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果长忆栽花人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9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桑70年,《飞天》走到今天,腾高翔远,实在不易,值得庆贺!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从1959年11月在《飞天》前身《红旗手》发表短篇小说《崖畔青松》起,与数十位编辑在不同的情势下有过密切交往。60多年来,我没有写出值得称道的作品。发表在《飞天》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也仅40余件。但是,与编辑师友们的交往,不仅助益写作能力,更对我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使我逐步认识到,写作,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行。
   不论年长的李秀峰、徐刚、于辛田、刘传坤、杨文林、雪犁,还是同辈的李禾、李云鹏、何来、冉丹、陈德宏、马青山,以及诸位爱岗敬业的后起之秀,他们的热情、厚道、诚实、忠于文学、乐于助人,都对我影响深远。
   我认识的第一位《飞天》编辑,是93岁高龄去世的刘传坤老师。他是《崖畔青松》的责编。小说发表不久,他就顶着隆冬黄河边凛冽的寒风,来西北师大找我。对一名大一学生来说,他的造访,我受宠若惊,不知如何接待。他却一见如故,坐在学生宿舍高架床的下铺,就同我亲切交谈起来。态度的平易近人、言语的温婉诱导,至今难忘。“文革”中,老师下放到天水,我俩有过更多接触。在一起奉命去礼县采访的日子里,漫漫寒夜,两人头对脚挤在大队部的小床上,说历史、谈社会、谈人生,言犹在耳。他话不多,如同他写给作者的信,明白畅晓,却一语中的。
   李秀峰同志,是省文联和刊物的创始人之一。我认识这位省文联副主席兼刊物主编,是在1962年夏天,他所主持召开的“双百”座谈会规格高,应邀出席的有知名学者教授、编辑、重点作者共50多人。大学生很少,西北师大仅有何来和我。会前,秀峰同大家一一握手致意,对陌生面孔则详细询问。当时,我用“黄莺”笔名发表作品。问到我,他笑着说,我还以为是女作者呢!天津有个工人作家叫阿凤,也以为是女的……
   就这么几句轻松幽默的交谈,让我结识了一位可以信赖的甘肃文艺界领导。
   这年冬天,我的同学文学青年白耀明,其未婚妻因婚变出走,逃到西北师大来找老白。同学们恨棒打鸳鸯,劝他俩尽快结婚。一位单身青年教师,腾出自己的宿舍作新房。大家凑钱,买了条新床单。可老白连买喜糖的钱也拿不出来。情急之下,老白问我:你认识谁,能不能借点钱?我脱口而出:李秀峰!走,去找李秀峰!两人风风火火,直奔李秀峰的办公室——原张治中将军公馆小洋楼。
   秀峰同志没有责怪我的莽撞。听完陈述,他笑着站起来。掏出50元钱,交给白耀明,轻声说:不用还了,给你恭个喜吧!
   走出铺着地毯的办公室,我仰天大笑。
   秀峰将发现、培养、扶持作者,列为自己工作的中心任务。榆中的金吉泰、永登的张国宏、礼县的刘志清……这一批早期的甘肃农民作者,无不受到过秀峰的辛勤培养和关爱呵护。1965年,听说秀峰下乡,住在礼县磨石嘴刘志清家里。恰巧我也因公到礼县,便去看望。当地县委知道后,接他住进县委后院的一间小平房。每天晚上,我都去找他请教,谈论人生与文学。从那时起,我才得悉他的人生道路多么坎坷。他幼年丧父,从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起步,竟修炼成了兰州大学的副教授!他说,人生的起点,不可能相同,就看终点如何。淡淡的月光下,我俩坐在小院的石头上,往往谈到深夜。
   一个多月后,天水暴雨成灾。秀峰经天水回兰州时,接到我所在的天水师范住了几天。他给我们几位爱好文学的同事,讲诸子散文和鲁迅小说。他对鲁迅小说,理解的十分深刻。他说,鲁迅主要写中国社会的病象病根,《狂人日记》是个总纲,其他各篇多是总纲的阐释、延展、发挥。他讲得最精彩的是《药》。他说《药》的题目下面,可能隐含着作家心底的三个符号:!?。
   谁能料到,就这么一位德才兼备的文学前辈,次年就被迫害致死了呢?
