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成熟。管理软件也从早期的财务核算软件逐步发展成企业管理软件(MIS及ERP系统等),从一套软件系统解决所有问题发展到多套专业方向的软件系统融合解决企业问题的综合方案,从早期的成本核算发展到多维度的成本分析报告。在企业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特别是财务成本核算体系搭建中,从核算理论来看,会纠结究竟采购用什么成本核算方法,如采用定额成本法还是标准成本法,是实际成本还是计划成本等。但在实践中,基本采用定额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结合使用的方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即可,而不拘泥于理论。
关键词: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ERP系统建设运用
经济全球化、客户导向、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环境变化导致了现代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一巨大变化对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单一的标准成本法很难满足这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本文从综合运用“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对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战略相关性的重要性来阐述“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刻影响。
一、定额成本法在信息化下应用体现出不足
定额成本法是一种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从定额成本中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收集、分析、控制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公司在进行ERP系统建设过程中,如果采用定额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待完善之处:
①随着生产过程或工艺水平的变化,产品的定额需要随之调整,会导致相同或相邻期间在相同的用量及价格水平下,定额差异不同。
②如果企业的产品所需材料品种较多,例如公司X1系列产品需近600种物料进行组装,定额调整较频繁,导致定额调整差异计算工作量较大,而且较为繁杂。
③材料用量差异需要通过凭证逐笔反映,工作量巨大。
④定额成本在确定时,依据实际情况而来,可能出现相关责任人希望取得较好的“业绩”而调高定额额度的情况,逐步改善的过程与市场竞争要求不相匹配。
⑤根据BOM定额领料,需要设计材料限额领料单、代用物料领用单、代用物料确认单、材料超额领料单等等,通常要求操作人员对定额成本有一定的理解,且工作必须非常细致,工作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增加人工成本和培训成本,对出现混淆使用的情况要经常纠错,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标准成本法在信息化背景下应用的不足
标准成本是为了较好的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员和生产环节的其他成本制定消耗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理想成本、行业最优成本、理论值等等,将该标准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对比,按因素进行差异分析,寻求成本改善的方式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司在进行ERP系统建设过程中,如果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待完善之处:
①由于標准成本的标准可以有理想标准成本、企业最高水平、理论值等多种选择,标准一般比较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设施和管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差异较高,出现依照标准成本核算出来的销售成本和利润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的问题。
②由于产成品生产成本结转采用标准成本,而非实际成本,导致存货价值虚高或虚低,不能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
③标准成本法下的材料用量差异是事后计算出来,而不是在生产领料过程中进行事中控制,没有区分标准内的领料与超标准的领料,导致后期分析差异原因时往往找不到真实的原因,无法正确细分差异原因,工作无法细致深入的进行。
④标准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等分析在平常各期记入相应的会计科目或账户,在年终进行分析后,调整分配到已销售产品、库存库品和期末在产品上,或者将当期的各种差异全部调整到当期的主营业务成本。这也导致成本差异没有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必要的分析、控制和监督等,对问题后知后觉,不能及时提出修正意见。
⑤标准成本法下,按变动成本费用和固定成本费用进行分类,不同的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下,正确分类的能力和意识不同,且较多辅助材料、管理人员和制造费用的固定或变动是相对的,有可能在产品品种维度考虑是固定的,在生产批次维度考虑就是变动的,在某一生产规模下考虑是固定的,但在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是变动的,这导致数据在企业间进行比较分析时容易被误导。
三、ERP系统建设中的实践
(一)ERP物料耗用量处理
在ERP系统建设中,企业一般采用多级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来确定物料的用量,这个用量的确定方式是参考企业现行生产过程中物料消耗的实际数据来确定的,属于定额耗用量,对多级BOM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所有物料均有唯一的编码,一码一物相互对照,不能一物多码,也不能一码多物。对物料编码须进行日常检查、清理、更新等维护性工作,确保物料编码处于正确的状态。
②BOM的级次与节点必须与生产单位(如车间)、生产工艺、物资形态、成本计算节点等等相一致,否则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过程中,将出现脱节或节点不对应的情况。例如:AB两种物料组成C,C与D组成产成品E,在编制BOM时,必须有一个BOM中将C作为父级物料,再将C和D作为子级编制成品E的BOM,否则C出现在期末进行盘点中,但没有相应的物料进行对应,也无法进行相应的成本分析和还原。对BOM须进行日常检查、清理、更新等维护性工作,确保物料编码处于正确的状态。
③对替代用物料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明确的使用审批程序。
(二)ERP物料单价的处理
不同的ERP系统支持不同的价格管理方案,一般可以采用多种价格取数模式,多种价格体系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价格体系大致如下:
