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职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走过了近30年历程。为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探讨 其 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走向,本文对近30年来核心期刊发表的高职教育论文 的时间分布、期刊源、研究团体及其身份特征、研究焦点及其变迁脉络进行了计量统计分析 。结论显示,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高 职教育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理论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导向作用日益显著。高职教育 已形成 了稳定的学术交流阵地和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研究群体,其研究主题体现出与时俱进的 鲜明时代特征。
  [关键词]高职教育; 研究文献; 计量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091-06
  
   高职教育在我国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 代的重要角色。1980年,我国第一所高职院校——金陵职业技术学院创立,经过近30年 的发展变迁,我国高职教育无论是院校数量、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它也深受办学特色不明、整体 就业率偏低、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 题的困扰,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系统风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高职教育研究的数量 不足、深度不够、团体不成熟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是分不开的。因此,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高职教育研究走过的历程,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探讨其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境以及 未来的走向,不仅可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而且对高职教育研究 的 未来发展和团体成熟也有不同寻常的镜鉴价值。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高职教育研究的 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变迁脉络、特点及得失,对我 国高职教育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按科研成果的形式将其分为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资料等16种 [1]。所谓论文一般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论文集论文,其中,期 刊论文由于量大面广、时效迅捷,尤其值得关注。
  2008年7月,笔者以“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高职、职业教育”作为篇名检索词对《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收录的1980~2007年的文献进行检索。为避免重复,采用以逻 辑词“或者”连接以上检索词,以逻辑词“不包含”排除“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高 级检索方式,共获得相关文献9 406篇。经过逐篇筛选,剔除其中不属于学术论文范畴的期 刊 年度目录、征文启事、年检报告、招生材料、人物介绍、会议报道、短篇新闻,对少数一稿 两投的同题论文,按其发表时间先后,只计首次发表期刊,剔除之后尚余文献8 121篇 。
  本文主要基于文献发表时间、期刊源、研究主体以及研究焦点四个维度对高职教育研究 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对文献研究焦点及其变迁脉络的分析,应用以下方法统 计:除去“高职教育”类首要主题词,根据主题集中程度,分别以“内涵、发展、办学、人 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评估、产学研合作、就业、立法、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等高频主题词为关键词,对8 121篇数据文献进行筛选、分类统计。如《高等职业教 育人才 培养目标的内涵》一文,除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第一主题词,以 “人才培养”这一主 题词作为分类依据。少数文献题名中包含两个主题词的论文,同时计入两个主题词的统计数 据中。如《注重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一文,既计入“内涵”一项,又计入“发 展”一项。余则归为“其他”类,限于笔者个人精力,本文对其不作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高职教育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对学科的文献量进行计量分析,可以追踪某一学科科研动向,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学科发展的 情况,把握未来科研发展的动向。笔者以索引条目为计量单位,从文献计量学视角对上述8121篇有关高职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数据显示,国内学术界对高职教育的研究真正起步于1985年,随后不断升温。我国 高职 教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5)为起步阶段。该阶段 研究文献的数量非常少,16年共发表了458篇学术论文,年均28.5篇。第二阶段(1996~20 0 3)为雏形初具阶段。该阶段发表研究文献的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8年间共发表 了论文1 527篇,年均190.8篇,是第一阶段的6.7倍。第三阶段(2004~2007)为突飞猛 增阶 段。该阶段的研究文献数量急剧上升,每年发表论文量从最低的415篇升至最高 的4 314篇,4年内共发表了论文6 316篇,年均1 534篇,年均发表论文量分别是前两阶段的 53 .4倍和8倍。我国高职教育2007年研究成果最为显著,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 314篇 ,占1980年以来全部学术论文的53.1%。
  2.高职教育研究文献期刊源分析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是文 献计量学在学术期刊及学科评价方面的重要应用。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8 121篇文献来源于3 44种核心期刊,其中,文献刊载量30篇以上的期刊共30种,占总刊数的8.7%(详见表1)。
   表1显示,高职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期刊源比较集中,发表30篇以上的30种期刊刊载文 献量 占到总量的84.6%。其中,5种职教类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中 国成人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时空》刊载比例尤其大,竟分别占到了26.8 %、13.2%、8.9%、5.2%、4.4%,其他教育类核心期刊如《中国高教研究》、《黑龙江 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刊载比例也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信息源比较集中,教 育类核心期刊仍是高职教育研究者学术交流的主阵地。
   3.高职教育研究团体分析
  从对高职教育研究团体的著者数量及其身份特征中可以了解高职教育研究的发 展特 点。统计显示,高职教育研究者共5 655人,其中7.44%的多产作者(根据普赖斯计算公式确 定发表文章不少于3篇的作者)产出了23.34%的文献成果(详见表2)。
  


  对核心著者群进行分析,能预测、估计和揭示学科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表2、表3统计显示 ,我国高职教育队伍迅速壮大,高职教育研究呈现出一大批多产作者,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形 成了强大的核心研究团体。分析其身份特征,以来自高职院校一线工作教职工、职教研究中 心研究员、普通高校教育研究工作者为主。究其原因,高职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对高职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深厚的实践基础 和较强的理论指导,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领航 先锋。
  4.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其变迁脉络
  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近30年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文献量上的增加,而且体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 主题方面经历 了一个逐步发展、日益多元的过程。对高职教育研究热点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弄清我国高 职教育发展现状,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为了便于分析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本文结 合图1及我国国情,将高职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对各阶段高频主题词进行统 计分析,在比较中捕捉研究热点的变迁脉络(分析结果详见表4)。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高职教育领域“发展”是永不过时的研究主题 。高职教育要健 康发展,必须要以人才培养为本,寻求有效的办学途径。表4显示,“发展”、“办学”、 “人才培 养”是高职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它们在整个高职教育研究中分别占总量的35.1%、10 .1%、12.7%。纵观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段,虽然“发展”、“办学”、“人才培养”是整 个高职 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但每个时段研究焦点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高职实践特点而迁移。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980~1995年:以发展动因、办学模式、高职立法为焦点的初期研究
