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和良好习惯,既是切实体现教学“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主人意识”的有效载体,又是实现课堂教学“窗口前移”的主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一条活性通道。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视野,拟就有效预习指导的策略性构建角度,主要从情趣激发、方法传授、习惯培养、能力造就等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并非成熟的一孔之见,以求商榷与共勉。
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在学校教育中,课前预习虽然以学生自学为主,甚至是一种“诗外工夫”,它却是课程活动体系中不容忽视且无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从某种程度、某一角度来說,课前预习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奏曲”和“练兵场”。有了这一环节的奠基铺路,非常有利于我们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加从容地开展节约型课堂教学活动,最大化地释放教学的活力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相长的课程目标。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有效开展课前预习指导活动呢?
一、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激发学生情趣意识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它重在强调思想对于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课前预习同样如此。究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情趣意识呢?首先,善于因“类”而异。对于不同学段的预习活动,在内容上要讲求“适量”“适度”,在要求上应就“低”不就“高”。要本着“个体差异”原则,努力做到“因人而异”,把指导预习的任务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情趣意识上。其次,善于因“文”而异。比如诗歌类语篇,言语精炼、清晰流畅,可把预习重点放在朗读练习上,让学生读通读美就行;对于内容较深的语篇预习,可把重点放在边读边思考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记载下来,留待课堂活动环节中共同探究。还有一些课文,可把预习重点放在对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上。再次,善于“因人施评”。对于优等生的预习评价,要求可适当高一些和严一些;对于其他层面学生,则需以“赏识、激励、鼓舞”为主,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二、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传授学生方法技巧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是教育并引导小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生字新词等“拦路虎”现象的时候,一方面通过查找《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向这些“无声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进行多读多悟多体会。二是善于抓住文段结构和重点句式,如过渡句、中心句、总起句和总结句等,进行反复地阅读体悟和情感实践,努力从中攫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实质性效果。以《詹天佑》教学为例,其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既是起始句又是中心句,只要善于认识并抓住它,能够弄清“爱国”和“杰出”的具体表现,预习效果就会显得非常成功。三是借助外在力量,努力获取“合作求胜”的预习效益。如《变色龙》,对于其“形状”“动作”“变色”等特点,预习中仅从文字描述中进行阅读与体悟,那么认知定是浅显淡薄的。如果预习中让多媒体来提供变色龙的“视听盛宴”,再借助手机等媒体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递,预习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动笔习惯
有人说道:“最淡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就小学语文来说,预习活动不只是“读、想、悟”,同时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意识和能力习惯。这既是加强“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读写互动”的重要手段。以“批注式”预习为例。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对于文中的趣点、亮点、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字词句段,采用如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等形式来加以阅读和标注,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加强并深化预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善于动笔的意识和能力。以《哪吒闹海》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做到如下几点:标出自然段落序号;圈出文中生字词,然后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注音注释;画出一些重点词语和感兴趣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一写阅读体悟;标出自己难懂和不懂的知识点。正是有了这种“批注”,小学生就会在课堂交流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再如,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小学生一些人物形象、事物现象、精彩语句、情感触点等,写一写阅读体会和读后感。这种预习效果才是令人期待的。
四、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引领下,积极开展以能力因素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活动掀起了阵阵高潮,并且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就小学语文预习活动来说,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和着力点有很多方面,如朗读诵读能力、字词句段感悟能力、阅读联想能力、情感实践能力,再如实用工具书能力、网络搜寻信息和实际处理能力、各种各样的“批注式阅读”能力、学用结合能力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预习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的学生实际能力。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期速成之力,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指导思想,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把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切实摆放到应有的高度和地位。比如,解决课后思考题是较高层次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活动中,首先认真阅读,努力做到正确理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来“盘活”课文内容。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有独特感悟的和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标注”或“记载”,并且开展逐步“销号”的方式活动,以求“滚动”学习的实效。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开展“课前预习”指导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实践课题。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并且善于创新、不断反思,就能赢得与时俱进的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维扬实小北区校(225000)
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在学校教育中,课前预习虽然以学生自学为主,甚至是一种“诗外工夫”,它却是课程活动体系中不容忽视且无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从某种程度、某一角度来說,课前预习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奏曲”和“练兵场”。有了这一环节的奠基铺路,非常有利于我们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加从容地开展节约型课堂教学活动,最大化地释放教学的活力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相长的课程目标。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有效开展课前预习指导活动呢?