①随物料编码附带录入物料价格,即设定计划价格,后期在没有其他方式获取物料价格时,可以调用该价格,该价格不方便经常更新,故使用较少。 ②利用物料采购系统的价格管理体系,根据供应商报价等,取得物料采购的实际价格,按照一定的期间(月度)进行加权平均,获取较准确的实际采购价格。
③利用存货管理或存货核算系统,可以获取物料最新价格、一定期间的(90天、180天、360天等)的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平均价格等等。
由于市场行情变化较快,设定目标采购价格或计划采购价格的意义正在逐渐消失,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市场行情为参照,结合招投标、比/议价、竞争性谈判、反向工程等方式及时进行采购价格管理,对采购部门进行考核等。因此在成本核算、分析、监督过程中,主要还是对耗用量的关注,而较少采用定额价格或标准价格的方式进行价格分析、监督和整改等,同时认为计划价格反应出的问题属滞后信息。
(三)ERP系统中差异的处理
在ERP系统中计算材料成本差异(价差和量差)、人工成本差异等,均能实现,但在实践中,较少使用系统计算差异,主要原因如下:
①要求企业运行较为稳定,管理较为成熟,如果企业处于初创及成长阶段,经常会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②在系统搭建过程中,对系统实施的人员(包含软件实施方的人员和企业内部人员)要求较高,需要对企业和ERP系统本身有深入地了解,同时对企业的运行机制较为理解,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特别是企业内部存在这样的人员,但这批人员往往工作负荷较重,能在ERP系统建设中投入的精力有限。
③成本效益问题,系统搭建完成后,仍有较多节点需要人工干预,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EXCEL等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成熟,对系统的分析能力进行了替代。整套ERP系统的搭建和使用,对企业规模有一定的要求,规模未达到之前,管理带来的效益可能无法覆盖管理所增加的成本,这也会导致企业放弃一部分ERP系统的功能。
(四)ERP系统建设实践方案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在ERP系统建设中,采用定额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归集、核算、分析、考核和控制等操作。具体如下:
①采用BOM来确定物料消耗的定额,实施材料定额管理。在日常操作中设定限额领料单、超限额领料单或代用料领料审批单进行领料,按实际领料情况记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②对物料进行ABC分类管理,A类物料每月底对车间和仓库进行抽查盘点,结合当月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数量,确定物料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B类物料每季度末对车间和仓库进行抽查盘点,结合本季度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数量,确定物料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C类物料每年末对车间和仓库进行全盘点,结合当年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数量,确定物料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
数量差异公式如下:(1)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差异=实际耗用数量-定额耗用数量;(2)当期各车间的实际耗用量=车间期初每种物料的存量+当月物料领料量-当月每种物料的结存量;(3)当月各车间的定额耗用量=当月完工的产成品数量×BOM规定的数量+-替换料的使用数量;(4)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差异对成本的影响=(实际耗用数量-定额数量)×加权平均价。
差异原因分析后,对需要进行账务调整的部分,差异额借记“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正差异用蓝字、负差异用红字表示);同时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正差异用红字、负差异用蓝字表示)。
③对物料的采购成本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一般采用按月加权平均。不设计划单价或标准单价,单价差异主要考虑与市场行情的跟随度,同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考核等,定期提供采购价格分析报告。
④人工定额,参考过往实际人工耗用情况,确定产品及组件的定额工时,定期进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根据生产需要,生产单元采用较为灵活的用工模式,一般存在临时工和雇佣工等,从工资计算角度看,存在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同一个工人,根据完成的工作种类不同,会同时出现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等。在进行人工差异分析时,则需要剔除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联的工资。
(1)产品所耗用工时数量变动差异(量差)=(实际工时-定额工时)×每小时定额工资成本。
(2)产品所耗用工时的小时工资成本差异(价差)=(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实际耗用工时量。
分析差异原因之后,对需要进行账务调整的部分,差异额借记“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正差异用蓝字、负差异用红字表示);同时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正差异用红字、负差异用蓝字表示)。
⑤费用差异,企业对费用执行预算管理,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入相应的会計科目,定期比较预算与实际费用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以改善管理能力,但不进行会计处理。
四、总结及建议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ERP系统建设中,需要灵活运用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将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优点结合利用,同时配合其他办公软件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会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
同时,在进行成本核算方法探讨时,也要积极尝试运用其他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方法,比如定额标准成本法,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胜于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本身。
参考文献:
[1]托娅.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核算与工料定额研究[D].东南大学,2015.66.