  该时段属于艰难起步期向力量积蓄期过渡的阶段,“发展”、“办学”分别以54.7%、15.4% 的 比例成为该阶段高频主题词。这一阶段的研究,论证了高职教育为何会在中国得到肯定并开 始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原因,阐述了高职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有效的办学途径。研究认为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建设要求我国加快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要求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2]。高职教育初期研究还有不少 关于高职立法、国内外比较的研究,研究成果显著。
  (2)1996~2003年: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机制、方向为焦点的中期研究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充,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意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从数量增长转 向质 量提高。在这一基本认识下,“人才培养”成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是重点 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两部分研究共占到了该时期研究的18%。该时期研究 认为 :“在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并注意处 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之间的关系”[3];“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是高职教育人才 培养的根 本途径”[4];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建立典型模式、 加强理论研究、构筑运行机制”[5]
  (3)2004~2007年:以课程改革、就业指导为焦点的近期研究
  该阶段高职教育研究焦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转向了更加具体的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它们 在该时期研究中分别占到了9.5%、10.1%。该时期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要彰显职业性 特征,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走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研究认为,高职课程改 革目标 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目标的基 本要素,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形成“知识——能力——素质 ”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6]
  以“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7]为就业导向的职教 思想,是 由美国学者Philip J. Forst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一职教思想也影响了后来世界 银行的职教政策,并一度成为世界各国职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8]”。该时期研 究认为“高 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办学方向,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产学研 结合的保证与配套机制”[9]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近30年来核心期刊发表的高职教育论文的时间分布、期刊源、研究团体及其身份特征 、研究焦点及其变迁脉络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 设创新型国家对应用型、技艺性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日趋受到重视,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的影响日益明显,理论对实践的导向作用逐 步显现。我国高等职教育研究已形成了稳定的学术交流阵地和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研究 群体,研究主题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从研究文献的历史变迁轨迹看,高职教育 研究主题与高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初期研究注重数量发展,中期研究注重质量提高,近期 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倡导课程改革、就业指导。总揽高职教育研究全局,成绩是显著的,但 从总体上看,仍有些方面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研究主体单一,有待多元化。高职教育研究要更好地适应 市 场经济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研究主体有待多元化。一方面应进一步充分发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学术研究团体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及其他地方职业 技术教育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功能,发挥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作 用;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要改变传统观念,调动社会 各 界相关人士特别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高等院校的教育学院对高职教育研 究的热情,以形成更加强大的研究力量,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研究的发展步伐,提升研究的品 位与品质,从而大力促进高职教育研究向前沿性、学术性、规范性方向迈进。
  其二,研究方法简单,有待学科化。方法正确是结论正确的前提。截止目前,我国高职教 育研究仍然过分注重经验总结,忽视先进的理论导引,理论积淀极其匮乏。这一问题固然与 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研究群体不成熟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高职研究领域缺少理论兴趣及研 究群体成长的战略眼光、缺乏研究方法的关照和研究 范式的推广直接相关。为此,今后我国高职教育研究必须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研究,尤其是应 该 加强研究范式(实地研究或者质性研究范式、实证研究或者定量研究范式、思辨研究或者理 性研究范式)及具体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统计法)的交流与规范,希望能 够通过研究共同体的成长与成熟,发展和建构有高职研究特色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用科 学的方法指导理论研究,以先进理论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实践探索推动理论发展与方法创新 ,从而形成方法——理论——实践三者良性互动的局面。
  其三,研究主题狭窄,有待拓展化。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研究主题是体现 了时代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脉搏的。但是,由于研究者群体绝大多数是高职院校、高职研 究机构以及专业期刊的人士,受制于其专业兴趣、工作需要等诸多因素,研究的视野显得不 够开阔。尤其是一些宏观战略层次以及微观技术层次的主题明显偏少。例如在宏观战略层次 方面,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就明显薄弱。新时代要求发展和谐社会,高职教育也 不例外,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加强校园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在微观技术层次 方面,对作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艺性的基石的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技术、学 生的职业技术质量等级的深入研究也显得不足。
  其四,研究内容脱节,有待实效化。目前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大多集中于中观层 面,主要是围绕发展而展开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的讨论,而 脚踏实地地深入高职教育实践一 线,围绕教育教学的当前与长远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源发性研究与探索非常不够。例如高职 与其他层次类型教育的一个重大不同是实训教学,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倍受世界瞩目的根本 原因。但是,我们对实训教学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不深。虽然高职教育近期研究倡导就业导 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研究得到了加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未得 到很好的贯彻。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侧重立足各校、各专业的实际,加强各校、各专业实 训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确保高职教育的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同时,应逐步促使研究 对象从简单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转向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界定和分类[J].云梦学刊,2006,(11):5 -9.
