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景式课堂中享受思维的快乐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课堂】
  课始,张老师出示问题:张老师买铅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通过问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能知道问题是“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還能看到什么?
  生:张老师是去买铅笔的。
  师: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买铅笔的人是张老师,而不是其他人。
  ……
  师:从问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事、财”,人的一生中,不外乎就这几个问题。
  师:问题中哪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猜一猜用什么算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1:我会去追问铅笔的单价,因为知道单价和数量就可以知道总价了。
  师:你能推测用什么方法吗?
  生1:可以用乘法,比如一支铅笔的价格是2元,买了5支,一共花的钱就是2×5=10(元),一支笔的价格就是单价。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真的同意?
  生2:好像他对单价的理解有点小了,单价不仅可以是一支笔的价格,也可以是一盒笔的价格,还可以是一袋笔、一箱笔,反正我觉得应该是指一个整体,而不只是单独的一个。
  师:还有吗?
  生3:张老师买笔是批发还是零售呀?
  生4:文具超市有打折活动吗?
  生5:要知道张老师是一个人去的,还是和其他人去的?
  生6: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没用,这跟张老师和谁去有什么关系呢?
  师:他说你的问题没用,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要辩解吗?还有谁要反驳?
  生7:如果说张老师是和王老师一起去的,条件是王老师花了40元,张老师比他少花10元不就可以用减法解决吗?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减法解决,那可以用除法解决吗?
  大部分学生表示不可以,少部分学生疑惑了,但短时间内又没想到该怎么办,短暂的混乱之后,有一位学生打破了僵局。
  生8:其实可以的,比如知道张老师和王老师一起去的,知道王老师花了60元,是张老师花的钱的2倍,不就是可以用除法了么。
  师:看似一点关系没有,通过深思、追问,发现有关系了,你还会轻易丢掉你的问题吗?
  生:原来如此!
  师:在这么多追问的问题当中,你认为哪些与原来的问题高度相关,哪些次相关,哪些追问是无用的?
  学生们充分自由表达之后,张老师让他们重新确定“靠谱”的问题,讨论“不靠谱”的问题。最终,学生们所有的追问都被保留了下来。课末,张老师才揭示了预设条件:张老师、李老师和王老师买的都是同一种铅笔,而且买的一样多,3位老师总共花了120元。
  学生很意外,那些“不靠谱”的问题成为了关键条件。
  【赏析】
  全景式课堂,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学习个体都在由“一”向“多”不断发散,由片面认知走向整体思考,思维方式不断地嬗变,对问题的认识产生裂变,从而最终形成了趋于完整的、全面的认知学习过程。
  一、全景式课堂突出问题导引,力求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师如何提一个好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时候,课堂的平庸与失败,源于问题偏小,学生没有思维空间。本节课中唯一的问题“张老师买铅笔一共花了多少钱”,看似普通,实则充满玄机。在这个问题当中,学生突破了对“一共花了多少钱”的狭义理解,目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加法(或乘法)运算,借助于人物数量的增加、购买物品品种的增加以及对“单位1”的丰富理解等,充分发挥想象,呈现了各种各样合乎情理的数学情境模型。事实证明,只要提供足够的问题背景和规模,学生便能借此寻找到各种切入口,必然在这类问题圈中受益匪浅。一个开放性的好问题,它可以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促成学生的整体性思考。
  二、全景式课堂注重问题剖析,力求形成清晰的思维线索
  当下,部分教师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视,但在“分析问题”方面却鲜有人问津。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分析问题,教师往往忽略了其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采取简单化的方式一带而过。事实上,人们碰到问题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要分析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分析问题”,是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剖析。在这节课当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分析问题”的深度教学。教师以完整、全面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从这个问题反推的众多条件中,哪些是高度相关的,哪些是次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更为精妙的是,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条件(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分析问题,不能只停留于了解表面信息,要善于扩展视野,善于抓住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深入地看待教学中的“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脱离现实的数学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现实,以一种超越数学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已渐渐从数学知识的表面上挣脱出来,开始超越数学进行思考。例如,学生开始分析:张老师是和谁一起去买的?几个人去买的?张老师只买了铅笔吗……这些都是基于教师从真实的生活层面引发学生展开的联想,是将数学与生活合理对接的分析与推理。
  三、全景式课堂追求多角度追问,力求培养强烈的思维意识
  这个案例中高频词之一便是“追问”,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追问,既教给学生追问的方法,即追问要和这个问题有关,又关注追问背后的思考即哪些与原来的问题高度相关。课堂上有一次特别的追问一直留存在笔者的脑海中,当讨论“单价×数量=总价”时,一位学生举例说每支铅笔2元就是单价,教师“阻止”了全班一致性的赞同,追问:真的同意?短暂的思考之后,便有学生将单价中的“一支笔”扩充为“一盒笔”“一袋笔”“一箱笔”,指出“单价”是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这个学生难能可贵,他能在大家形成的“共识”观点面前通过自我认知的反思,由原先的思考不全面转变为以整体的方式来看待问题,事实上他已经深刻理解了数学上单位“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然能够跨越局限,进入更高位的数学思考。每个人的认知可能存在局限,但追问背后的思考却可能使我们跳出原来的局限,达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学生不应止步于眼前的“知道”,还应顺势进一步激活思维深处的“想不到”,这就需要借助于追问引发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产生思考。追问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四、全景式课堂尝试大胆创新,力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是一个知识点教完了,再教另一个知识点。虽然学生们单一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路:用一个情境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整合在一起,打破了学生单一知识点的壁垒。于外,体现了知识的整合;于内,则是思维品质的优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关联性、逻辑性、批判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创新意识正在课堂上悄然生长。