[2]陈丽萍.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J].山西焦煤科技,2006,(z1):103-104.
关键词: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ERP系统建设运用
经济全球化、客户导向、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环境变化导致了现代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一巨大变化对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单一的标准成本法很难满足这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本文从综合运用“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对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战略相关性的重要性来阐述“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刻影响。
一、定额成本法在信息化下应用体现出不足
定额成本法是一种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从定额成本中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收集、分析、控制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公司在进行ERP系统建设过程中,如果采用定额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待完善之处:
①随着生产过程或工艺水平的变化,产品的定额需要随之调整,会导致相同或相邻期间在相同的用量及价格水平下,定额差异不同。
②如果企业的产品所需材料品种较多,例如公司X1系列产品需近600种物料进行组装,定额调整较频繁,导致定额调整差异计算工作量较大,而且较为繁杂。
③材料用量差异需要通过凭证逐笔反映,工作量巨大。
④定额成本在确定时,依据实际情况而来,可能出现相关责任人希望取得较好的“业绩”而调高定额额度的情况,逐步改善的过程与市场竞争要求不相匹配。
⑤根据BOM定额领料,需要设计材料限额领料单、代用物料领用单、代用物料确认单、材料超额领料单等等,通常要求操作人员对定额成本有一定的理解,且工作必须非常细致,工作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增加人工成本和培训成本,对出现混淆使用的情况要经常纠错,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标准成本法在信息化背景下应用的不足
标准成本是为了较好的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员和生产环节的其他成本制定消耗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理想成本、行业最优成本、理论值等等,将该标准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对比,按因素进行差异分析,寻求成本改善的方式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司在进行ERP系统建设过程中,如果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待完善之处:
①由于標准成本的标准可以有理想标准成本、企业最高水平、理论值等多种选择,标准一般比较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设施和管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差异较高,出现依照标准成本核算出来的销售成本和利润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的问题。
②由于产成品生产成本结转采用标准成本,而非实际成本,导致存货价值虚高或虚低,不能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
③标准成本法下的材料用量差异是事后计算出来,而不是在生产领料过程中进行事中控制,没有区分标准内的领料与超标准的领料,导致后期分析差异原因时往往找不到真实的原因,无法正确细分差异原因,工作无法细致深入的进行。
④标准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等分析在平常各期记入相应的会计科目或账户,在年终进行分析后,调整分配到已销售产品、库存库品和期末在产品上,或者将当期的各种差异全部调整到当期的主营业务成本。这也导致成本差异没有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必要的分析、控制和监督等,对问题后知后觉,不能及时提出修正意见。
⑤标准成本法下,按变动成本费用和固定成本费用进行分类,不同的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下,正确分类的能力和意识不同,且较多辅助材料、管理人员和制造费用的固定或变动是相对的,有可能在产品品种维度考虑是固定的,在生产批次维度考虑就是变动的,在某一生产规模下考虑是固定的,但在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是变动的,这导致数据在企业间进行比较分析时容易被误导。
三、ERP系统建设中的实践
(一)ERP物料耗用量处理
在ERP系统建设中,企业一般采用多级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来确定物料的用量,这个用量的确定方式是参考企业现行生产过程中物料消耗的实际数据来确定的,属于定额耗用量,对多级BOM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所有物料均有唯一的编码,一码一物相互对照,不能一物多码,也不能一码多物。对物料编码须进行日常检查、清理、更新等维护性工作,确保物料编码处于正确的状态。
②BOM的级次与节点必须与生产单位(如车间)、生产工艺、物资形态、成本计算节点等等相一致,否则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过程中,将出现脱节或节点不对应的情况。例如:AB两种物料组成C,C与D组成产成品E,在编制BOM时,必须有一个BOM中将C作为父级物料,再将C和D作为子级编制成品E的BOM,否则C出现在期末进行盘点中,但没有相应的物料进行对应,也无法进行相应的成本分析和还原。对BOM须进行日常检查、清理、更新等维护性工作,确保物料编码处于正确的状态。
③对替代用物料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明确的使用审批程序。
(二)ERP物料单价的处理
不同的ERP系统支持不同的价格管理方案,一般可以采用多种价格取数模式,多种价格体系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价格体系大致如下:
①随物料编码附带录入物料价格,即设定计划价格,后期在没有其他方式获取物料价格时,可以调用该价格,该价格不方便经常更新,故使用较少。 ②利用物料采购系统的价格管理体系,根据供应商报价等,取得物料采购的实际价格,按照一定的期间(月度)进行加权平均,获取较准确的实际采购价格。
③利用存货管理或存货核算系统,可以获取物料最新价格、一定期间的(90天、180天、360天等)的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平均价格等等。