  [2]马海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访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 术教育司原司长杨金土[J].中国高等教育,1994,(10):30-32.
  [3]王榜军,张佩生,齐明,刘庆田.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1,(05):82-84.
  [4]高艳,荆静,高丙云.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3,(25):34-36.
  [5]张炼,陈琪琳.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2003 ,(19):31-33.
  [6]李艳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5):36- 38.
  [7]P. T. Foster. 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A] .C. A. Anderson and M. J. Bowman (Ed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 Chicago: Aldine, 1965, 151.
  [8]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251.
  [9]吴元佑,吴林蔓.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 7,(24):58-60.
  (责任编辑 李震声)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s about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EN Bin,WANG Yi-na
  (School of Management,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been 30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order to discuss its achievement, diff iculties and the future trend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this paper carries outa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time distribution, periodicals source, research gro ups and their 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focus andchanges in contextof article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by the core journals in the past 30 years . The conclusion demonstrat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made a great progres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 actical level,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ak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and theunceasing enhancement of requirements to the human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t has formed a stable position of academic exc hange and the research groups with deep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subject of re search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research document;statist ical analysis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    [收稿日期]20100324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演变: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等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09YJA880087)    [作者简介]高耀明(1958),男,浙江桐乡人,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期刊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 肖 朗(1958),男,江苏苏州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交流史及学术史研究。    [摘 要]《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
期刊
[摘 要] 对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大三、 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高年级学生对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的评 价 以及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情况等综合调查信息。通过对有效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促 进两个专业建设的建议:在“教”的方面,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尽早开设专业课;在“学”的方面,要注重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多 渠道引导、培养学生自
期刊
[摘 要] 作为国内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著作,《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一书突出 了方法论的探讨,提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四种范式,对思辨研究方法的地位再次进行了确认 ,对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辩证关系重新进行了阐释,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性进行了 强化和解读,是一部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学术力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评介;潘懋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收稿日期]20080408  [作者简介](19262007),男,生前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荣誉退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徐丹连进军译谢作栩校  (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82;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61005)  [译者按]30多年前,马丁·特罗撰文首次提出关于高等教育转型的
期刊
编者按: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共 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它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乡村教师发展的理论根基。目前的 问题是,我们把乡村教师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对立,一直重视其专业性而忽视其公共性,乡村 教 师被纳入一个丧失自我的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教育现代性发展模式,操作上出现了知识霸权 与技术组织对乡村教师的支配。这样,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公共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用, 而且
期刊
[摘 要] 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发生过程而非一个实体,它是教师复杂的教学活动过 程 ,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生过程是激发学习者主体性发挥的过程, 即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对信息加工改造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促进大 学生个体自由选择的过程。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生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的过程,即 是关注学习者的过程;是不断研究师生活动的过程;是研究并实践自己的教
期刊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比例增长,而终身教职教师比例下 降,兼职教师数量增长迅速。在各州高等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背景下,各州公立大学纷纷对 原有的终身教职制度进行改革,促成了终身教职制向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转变,这一变革 对大学和教师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公立大学;终身教职;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 要] 科学人文教学,指理工科教学必须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人文的方法,培养大学生 的科学人文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科学与自然的学习、思考与探索中,逐渐形成 发展起来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浑沌体,这一浑沌体是个体素质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大 学生素质结构。科学人文教学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观,包含了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它需要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且有会通创新精神。科学人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于:科
期刊
[收稿日期]2010-05-27  [作者简介]菲利普G阿特巴赫 (1941-),男,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莫南高等教育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摘 要]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中学后教育学生加起来约占全世界的25%。未来几十年全球的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增长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并且中国和印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因为中国和印度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