用药量要足、用药时间要长。治疗药物可选用土霉素、磺胺类等。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加镇畜牧水产站 邮编:556400)
一、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将病变肠管及病料送检做细菌培养鉴定。
1.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1~4月龄的小猪,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气候寒冷的冬春季和阴雨不断的天气多发。仔猪抵抗力下降是本病的诱因。本病主要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2. 临床症状与病变。急性型多见于断奶仔猪,与肠型猪瘟相似。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寒战,爱堆叠在一起,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呼吸困难,耳根、后躯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眼有黏性和脓性分泌物,有时上下眼睑常被黏着。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少食或不食,体温时高时低并且持续下痢,粪便呈暗绿色、淡黄色或灰白色。剖检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大,心内外膜、喉头、肾、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肠道充满灰黑色粪便,肠管膨气等。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例的盲肠结肠和回肠肠壁增厚,肠管膨大,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麸皮样物质,形成弥漫性坏死等。
在诊断本病时要注意与猪瘟相区别。猪瘟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不论年龄大小均可发病。
二、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1. 对仔猪进行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的免疫注射。
2.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勤换垫草,勤洗饲喂用具,并定期消毒。
3. 对长途运输的仔猪要加强管理,提高其抵抗力。
三、治疗
治疗本病时,注意用药量要足、用药时间要长。治疗药物可选用土霉素、磺胺类等。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加镇畜牧水产站 邮编:5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