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其中,传道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与传道的要求是相契合的。我在分析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除了语言文字之外,还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由此,我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对策
人为何学习,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礼记·大学》篇中,点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终极学习目标。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古代先贤们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治世报国。此人生理想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到今天,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治世报国仍具有现实价值。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价值,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的内容,并采取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以此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教材
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们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来看,其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三维目标为进行编写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其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习能力。就文化修养而言,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由此,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教材编写特点,深入其中,挖掘极具道德内涵,尤其是家国情怀内容,以此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我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的古诗词中就蕴含着家国情怀内容。如《陈情表》中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心目对家、对国的忧思。基于此,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文字语言品析为渠道,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品析文本内容,以此在与古人实现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将其心目中的家国情怀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受到熏陶,自主地将其家国情怀作为自身坚实的情感基因。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在挖掘了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之后,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此情怀展现在学生面前。回顾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阅读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教师站在讲台上拿着教材,逐词逐句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觉得学生理解了文字语言知识,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再看学生,其在埋头记笔记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地理了文本内容呢?这是有待商榷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透過文字语言感知其中的内涵,没有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何树立家国情怀呢?面对此其情况,我在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自主体会的机会,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有效解读文字语言,感知文本内容。以《廉颇蔺相如传》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利用质朴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我们刻画了以国为先的蔺相如形象和知错能改的廉颇形象。蔺相如之所以能原谅廉颇,廉颇之所能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是因为二人心中都将国家放在了首要位置,以国家利益为先,浓浓的家国情怀流淌其中。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深切地感知到司马迁蕴含其中的情感,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阅读文本,接着根据自身的理解,将教材内容改编为课本剧,以此生动地演绎蔺相如、廉颇等形象,在其一言一行的体验中,感知到其身上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以此在加深对文本内涵理解的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其目的是实现育人。育人的实现,单靠教师的说教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认同感,以行动方式进行践行,如此才能真正地将家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从教材中的挖掘出来的家国情怀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搜集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如新闻、电影等,使其在信息分析、整理等过程中,受到感染,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在情感的抒发下,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后,我组织了“细说中国建筑”此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搜集与中国建筑有关的文字介绍、图片等,并将其制作为ppt,在图文的结合下,学生不禁为中国建筑所吸引,发出感叹,由此产生认同感,热爱自己的国家。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教材作用,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内容,并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提升其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宁琳.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5):106-107.
[2]何佳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德育教育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4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对策
人为何学习,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礼记·大学》篇中,点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终极学习目标。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古代先贤们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治世报国。此人生理想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到今天,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治世报国仍具有现实价值。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价值,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的内容,并采取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以此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教材
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们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来看,其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三维目标为进行编写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其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习能力。就文化修养而言,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由此,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教材编写特点,深入其中,挖掘极具道德内涵,尤其是家国情怀内容,以此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我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的古诗词中就蕴含着家国情怀内容。如《陈情表》中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心目对家、对国的忧思。基于此,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文字语言品析为渠道,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品析文本内容,以此在与古人实现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将其心目中的家国情怀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受到熏陶,自主地将其家国情怀作为自身坚实的情感基因。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在挖掘了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之后,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此情怀展现在学生面前。回顾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阅读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教师站在讲台上拿着教材,逐词逐句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觉得学生理解了文字语言知识,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再看学生,其在埋头记笔记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地理了文本内容呢?这是有待商榷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透過文字语言感知其中的内涵,没有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何树立家国情怀呢?面对此其情况,我在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自主体会的机会,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有效解读文字语言,感知文本内容。以《廉颇蔺相如传》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利用质朴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我们刻画了以国为先的蔺相如形象和知错能改的廉颇形象。蔺相如之所以能原谅廉颇,廉颇之所能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是因为二人心中都将国家放在了首要位置,以国家利益为先,浓浓的家国情怀流淌其中。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深切地感知到司马迁蕴含其中的情感,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阅读文本,接着根据自身的理解,将教材内容改编为课本剧,以此生动地演绎蔺相如、廉颇等形象,在其一言一行的体验中,感知到其身上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以此在加深对文本内涵理解的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其目的是实现育人。育人的实现,单靠教师的说教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认同感,以行动方式进行践行,如此才能真正地将家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从教材中的挖掘出来的家国情怀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搜集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如新闻、电影等,使其在信息分析、整理等过程中,受到感染,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在情感的抒发下,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后,我组织了“细说中国建筑”此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搜集与中国建筑有关的文字介绍、图片等,并将其制作为ppt,在图文的结合下,学生不禁为中国建筑所吸引,发出感叹,由此产生认同感,热爱自己的国家。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教材作用,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内容,并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提升其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宁琳.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5):106-107.
[2]何佳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德育教育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