一、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激发学生情趣意识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它重在强调思想对于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课前预习同样如此。究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情趣意识呢?首先,善于因“类”而异。对于不同学段的预习活动,在内容上要讲求“适量”“适度”,在要求上应就“低”不就“高”。要本着“个体差异”原则,努力做到“因人而异”,把指导预习的任务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情趣意识上。其次,善于因“文”而异。比如诗歌类语篇,言语精炼、清晰流畅,可把预习重点放在朗读练习上,让学生读通读美就行;对于内容较深的语篇预习,可把重点放在边读边思考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记载下来,留待课堂活动环节中共同探究。还有一些课文,可把预习重点放在对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上。再次,善于“因人施评”。对于优等生的预习评价,要求可适当高一些和严一些;对于其他层面学生,则需以“赏识、激励、鼓舞”为主,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二、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传授学生方法技巧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是教育并引导小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生字新词等“拦路虎”现象的时候,一方面通过查找《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向这些“无声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进行多读多悟多体会。二是善于抓住文段结构和重点句式,如过渡句、中心句、总起句和总结句等,进行反复地阅读体悟和情感实践,努力从中攫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实质性效果。以《詹天佑》教学为例,其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既是起始句又是中心句,只要善于认识并抓住它,能够弄清“爱国”和“杰出”的具体表现,预习效果就会显得非常成功。三是借助外在力量,努力获取“合作求胜”的预习效益。如《变色龙》,对于其“形状”“动作”“变色”等特点,预习中仅从文字描述中进行阅读与体悟,那么认知定是浅显淡薄的。如果预习中让多媒体来提供变色龙的“视听盛宴”,再借助手机等媒体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递,预习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动笔习惯
有人说道:“最淡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就小学语文来说,预习活动不只是“读、想、悟”,同时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意识和能力习惯。这既是加强“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读写互动”的重要手段。以“批注式”预习为例。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对于文中的趣点、亮点、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字词句段,采用如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等形式来加以阅读和标注,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加强并深化预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勤于动笔、乐于动笔、善于动笔的意识和能力。以《哪吒闹海》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做到如下几点:标出自然段落序号;圈出文中生字词,然后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注音注释;画出一些重点词语和感兴趣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一写阅读体悟;标出自己难懂和不懂的知识点。正是有了这种“批注”,小学生就会在课堂交流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再如,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小学生一些人物形象、事物现象、精彩语句、情感触点等,写一写阅读体会和读后感。这种预习效果才是令人期待的。
四、要在课前预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引领下,积极开展以能力因素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活动掀起了阵阵高潮,并且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就小学语文预习活动来说,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和着力点有很多方面,如朗读诵读能力、字词句段感悟能力、阅读联想能力、情感实践能力,再如实用工具书能力、网络搜寻信息和实际处理能力、各种各样的“批注式阅读”能力、学用结合能力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预习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的学生实际能力。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期速成之力,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指导思想,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把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切实摆放到应有的高度和地位。比如,解决课后思考题是较高层次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活动中,首先认真阅读,努力做到正确理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来“盘活”课文内容。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有独特感悟的和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标注”或“记载”,并且开展逐步“销号”的方式活动,以求“滚动”学习的实效。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开展“课前预习”指导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实践课题。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并且善于创新、不断反思,就能赢得与时俱进的作用和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维扬实小北区校(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