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隆动物将上美国餐桌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近期公布的克隆动物制品风险评估报告说,在所产肉、奶的品质方面,克隆牛、猪、山羊与通过传统方法繁殖的家畜几乎无区别,不需要用专门的标签加以区别。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兽医学负责人指出:“我们的评估是,克隆动物制品吃起来与我们每天都吃的其他食品一样安全。”但该管理局尚未获得足够信息就克隆绵羊的肉和奶作出评估。
据美国媒体报道,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就克隆动物制品标签问题征求公众意见。如果没有意外,克隆动物制品将在不久后摆上美国人的餐桌。
但据美国“皮尤”食品与生物技术项目组织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说,64%的美国人对克隆动物感到不舒服;43%的人相信源自克隆动物的食品是不安全的。
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超出想象
空气中的细菌暴露在极端的温度、湿度和辐射中,所以有人认为空气中的细菌在变化形态和数量上远不如土壤中的细菌多。但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为了获取含有微生物的大气样品,研究人员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分别设置了3个检测站,研究小组通过过滤器以每小时10升的速度收集大气样品。
检测的结果令人惊讶,一些已列入生物恐怖袭击黑名单的非病原微生物,如炭疽、土拉菌等广泛存在于城市的空气中。令人惊讶的是,在空气中发现的1 800种微生物与在土壤中发现的同类微生物有着很大区别。该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这一发现。文章还指出,随着天气情况的变化,空气中的微生物每周都有很大变化。
研究人员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已经陷入了一个微生物的世界。但这项研究还需要在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的样品。”
2040年夏季北冰洋可能不再有冰
美国科学家近日警告,北极地区的长年积冰已陷入危机,到了“一触速溶”的境地。这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到204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只是一片汪洋。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评估了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得出结论说,最早到2040年夏天,北极大部分地区就会无冰,可能只有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的海岸线附近才有机会看到一些残留的冰。
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2006年11月,结冰的地方比以往的记录少了200万平方千米。
研究人员说,在今后20年,北极冰盖面积会持续缩小,但此后会有一个突然加速缩小的过程。到2040年冬季,由于温度下降,北极虽然仍然有冰,但其融化速度也会加快。
“折纸术”构建纳米仿中国地图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DNA计算机交叉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员合作,用一根2.4微米长——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的天然DNA单链当“线”,“绣”出一幅直长150纳米、宽120纳米、厚2纳米,分辨率高达6纳米的“中国地图”,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用DNA分子构筑高度复杂性纳米结构的技术。
研究人员采用Rothemund的DNA“折纸术”,用长、短两种DNA单链构建仿中国地图。他们将一根由约7 000个核苷酸组成的DNA长链通过水平方向反复折叠,填成中国地图的形状,再将多根由约32个核苷酸组成的DNA短链用作“订书钉”,利用碱基互补的原理在适当的位置上黏合、固定折叠好的“地图”。由于事先对DNA链的序列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了设计,当这些长长短短的DNA链被放到同一杯溶液中,一瞬间就自动配起对来,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纳米级的“中国地图”顺利诞生于溶液之中。
该项成果有助于解决集成电路产业目前在最小加工尺度上遇到的瓶颈,触发纳米加工的新革命。
细菌能使人发胖
对于肥胖来说,遗传因素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2004年,美国研究人员证明了肠内细菌也能够使小鼠体重增加。1年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肥胖和瘦弱小鼠的肠内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现在,研究人员证实,人体中也存在这种可由饮食改变的细菌平衡。
研究人员用低脂肪或者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喂养12只肥胖的小鼠,以相等的时间间隔研究了它们肠内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对所有种类细菌共有的核糖体RNA部分基因的排序发现,群落中包含有几百种细菌。一开始,一类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厚壁菌门细菌占了小鼠体内全部细菌的90%以上,而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拟杆菌门细菌仅仅只有3%。相比而言,研究人员发现拟杆菌门细菌在拥有健康体重的人体的细菌中占大约30%。1年之后,实验的小鼠减少了2%至6%的体重,厚壁菌门细菌降到了73%,而拟杆菌门细菌增加到大约15%,并且这一情况与它们吃的食物无关。
脂肪细胞,结核杆菌“避难所”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结核杆菌能够在机体的脂肪细胞中“休眠”,并可在适当的时候“苏醒”,攻击人体。
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细胞给结核杆菌提供了非常好的避难场所,躲进脂肪细胞的结核杆菌可以处于休眠状态,从而躲过外来攻击,甚至连药效最强的抗生素对它也无能为力。此外,这些潜藏在脂肪中的结核杆菌可以休眠数年,甚至数十年,但始终具有随时“苏醒”,导致机体罹患结核病的可能。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这项发现将有助于彻底根治结核病。如今后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考虑到其脂肪细胞中藏有休眠结核杆菌的可能。对此,有专家建议在对某些严重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考虑切除其病灶周围的脂肪,以防结核病复发。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近期公布的克隆动物制品风险评估报告说,在所产肉、奶的品质方面,克隆牛、猪、山羊与通过传统方法繁殖的家畜几乎无区别,不需要用专门的标签加以区别。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兽医学负责人指出:“我们的评估是,克隆动物制品吃起来与我们每天都吃的其他食品一样安全。”但该管理局尚未获得足够信息就克隆绵羊的肉和奶作出评估。
