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24日,《轧筝的复原》科研项目专家评审鉴定会在乐器研究所四层会议室举行。该项目由北京乐器研究所组织立项,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完成成果研制,在史料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国内外专家的支持。轧筝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一种乐器,自唐代出现于民间,在筝、筑的基础上,经过改制逐步形成,是中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现今轧筝在朝鲜半岛以及日本被广泛流传,是其民族音乐表演编队中的常见乐器。该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会长丰元凯任主任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萌任副主任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付晓东,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质量总监李素芳(视频远程参会)等委员组成。北京乐器研究所书记张鑫、总工程师韩国芳、副所长王玮、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晋飞、科研办公室主管寇健春参加项目鉴定会。项目负责人、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彭丽颖博士主持鉴定会,并作项目汇报。
会上,北京乐器研究所书记张鑫首先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评审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张书记在发言中表示,希望通過乐器研究所开展的轧筝复原项目和本次项目成果评审鉴定会的召开,推动民族古乐器复原的科研工作,听取评审专家意见,探寻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原与改革,同时结合乐器产业发展和乐器演奏方式创新需求探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是近现代乐器科研工作备受关注的问题。本项目以古籍资料为依据,对古代乐器进行复原,适应现代民族乐队编制需求,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中也具有创新性。该项目自2020年6月启动,至2020年11月基本完成。项目组根据古籍资料、相关文物、国内外流变现状的理论研究,初期对将要复原的轧筝进行理论考证和推理,并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复原设计出一大一小、共两台宋代七弦和明代九弦轧筝。
成果鉴定会上,经专家评委现场测试,项目成果达到对古代乐器轧筝的型制、音色、演奏等复原技术的科研要求,具有后续改进与进一步开展乐器与音乐研究的重要价值。研发过程当中根据古籍文献中对轧筝的尺寸及弦数进行分析和推理,确定复原轧筝的具体尺寸。由于宋代古籍对轧筝的尺寸并没有具体记载,因此本项目根据宋代传入朝鲜地区而演变的乐器牙筝的古籍记载及实物尺寸进行分析,确定了复原轧筝的具体尺寸。其外形及弦制主要根据陈旸的《乐书》中的轧筝的图形进行了复原。另外,由于古乐器制作多采用挖制的制作工艺,为降低制作成本,复原成果采用拼制工艺进行轧筝制作,由备料、制作框架、粘和琴体、打磨琴体、喷漆、制作装饰、研发琴弦等不同的制作步骤完成。
本次鉴定会对轧筝的复原项目给予高度认可。后续综合专家意见与建议,项目组将在该复原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古代乐器复原研究,在民族乐器理论、音色、编队、改良与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宽领域科研与实用性研究。
会上,北京乐器研究所书记张鑫首先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评审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张书记在发言中表示,希望通過乐器研究所开展的轧筝复原项目和本次项目成果评审鉴定会的召开,推动民族古乐器复原的科研工作,听取评审专家意见,探寻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原与改革,同时结合乐器产业发展和乐器演奏方式创新需求探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是近现代乐器科研工作备受关注的问题。本项目以古籍资料为依据,对古代乐器进行复原,适应现代民族乐队编制需求,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中也具有创新性。该项目自2020年6月启动,至2020年11月基本完成。项目组根据古籍资料、相关文物、国内外流变现状的理论研究,初期对将要复原的轧筝进行理论考证和推理,并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复原设计出一大一小、共两台宋代七弦和明代九弦轧筝。
成果鉴定会上,经专家评委现场测试,项目成果达到对古代乐器轧筝的型制、音色、演奏等复原技术的科研要求,具有后续改进与进一步开展乐器与音乐研究的重要价值。研发过程当中根据古籍文献中对轧筝的尺寸及弦数进行分析和推理,确定复原轧筝的具体尺寸。由于宋代古籍对轧筝的尺寸并没有具体记载,因此本项目根据宋代传入朝鲜地区而演变的乐器牙筝的古籍记载及实物尺寸进行分析,确定了复原轧筝的具体尺寸。其外形及弦制主要根据陈旸的《乐书》中的轧筝的图形进行了复原。另外,由于古乐器制作多采用挖制的制作工艺,为降低制作成本,复原成果采用拼制工艺进行轧筝制作,由备料、制作框架、粘和琴体、打磨琴体、喷漆、制作装饰、研发琴弦等不同的制作步骤完成。
本次鉴定会对轧筝的复原项目给予高度认可。后续综合专家意见与建议,项目组将在该复原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古代乐器复原研究,在民族乐器理论、音色、编队、改良与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宽领域科研与实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