  不妨对比一下,形成惯性思维的课堂,学生们波澜不惊地学习着,有时候,他们甚至在课的开头便猜到了结局;也有的时候,学生们表面上配合着教师的“故弄玄虚”,内心深处却有无数个“真没意思”的想法呼啸而过。聆听思维拔节的课堂,给出的结论总是让人出乎意料,每到一处,感觉应该结束了吧,没想到重起波澜,这是因势利导下的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你永远不知道底限在哪里。单一化的思考模式会让学生们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他们更需要一种综合、全面、整体的思维方式来面对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可见,小学信息技术作为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很重要。小学生天真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意志品质也比较薄弱,如果只是讲授枯燥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机械重复的技能练习,其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
期刊
绿色,代表了自然、健康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一直以来,笔者所在校本着“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绿色教育”作为办学思想。如何在课堂中润物无声,让学生如沐春风,把绿色教育根深蒂固地深入到音乐教学中,笔者对此也在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一、培养兴趣,体现绿色音乐课堂的快乐之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生学
期刊
如何高效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的生成,而忽略了教学前的预设。其实,课前预设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抓手,没有精心的预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就会呈现漫无目的的状态,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语文。但是预设又不能只是根据教师的经验,想当然地设计一系列活动,而是需要尊重学生的语文前经验。所以,要想语文教学高效进行,我们就要在理清学生的语文前经
期刊
当今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与数据,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作出科学的推断和决策,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思维方式。具体到数学學科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着的丰富信息,意识到数据是会说话的。  小学阶段从第一学段开始就在每册数学教材中安排了统计的相关内容,如
期刊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下,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不断地被采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在一点点地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微课、网络授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着课堂教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
期刊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短小精练、寓意深远、韵律和谐、平仄有致,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传统之法,也是古诗词学习的入门之径。通过声音的表达,可以整体感知古诗词大意,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韵味,可以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词的思想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导技巧,
期刊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常爱读、多读课外书籍。而部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较差,除了课堂教学的教材外,他們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成了我思考的问题。古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书如同一方良药,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
期刊
去年暑假,笔者到澳大利亚旅行,经由朋友引荐而进入悉尼一所叫Berala Public School的小学进行参访。这是一所建于1924年的公办小学。我跟班观摩的是二年级的一个班,任课的Amay老师是一位全科包班教师。我参访的那天课表安排是文学、写作、数学、探究、集会,以下记录一天的课程安排及笔者的观察思考。  一、全科教学的一日安排  8点55分,预备铃响起,在操场自由活动的学生按照课程在操场上排
期刊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主题是“想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习作“发挥想象写童话”和“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继续大胆想象,写想象故事。  习作教材分为两部分,设计科学,要求明确。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旨在给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一支铅笔的梦想》始终围绕铅笔的特点展开想象。《尾巴它有一只猫》是逆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點。由于小学生阅读量尚少,知识面较窄,对于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还难于理解、感悟,因此,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融于诗歌教学之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