据美国媒体报道,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就克隆动物制品标签问题征求公众意见。如果没有意外,克隆动物制品将在不久后摆上美国人的餐桌。
但据美国“皮尤”食品与生物技术项目组织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说,64%的美国人对克隆动物感到不舒服;43%的人相信源自克隆动物的食品是不安全的。
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超出想象
空气中的细菌暴露在极端的温度、湿度和辐射中,所以有人认为空气中的细菌在变化形态和数量上远不如土壤中的细菌多。但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为了获取含有微生物的大气样品,研究人员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分别设置了3个检测站,研究小组通过过滤器以每小时10升的速度收集大气样品。
检测的结果令人惊讶,一些已列入生物恐怖袭击黑名单的非病原微生物,如炭疽、土拉菌等广泛存在于城市的空气中。令人惊讶的是,在空气中发现的1 800种微生物与在土壤中发现的同类微生物有着很大区别。该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这一发现。文章还指出,随着天气情况的变化,空气中的微生物每周都有很大变化。
研究人员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已经陷入了一个微生物的世界。但这项研究还需要在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的样品。”
2040年夏季北冰洋可能不再有冰
美国科学家近日警告,北极地区的长年积冰已陷入危机,到了“一触速溶”的境地。这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到204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只是一片汪洋。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评估了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得出结论说,最早到2040年夏天,北极大部分地区就会无冰,可能只有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的海岸线附近才有机会看到一些残留的冰。
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2006年11月,结冰的地方比以往的记录少了200万平方千米。
研究人员说,在今后20年,北极冰盖面积会持续缩小,但此后会有一个突然加速缩小的过程。到2040年冬季,由于温度下降,北极虽然仍然有冰,但其融化速度也会加快。
“折纸术”构建纳米仿中国地图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DNA计算机交叉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员合作,用一根2.4微米长——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的天然DNA单链当“线”,“绣”出一幅直长150纳米、宽120纳米、厚2纳米,分辨率高达6纳米的“中国地图”,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用DNA分子构筑高度复杂性纳米结构的技术。
研究人员采用Rothemund的DNA“折纸术”,用长、短两种DNA单链构建仿中国地图。他们将一根由约7 000个核苷酸组成的DNA长链通过水平方向反复折叠,填成中国地图的形状,再将多根由约32个核苷酸组成的DNA短链用作“订书钉”,利用碱基互补的原理在适当的位置上黏合、固定折叠好的“地图”。由于事先对DNA链的序列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了设计,当这些长长短短的DNA链被放到同一杯溶液中,一瞬间就自动配起对来,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纳米级的“中国地图”顺利诞生于溶液之中。
该项成果有助于解决集成电路产业目前在最小加工尺度上遇到的瓶颈,触发纳米加工的新革命。
细菌能使人发胖
对于肥胖来说,遗传因素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2004年,美国研究人员证明了肠内细菌也能够使小鼠体重增加。1年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肥胖和瘦弱小鼠的肠内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现在,研究人员证实,人体中也存在这种可由饮食改变的细菌平衡。
研究人员用低脂肪或者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喂养12只肥胖的小鼠,以相等的时间间隔研究了它们肠内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对所有种类细菌共有的核糖体RNA部分基因的排序发现,群落中包含有几百种细菌。一开始,一类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厚壁菌门细菌占了小鼠体内全部细菌的90%以上,而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拟杆菌门细菌仅仅只有3%。相比而言,研究人员发现拟杆菌门细菌在拥有健康体重的人体的细菌中占大约30%。1年之后,实验的小鼠减少了2%至6%的体重,厚壁菌门细菌降到了73%,而拟杆菌门细菌增加到大约15%,并且这一情况与它们吃的食物无关。
脂肪细胞,结核杆菌“避难所”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结核杆菌能够在机体的脂肪细胞中“休眠”,并可在适当的时候“苏醒”,攻击人体。
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细胞给结核杆菌提供了非常好的避难场所,躲进脂肪细胞的结核杆菌可以处于休眠状态,从而躲过外来攻击,甚至连药效最强的抗生素对它也无能为力。此外,这些潜藏在脂肪中的结核杆菌可以休眠数年,甚至数十年,但始终具有随时“苏醒”,导致机体罹患结核病的可能。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这项发现将有助于彻底根治结核病。如今后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考虑到其脂肪细胞中藏有休眠结核杆菌的可能。对此,有专家建议在对某些严重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考虑切除其病灶周围的脂肪,以防结核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