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可以设问过渡、以旧知识衔接过渡、利用案例过渡,灵活衔接教学环节,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过渡语 有效性 思想品德 设问 衔接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20-01
教师设计教案时,需要为教学环节衔接设计过渡语。教学过渡语设计形式众多,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实际进行精心选择。设计悬念过渡,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结合旧知识衔接过渡,能够顺利实现学生认知关联;引入生活案例过渡,可以为学生拓展认知途径。
一、设问过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意识,教师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提出悬疑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探究,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形成问题切入点,找到学生思维的启发点。例如,在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中,课堂导入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自然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哪些是可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在观看视频时,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哪些植物?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刚才的视频进行总结。”在鼓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教师说:“大家都主动参与,学习效率很高,那么答案准确度怎么样?同学们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为教学进入探究阶段做好准备;紧接着给出一系列问题,虽然问题不是很难,却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思维快速启动;在学生展示时,教师又利用问题提醒学生要展开自我评价,促使学生重新審视学习情况。这几个步骤中,教师都利用设问推动教学环节自然行进,学生学习思维被成功激活。
二、结合旧知识衔接过渡,实现认知关联
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可以将旧知与新知进行融合,以此设计过渡语,自然引入新授知识,实现学生学习认知的自然关联。例如,在教学《身边的公共利益》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项合作学习任务——说说我们享受的社会福利。在学生展示之前,教师这样过渡:“我们的生活包含众多内容,几乎每一项社会活动都涉及社会福利问题,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文化建设、卫生设施、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都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对我们享受的社会福利进行梳理总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学生从中获得提示,梳理后总结道:“我们享受的社会福利有很多,如上学免收学费、种地不交税还能够获得国家补贴、乘坐公交车、到公园游玩,还有合作医疗、保险、敬老院、老人补贴等。”初中学生对社会福利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教师给出适当提示,学生的旧有经验得以唤醒,大大提升了展示效果。
三、以案例过渡,拓展学生认知途径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诸多联系,教师利用生活案例展开过渡,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拓展学生的认知途径。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学习思维很容易从生活案例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教学《矛盾和冲突》一课时,教师由课堂导入转换到探究环节时,给学生呈现了如下案例:“王丽家刚盖了新房,可政府突然传来要搬迁的消息,街道办通知王丽家准备拆迁,并就拆迁费问题进行协商。政府方面给出的条件与王丽家期望值相差太远,双方没有达成共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社会上因拆迁导致的矛盾很多,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进行。‘钉子户’的产生,就是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结果。我们讨论时,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以个人利益为重,还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矛盾和冲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果让学生凭空讨论如何解决矛盾与冲突,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给出生活案例,很容易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找到思维切入点。
课堂教学过渡不可忽视,富有技巧的过渡语能够自然衔接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否则,课堂教学会显得松散,学生学习精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恰当的过渡语,顺利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课堂顺利展开。
(责编 周翠如)
【关键词】过渡语 有效性 思想品德 设问 衔接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20-01
教师设计教案时,需要为教学环节衔接设计过渡语。教学过渡语设计形式众多,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实际进行精心选择。设计悬念过渡,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结合旧知识衔接过渡,能够顺利实现学生认知关联;引入生活案例过渡,可以为学生拓展认知途径。
一、设问过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意识,教师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提出悬疑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探究,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形成问题切入点,找到学生思维的启发点。例如,在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中,课堂导入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自然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哪些是可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在观看视频时,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哪些植物?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刚才的视频进行总结。”在鼓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教师说:“大家都主动参与,学习效率很高,那么答案准确度怎么样?同学们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为教学进入探究阶段做好准备;紧接着给出一系列问题,虽然问题不是很难,却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思维快速启动;在学生展示时,教师又利用问题提醒学生要展开自我评价,促使学生重新審视学习情况。这几个步骤中,教师都利用设问推动教学环节自然行进,学生学习思维被成功激活。
二、结合旧知识衔接过渡,实现认知关联
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可以将旧知与新知进行融合,以此设计过渡语,自然引入新授知识,实现学生学习认知的自然关联。例如,在教学《身边的公共利益》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项合作学习任务——说说我们享受的社会福利。在学生展示之前,教师这样过渡:“我们的生活包含众多内容,几乎每一项社会活动都涉及社会福利问题,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文化建设、卫生设施、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都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对我们享受的社会福利进行梳理总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学生从中获得提示,梳理后总结道:“我们享受的社会福利有很多,如上学免收学费、种地不交税还能够获得国家补贴、乘坐公交车、到公园游玩,还有合作医疗、保险、敬老院、老人补贴等。”初中学生对社会福利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教师给出适当提示,学生的旧有经验得以唤醒,大大提升了展示效果。
三、以案例过渡,拓展学生认知途径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诸多联系,教师利用生活案例展开过渡,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拓展学生的认知途径。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学习思维很容易从生活案例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教学《矛盾和冲突》一课时,教师由课堂导入转换到探究环节时,给学生呈现了如下案例:“王丽家刚盖了新房,可政府突然传来要搬迁的消息,街道办通知王丽家准备拆迁,并就拆迁费问题进行协商。政府方面给出的条件与王丽家期望值相差太远,双方没有达成共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社会上因拆迁导致的矛盾很多,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进行。‘钉子户’的产生,就是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结果。我们讨论时,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以个人利益为重,还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矛盾和冲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果让学生凭空讨论如何解决矛盾与冲突,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给出生活案例,很容易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找到思维切入点。
课堂教学过渡不可忽视,富有技巧的过渡语能够自然衔接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否则,课堂教学会显得松散,学生学习精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恰当的过渡语,顺利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课堂顺利展开。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