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即是指教师来讲,能够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链接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通俗,拉近数学与小学生的距离,最终让学生用数学指导生活。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呢?笔者尝试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提倡素质教育,过去的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人们摒弃。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以抽象性见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对教学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将其生活化的一面呈现出来,让学生愿意贴近数学,最终爱上数学。而实际教学情况是,虽然新课程改革或多或少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教师还未将生活化完全融入教学,即目前的教学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能化理论为实践,学到的数学知识不能用于日常生活中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环节设计的好,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到课本学习中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导入生动有趣,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开始就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和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策略技巧才能完成。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公式是抽象、理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充满好奇和疑问,那么学生对接下来的讲课内容就比较感兴趣了。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利用以下问题在上课开始就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500克小姐和1千克先生因为孰重孰轻的问题争执了起来,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比对方表示的重量要重。500克小姐認为,500比1大太多,所以她比1千克先生要重;1千克先生则认为,千克比要克大,所以他重才是,双方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通过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渴望教师讲授本节教学内容,好让他们明白到底孰重孰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但数学毕竟是一门以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见长的学科,这就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强烈的冲突。另外,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事物上。考虑到这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教材知识和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学生的视角来讲解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将钟表带到课堂中,通过带领同学们观察钟表,发现钟表由12个大格、60个小格组成。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做“拨一拨”钟表的游戏。首先让学生拨到12点,这时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里。接着继续把分针顺时针拨到数字1、数字3(让学生边拨边读出时间),直到拨到数字6的位置,即12点30分,教师给学生介绍30分钟就是半小时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驳回数字12的位置,让学生读出上面的时间。通过组织游戏,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1小时=60分钟,0.5小时=30分钟,还让同学们体会到时间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运用。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培养学生动手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单单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应用数学的能力,让数学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外给学生留作业时尽量把课堂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学以致用,运用数学指导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长度单位”一课,知道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后,教师课外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采用不同的物品(橡皮、铅笔、手和尺子等)测量下自己家书桌长、高,凳子的高度以厘米和米为单位分别是多少,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具体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总之,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生活。数学离开了生活,将变得空洞枯燥;同样地,生活离开了数学的指导,将成为一盘散沙。而作为小学主要科目之一的数学,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儿童认知心理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引入生活化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宝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162-164.
[2]叶强梅.初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3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提倡素质教育,过去的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人们摒弃。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以抽象性见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对教学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将其生活化的一面呈现出来,让学生愿意贴近数学,最终爱上数学。而实际教学情况是,虽然新课程改革或多或少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教师还未将生活化完全融入教学,即目前的教学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能化理论为实践,学到的数学知识不能用于日常生活中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环节设计的好,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到课本学习中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导入生动有趣,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开始就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和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策略技巧才能完成。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公式是抽象、理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充满好奇和疑问,那么学生对接下来的讲课内容就比较感兴趣了。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利用以下问题在上课开始就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500克小姐和1千克先生因为孰重孰轻的问题争执了起来,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比对方表示的重量要重。500克小姐認为,500比1大太多,所以她比1千克先生要重;1千克先生则认为,千克比要克大,所以他重才是,双方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通过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渴望教师讲授本节教学内容,好让他们明白到底孰重孰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但数学毕竟是一门以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见长的学科,这就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强烈的冲突。另外,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事物上。考虑到这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教材知识和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学生的视角来讲解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将钟表带到课堂中,通过带领同学们观察钟表,发现钟表由12个大格、60个小格组成。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做“拨一拨”钟表的游戏。首先让学生拨到12点,这时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里。接着继续把分针顺时针拨到数字1、数字3(让学生边拨边读出时间),直到拨到数字6的位置,即12点30分,教师给学生介绍30分钟就是半小时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驳回数字12的位置,让学生读出上面的时间。通过组织游戏,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1小时=60分钟,0.5小时=30分钟,还让同学们体会到时间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运用。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培养学生动手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单单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应用数学的能力,让数学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外给学生留作业时尽量把课堂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学以致用,运用数学指导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长度单位”一课,知道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后,教师课外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采用不同的物品(橡皮、铅笔、手和尺子等)测量下自己家书桌长、高,凳子的高度以厘米和米为单位分别是多少,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具体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总之,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生活。数学离开了生活,将变得空洞枯燥;同样地,生活离开了数学的指导,将成为一盘散沙。而作为小学主要科目之一的数学,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儿童认知心理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引入生活化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宝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162-164.
[2]叶强梅.初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