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思想、新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思想理念,新方法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活动课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操作、游戏、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活动课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活动起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数学活动课真正活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自主参与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活动课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与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知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和老师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有所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把强迫式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爱好、一种习惯。活动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学生只会死读书,没有创新能力,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复制原有的知识,在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上存在能力障碍。
二、关注活动中学生操作的实效性
数学活动中,不仅要看活动的结果和效果,更应该关注活动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作为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被明确提出来.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实现数学的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再发现”. 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与实验过程是最受关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到学生的思考的过程,看到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也能觉察到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这也是老师与学生心灵产生碰撞的机遇。
比如,以前让学生试做七巧板(多是放在课后做),多数学生变成欣赏者,欣赏别人利用七巧板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图案,而很少有人动手去做。当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独立完成七巧板的制作时,很多同学面对正方形纸片不知所措。反思上数学活动课的过程,感受最深的是: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观察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千万不能变成老师的表演课,学生的欣赏课。
三、审视结果,实现再创
在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中,能否诱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再创,关键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提供已有结论和新知识相联系的材料,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研究对象一定数量的个例和特例,使学生能对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和性质。学生在这样一个再创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猜想,获得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使学生了解任何知识的发现过程都是不容易的,都是要经历不断地挫折和尝试。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猜想和引导,大胆鼓励学生再探,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否定,提供方法由学生自己验证;当学生失去探究的方向时,教师应当作适当地提醒和暗示,帮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活动。
四、依托教材,扩散数学方法
课堂和教材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和最大的教学资源。但是教材毕竟不能包罗万象,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能对所有的目标培养面面俱到。活动课是很好的教材补充,但无论从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很多活动课最好依托教材,用好用活教材中的实例,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意识。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规律性结论,建立学生实践意识。数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公理、性质和规律等都是数学中的精髓,是必须掌握的,而这些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以这些内容为中心,在实践中去找到这些公式、概念的影响,并用实践来证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的实践观。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延伸思考空间。新教材中都有“想一想”等这样的课后板块,这是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提升,正是活动课的选材,适宜运用在实践课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板块设计出活动课主题,这样既不脱离所学知识,又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思考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是對数学活动课的升华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也会有全新的发现和创造。
例如在“测量旗杆的高度”时,通过适当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介绍的测量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很多学生还想出了更有趣的测量方法。如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测量旗杆的高度。一名学生把一个较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放置在地面上,并把一个激光手电筒固定在三角尺的一个底角处且与斜边同向,移动三角尺直至激光手电筒的光束照到旗杆的顶端,此时量出手电筒距旗杆底部的距离就是旗杆的高度。
初中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全体参与、亲自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学会活动,锻炼思维、培养能力,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人。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在活动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活动课的参与者是动态的学生群众,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自主活动,有利于在多边交往的群体活动中发展个性。在重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团结互助,协作攻关,共同创造,学会交往,学会相互关爱,促进学生文明合作,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丁兴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微观理论.中国教育,2001(4).
【2】帅建卓.初中数学活动课文献综述[J].中学数学杂志,2012(8):25-28.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自主参与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活动课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与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知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和老师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有所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把强迫式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爱好、一种习惯。活动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学生只会死读书,没有创新能力,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复制原有的知识,在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上存在能力障碍。
二、关注活动中学生操作的实效性
数学活动中,不仅要看活动的结果和效果,更应该关注活动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作为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被明确提出来.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实现数学的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再发现”. 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与实验过程是最受关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到学生的思考的过程,看到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也能觉察到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这也是老师与学生心灵产生碰撞的机遇。
比如,以前让学生试做七巧板(多是放在课后做),多数学生变成欣赏者,欣赏别人利用七巧板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图案,而很少有人动手去做。当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独立完成七巧板的制作时,很多同学面对正方形纸片不知所措。反思上数学活动课的过程,感受最深的是: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观察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千万不能变成老师的表演课,学生的欣赏课。
三、审视结果,实现再创
在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中,能否诱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再创,关键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提供已有结论和新知识相联系的材料,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研究对象一定数量的个例和特例,使学生能对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和性质。学生在这样一个再创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猜想,获得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使学生了解任何知识的发现过程都是不容易的,都是要经历不断地挫折和尝试。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猜想和引导,大胆鼓励学生再探,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否定,提供方法由学生自己验证;当学生失去探究的方向时,教师应当作适当地提醒和暗示,帮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活动。
四、依托教材,扩散数学方法
课堂和教材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和最大的教学资源。但是教材毕竟不能包罗万象,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能对所有的目标培养面面俱到。活动课是很好的教材补充,但无论从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很多活动课最好依托教材,用好用活教材中的实例,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意识。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规律性结论,建立学生实践意识。数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公理、性质和规律等都是数学中的精髓,是必须掌握的,而这些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以这些内容为中心,在实践中去找到这些公式、概念的影响,并用实践来证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的实践观。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延伸思考空间。新教材中都有“想一想”等这样的课后板块,这是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提升,正是活动课的选材,适宜运用在实践课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板块设计出活动课主题,这样既不脱离所学知识,又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思考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是對数学活动课的升华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也会有全新的发现和创造。
例如在“测量旗杆的高度”时,通过适当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介绍的测量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很多学生还想出了更有趣的测量方法。如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测量旗杆的高度。一名学生把一个较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放置在地面上,并把一个激光手电筒固定在三角尺的一个底角处且与斜边同向,移动三角尺直至激光手电筒的光束照到旗杆的顶端,此时量出手电筒距旗杆底部的距离就是旗杆的高度。
初中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全体参与、亲自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学会活动,锻炼思维、培养能力,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人。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在活动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活动课的参与者是动态的学生群众,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自主活动,有利于在多边交往的群体活动中发展个性。在重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团结互助,协作攻关,共同创造,学会交往,学会相互关爱,促进学生文明合作,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丁兴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微观理论.中国教育,2001(4).
【2】帅建卓.初中数学活动课文献综述[J].中学数学杂志,2012(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