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22家成员学会推荐,经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审核与评选,向社会公布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1.基因导致男性不育
男性不育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专家,从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筛查发现了Piwi基因突变导致男性不育。
2.揭示造血干细胞工作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究,首次发现内皮-造血细胞转化过程中m6A的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平衡,促进造血干细胞发育,拓展了人们对于m6A生理功能的认知,为探索体外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提供新思路。
3.细胞焦亡新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的团队在细胞焦亡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揭示了另一种 Gasdermin 家族蛋白 GSDME 引起细胞焦亡的机制。这一发现对癌症治疗(尤其是化疗)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破解葡萄糖感受的机制
厦门大学林圣彩研究组等专家合作发现,葡萄糖水平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不需要“绕道”能量水平,而是可以直接被生物体的代谢的核心调节者”——AMPK感应,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5.基于单细胞测序的肝癌免疫图谱
北京大学张泽民研究组等专家合作,对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图谱进行了全景式描绘。这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针对T细胞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6.新技术助力脑科学
北京大学在程和平院士的带领下,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动物自然行为条件下,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活动的过程,将为可视化研究脑疾病发挥重要作用。
7.揭示痒觉传递重要机制
痒觉的神经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大谜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衍刚研究组系统地阐明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
8.首次建立基因编辑 瑞特综合征猴模型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陈永昌研究团队等专家开展食蟹猴瑞特综合征(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模型的研究,显示了非人灵长类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9.水稻抗癌秘方
10.水稻抗病基因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隱患。四川农业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同时,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则系统鉴定和解析水稻广谱抗瘟新基因Pigm,已被40多家单位应用于抗病分子育种,有多个广谱抗病新品种进行审定和大面积推广。
1.基因导致男性不育
男性不育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专家,从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筛查发现了Piwi基因突变导致男性不育。
2.揭示造血干细胞工作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究,首次发现内皮-造血细胞转化过程中m6A的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平衡,促进造血干细胞发育,拓展了人们对于m6A生理功能的认知,为探索体外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提供新思路。
3.细胞焦亡新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的团队在细胞焦亡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揭示了另一种 Gasdermin 家族蛋白 GSDME 引起细胞焦亡的机制。这一发现对癌症治疗(尤其是化疗)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破解葡萄糖感受的机制
厦门大学林圣彩研究组等专家合作发现,葡萄糖水平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不需要“绕道”能量水平,而是可以直接被生物体的代谢的核心调节者”——AMPK感应,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5.基于单细胞测序的肝癌免疫图谱
北京大学张泽民研究组等专家合作,对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图谱进行了全景式描绘。这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针对T细胞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6.新技术助力脑科学
北京大学在程和平院士的带领下,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动物自然行为条件下,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活动的过程,将为可视化研究脑疾病发挥重要作用。
7.揭示痒觉传递重要机制
痒觉的神经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大谜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衍刚研究组系统地阐明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
8.首次建立基因编辑 瑞特综合征猴模型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陈永昌研究团队等专家开展食蟹猴瑞特综合征(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模型的研究,显示了非人灵长类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9.水稻抗癌秘方
10.水稻抗病基因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隱患。四川农业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同时,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则系统鉴定和解析水稻广谱抗瘟新基因Pigm,已被40多家单位应用于抗病分子育种,有多个广谱抗病新品种进行审定和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