由于市场行情变化较快,设定目标采购价格或计划采购价格的意义正在逐渐消失,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市场行情为参照,结合招投标、比/议价、竞争性谈判、反向工程等方式及时进行采购价格管理,对采购部门进行考核等。因此在成本核算、分析、监督过程中,主要还是对耗用量的关注,而较少采用定额价格或标准价格的方式进行价格分析、监督和整改等,同时认为计划价格反应出的问题属滞后信息。
(三)ERP系统中差异的处理
在ERP系统中计算材料成本差异(价差和量差)、人工成本差异等,均能实现,但在实践中,较少使用系统计算差异,主要原因如下:
①要求企业运行较为稳定,管理较为成熟,如果企业处于初创及成长阶段,经常会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②在系统搭建过程中,对系统实施的人员(包含软件实施方的人员和企业内部人员)要求较高,需要对企业和ERP系统本身有深入地了解,同时对企业的运行机制较为理解,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特别是企业内部存在这样的人员,但这批人员往往工作负荷较重,能在ERP系统建设中投入的精力有限。
③成本效益问题,系统搭建完成后,仍有较多节点需要人工干预,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EXCEL等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成熟,对系统的分析能力进行了替代。整套ERP系统的搭建和使用,对企业规模有一定的要求,规模未达到之前,管理带来的效益可能无法覆盖管理所增加的成本,这也会导致企业放弃一部分ERP系统的功能。
(四)ERP系统建设实践方案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在ERP系统建设中,采用定额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归集、核算、分析、考核和控制等操作。具体如下:
①采用BOM来确定物料消耗的定额,实施材料定额管理。在日常操作中设定限额领料单、超限额领料单或代用料领料审批单进行领料,按实际领料情况记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②对物料进行ABC分类管理,A类物料每月底对车间和仓库进行抽查盘点,结合当月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数量,确定物料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B类物料每季度末对车间和仓库进行抽查盘点,结合本季度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数量,确定物料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C类物料每年末对车间和仓库进行全盘点,结合当年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数量,确定物料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
数量差异公式如下:(1)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差异=实际耗用数量-定额耗用数量;(2)当期各车间的实际耗用量=车间期初每种物料的存量+当月物料领料量-当月每种物料的结存量;(3)当月各车间的定额耗用量=当月完工的产成品数量×BOM规定的数量+-替换料的使用数量;(4)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差异对成本的影响=(实际耗用数量-定额数量)×加权平均价。
差异原因分析后,对需要进行账务调整的部分,差异额借记“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正差异用蓝字、负差异用红字表示);同时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正差异用红字、负差异用蓝字表示)。
③对物料的采购成本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一般采用按月加权平均。不设计划单价或标准单价,单价差异主要考虑与市场行情的跟随度,同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考核等,定期提供采购价格分析报告。
④人工定额,参考过往实际人工耗用情况,确定产品及组件的定额工时,定期进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根据生产需要,生产单元采用较为灵活的用工模式,一般存在临时工和雇佣工等,从工资计算角度看,存在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同一个工人,根据完成的工作种类不同,会同时出现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等。在进行人工差异分析时,则需要剔除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联的工资。
(1)产品所耗用工时数量变动差异(量差)=(实际工时-定额工时)×每小时定额工资成本。
(2)产品所耗用工时的小时工资成本差异(价差)=(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实际耗用工时量。
分析差异原因之后,对需要进行账务调整的部分,差异额借记“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正差异用蓝字、负差异用红字表示);同时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正差异用红字、负差异用蓝字表示)。
⑤费用差异,企业对费用执行预算管理,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入相应的会計科目,定期比较预算与实际费用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以改善管理能力,但不进行会计处理。
四、总结及建议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ERP系统建设中,需要灵活运用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将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优点结合利用,同时配合其他办公软件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会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
同时,在进行成本核算方法探讨时,也要积极尝试运用其他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方法,比如定额标准成本法,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胜于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本身。
参考文献:
[1]托娅.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核算与工料定额研究[D].东南大学,2015.66.
[2]陈丽萍.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之比较[J].山西焦煤科技,2006,(z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