   杨文林同志,在《飞天》工作的时间最长了。相识,在1964年,同去天水、礼县农村采访。从部队转业的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直率、坦诚、艰苦朴素。大家都叫他老杨,初次接触就令人心生敬意。当时,有文联和刊物编辑部的大多数人,奉命下乡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采访。徐刚带队,包括老画家陈伯希、老诗人于辛田在内,共有十多位。礼县燕子河尚未架桥,河水齐腰,大家挽手涉渡。我最年轻,在前探路,老杨紧抓我手,至今我还能感受到他臂力之强大。“文革”刊物解散,不断的检查、交代、批斗……从干校回来之后,我去找老杨。找到他爱人所在的陆军医院,他说,这辈子,再也不搞文学了。但是1971年,籌备纪念《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他义无反顾,借调数十位作者,在兰州友谊饭店,夜以继日,投入筹备工作。对从全省征集来的大量稿件,他指导我们加工、修改、润色。单是农民作者刘志清的长诗《红牧歌》,就耗掉了他不少心血。然而,三部献礼作品:《登高望远》、《风展红旗》、《虎子敲钟》的完成,倒给他惹来一身麻烦。有人指责他,爱出风头而已。
   杂志复刊,老杨担任主编。百废待兴,捉襟见肘,有人也等着看他的笑话。他问我:调你来编辑部帮我一把,行不?我满口答应。可等调令迟迟不下,家属下放农村,生活降到冰点,实在无法脱身,我只得写信向老杨说明。此事,很惹老杨生气,但他很快原谅了我。不久,我公差兰州,当面去向他道歉,他却一笑了之。在楼道拐角的一个小房间里,他独自一人伏案改稿。工整的红笔蝇头小楷,插在稿件行间,他气喘吁吁,写的十分吃力。我劝他不必过于认真,他抬头咳嗽起来。连咳不止,咳出了血……却一再叮咛我,别告诉任何人。
   《飞天》为何能走到今天,昂扬地站在全国文学期刊之林中?主要原因之一,我想,就是有一批又一批献身文学事业的可敬编辑。
  责任编辑 王文思
其他文献
祖 国  黑暗尽头的一件青铜乐器  用灼烫一遍一遍吹奏,呼唤……  一条源头之水,波涛翻涌  一支尘世的船队,闪闪发光  一团篝火点燃,继续新颖的一天  一列火车穿过隧道,寄身风云  瓦蓝瓦蓝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平原  有人远游,有人无眠  千里之外,一个黑脸的铁匠  向天下英雄传授捶打与淬火的手艺  立春之后,腰缠红绸的鼓手  向天空深处送上磅礴的肺腑  清风徐徐,水月自在  山坡之上,万物向更远
期刊
是不是風让我鼓起了勇气  坐在春天的山坡上  谈一些朴素的事  把想说给你听的话  一句一句慢慢交出来  身旁的芒草正在拔节  安静地听不出声响  风很轻 让我想起一些  溪流经过的日子  细碎的山花开出阳光经过三棱镜的美  拂面的风啊  能不能吹得久一些
期刊
小 黑  囚禁在身体里  三十年,挠地,狂吠  一次次要跑出来  把我的心,叼出来  我的小脑,骨骼,肌肉  在磨损,变小,撕裂  排列着深深浅浅  细密的牙印  我疼,念念不忘  一条小狗。叫它小黑  就像在为我的来世  命名  魔 镜  从树上放到地面  小黑咽下最后一口气  眼睛还一直睁着  勒死它的大陈  我的无措,妹妹的躲闪  弟弟的起哄  抹着油嘴,心满意足的客人  还有围观的,那些街
期刊
車前子,原名顾盼,1963年生于苏州,现居北京。诗人、散文家、水墨工作者。出版有诗集、散文随笔集、评论集等三十余种。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二十一世纪文人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新时期文学横跨三代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
期刊
乡 音  南下北上,他乡常作故土  俨然醋溜过的普通话,即使不标准  也不得不生硬地说啊  又一口饮下  满杯火一样燃烧的热烈啊  满杯山雀的啼鸣,五谷的清香  竟不知身在何处  乡音跟着醉意不请自来  信天游里的乡音  小米饭里的乡音  父亲母亲的乡音  山坡上野花一样自由地开放了  沟底下小溪似的自在地流淌  一阵暖风从高原吹来  再不用装腔作势了  乡音,土腔土韵  尽管大家云里雾里听不明白
期刊
无限小  “上小学了,可以不用交学费了……”  瘦弱的母亲  牵着七岁的女儿  撵着晨光。像是自言自语  “等攒够钱,我们就带爸爸去昆明治病。”  小女孩点头,说:“嗯!”  她的个头小小的  声音小小的,就连  眼眶里噙着的快乐  也是小小的  在人间  你得抬头看看天空  才会理解一只鹰的孤独  你得努力垫起脚尖  才能碰触一个果实的饱满  和它骄傲的野心  你得赶路,奔跑,哪怕在雨中……  
期刊
那时我还在乡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有一次,同学骑脚踏车来到我们简陋的朱家门小学,她还没来得及跨下车,声音已经飞进办公室。她宣布了震惊我的世界的消息:她要去大西北了!   当时,我正趴在办公桌上,用一支圆珠笔在写小说。我无限羡慕她,问她通过什么途径去大西北,去那里干什么。她潇洒地甩甩长发,说:有汽车坐汽车,有火车坐火车,没有车就走路去,总能到的。   那时,浪迹天涯曾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迅速决定跟她
期刊
《飞天》赞  ——贺《飞天》杂志创刊70周年  高 平   呕心沥血办名刊, 陇上文学会飞天。几换苑称情不变, 常更编者笔新鲜。培植俊秀真无数,选载华章太可观。杂志从来不白发,七十岁上正青年。  《飞天》创刊70周年感吟  李云鹏   一   厚土敦煌根植深,依稀丝路汉唐音。追新不后时轮转,向重泥香百姓心。  二   忆昔时艰仍守诚,抵头几案夜灯明。嫁衣谁解能寻味?阡陌觅珍一穗青。  三   陇亩
期刊
前几日,接到鲁院同学郭晓琦的微信,告之今年是《飞天》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嘱我写篇纪念性的文字。一刹那,我被“七十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给定住了。记得有个电视节目叫历史上的今天,往七十年之前追溯,那一年,父亲两岁,承祧给祖父当嗣子。这无疑为祖父一脉的延续与新生。对一本与父亲同时代诞生的文学刊物,在我的内心除了增添情感的砝码之外,更多是尊重、敬畏和仰视。   我可能算不上《飞天》杂志的常客,十年来发表过四
期刊
一  我加入他们的时候 他们只有几个人  每个人走的路程不一样  但他们那时走在一起  那天 黄沙蔽日 诸神奔走  在一座破败的庙前  他们找到了一条河的源头  他们的欢呼和野兽的悲鸣  交集在一起  那天 母亲躺在干净的黄土上  我听见她的血 渗入黄土的声音  像一家人在悄声议论着什么  她微笑着  但满脸都是泪水  那天 天地没有任何预兆  我无法知道自己的前途  母亲只将一把将熟未熟的扁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