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绞痛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即补虚,常用人参,改变了传统:“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的说法。提出“痛不可补气,但心痛亦可补。”并将补气法应用于各型,比单用辨证拟用扶正祛邪法效佳。
一、症忧
心绞痛的部位常在膻中和胸膺,膻中部位相当于胸骨中下段, 胸膺则包括了心前区,这与现代医学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以胸骨的下段或中段之后最常见~和”少数胸骨的下段或上腹部”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心痛的性质,传统医学有记述及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疼痛位于不典型部位(如剑突下、下腹部、咽喉部等),这些部位与心无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经络与手少阴心经,手厥心包经相连,向背部放射则是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流注。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以肺出,络心,即肾气从背而上治于心的缘故。
二、舌脉
脉象:<金匮要略>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正气虚,上焦心阳气不足,指寸口脉微或浮取微弱,“阴弦”指邪气实,为不通,不通则痛,指尺脉弦或沉取见弦脉,指下焦阴盛。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且弦脉部位多在寸尺脉),徽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舌象:气滞血瘀者多见淡暗或紫暗舌、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紫暗,痰浊湿浊中阻者见淡胖,舌边有齿印,化热者舌红苔薄黄腻。寒邪为犯、胸阳不宣或由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者,舌多淡、苔白或白腻。
三、辨胸痛的性质
闷痛:为临床最常见,闷重于痛,多与气滞,痰浊和心气不足有关,痰浊者可由阴雨雾湿重而诱发。
刺痛:固定不移,多为瘀血引起。
绞痛:疼痛如绞,遇寒则了,得冷则剧,常为阴寒内盛,乘于阳位。
灼痛:由火热所致,有火邪犯心,阴虚内热和湿郁化热之别。
根据病史、疼痛的性质,察色按脉, 分清阴阳、虚实、寒热、表理。是本脏自病或他脏病累及,是自身病变或外邪七情等诱发,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本病以虚实挟杂者多,且虚多于实。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先切除诱发、加重的因素,根治本身的病患。
祛邪以活血化瘀,温通心阳,豁痰通络,理气宽胸,化湿通络,清除痰热为主。
活血化瘀有血府逐瘀汤,药物有田七、丹参、红花、川芎等。
温通心阳有附子苡米散,药物有石菖、桂枝、附子、苏子、霍香等。
豁痰通络有栝萎薤白半夏汤等。药物有橘络、法夏、川贝、苍术等。
理气宽胸有四逆散等,药物有香附、瓜萎、枳壳等。
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
清除痰热,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
补虚主要是补阴、补阳(补肾)、补气、补血、补肝肾。
经多年临床观察和辨治,心绞痛以虚为主,虚多实少,且以气虚,阳虚为主,气虚贯穿整个心病的任何证型,因血运行赖气的推动,任何血液、气机的停滞不通,虽有自身的病变,但与心气、元气的推动无力有关。笔者通过临床,将参用于各种症型,收到满意的效果,气虚者重用补气药,无气虚症者,轻用补气药。补气药中,参胜于北芪、参尤的长白山野山参、高丽参、美国野山花旗参为佳,次者为移山参,再者为边参、红参、晒参。野山参有大补元气作用,故效最佳。这改变的朱丹溪于《丹溪心法》中言:“痛甚者脉必伏,用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的治法之忌。参照临床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丘瑞香等报告《人参对老年冠心病肾虚患者性激素双向调节的研究》,经几十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用了人参,生脉散未见加重了病情,反而见症状有所好转,这可能是冠心病引起痛者,为经气络脉不通,人参有补益元气、心气的作用,使气血的运行增力,部份痰浊瘀滞在气运行有力推动下得到畅通。故提出改变传统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的治法之忌为心痛亦可补气,用参、术。中医认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肾又为脉之根,气之根,所以补法以补肾入手。补阴常用生脉散、杞菊地黄丸,药物可选用龟板、熟地等;补阳可选用灸甘草汤,右归饮,同时要做到“补阴顾阳,补阳护阴”,阴阳兼顾的药物如山萸肉,菟丝子、淫羊霍、五味子等。补阳护阴的药物如当归、熟地、杞子、龙眼肉等。龙骨牡蛎摄纳精气有阴阳两补的作用。补肾阳以鹿茸尤佳,肉桂亦可,温阳以附子、桂枝。在补肾时,笔者常据心肾阴阳相互关系的情况,选用交泰丸交通心肾,并调节肉桂与川连的药量,以其使心肾的阴阳得已交通而达到平衡。合并血虚者,可用八珍汤加泽兰、益母草。虚则补其母,说明补养肝脏在心绞痛中有较重要的作用。药物选用生姜、艾叶、吴茱萸、地黄、首乌、女贞子。清.李潆《身经通考》“凡心脏得病,必先调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不能肾邪于心”,说明了补肝肾对心病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出现厥脱证,阳脱时要回阳固脱,用四逆或参附龙牡汤、独参汤。喘证不能胜任体力劳动,多为气虚,宜重用人参。
姚某,女,47岁,已婚,06年3月初诊,诉胸前区闷痛,感冷,伴见头晕,偶有四肢震颤,曾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损害。询问病史,该患者为工人,每天晨起需露天作业,常淋雨露,感寒仍继续工作,查舌淡脉细弱,舌无瘀点瘀斑。前经医诊治,用温里散寒的仲景方附子苡米散加味症状反复,久而未愈。余考虚寒凝心络,在附子苡米散方基础上加入人参等药,处方附子5g、薏米15g、人参12g、桂枝8g、白芍12g、肉桂4g、麦冬10g、全瓜萎12g、地龙10g、鹿茸12g、龟板24g、川连2g,虽违前贤“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之训,但用药后症状好转,经服二十余剂,症状明显好转,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这可能是寒凝心络,气机阻滞,温里后寒虽散,但气滞未通,需用人参补气,推动血肪运行,即痛不可补但心痛亦可,这是补气法在心绞痛治疗中起作用的一个例子。
一、症忧
心绞痛的部位常在膻中和胸膺,膻中部位相当于胸骨中下段, 胸膺则包括了心前区,这与现代医学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以胸骨的下段或中段之后最常见~和”少数胸骨的下段或上腹部”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心痛的性质,传统医学有记述及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疼痛位于不典型部位(如剑突下、下腹部、咽喉部等),这些部位与心无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经络与手少阴心经,手厥心包经相连,向背部放射则是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流注。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以肺出,络心,即肾气从背而上治于心的缘故。
二、舌脉
脉象:<金匮要略>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正气虚,上焦心阳气不足,指寸口脉微或浮取微弱,“阴弦”指邪气实,为不通,不通则痛,指尺脉弦或沉取见弦脉,指下焦阴盛。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且弦脉部位多在寸尺脉),徽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舌象:气滞血瘀者多见淡暗或紫暗舌、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紫暗,痰浊湿浊中阻者见淡胖,舌边有齿印,化热者舌红苔薄黄腻。寒邪为犯、胸阳不宣或由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者,舌多淡、苔白或白腻。
三、辨胸痛的性质
闷痛:为临床最常见,闷重于痛,多与气滞,痰浊和心气不足有关,痰浊者可由阴雨雾湿重而诱发。
刺痛:固定不移,多为瘀血引起。
绞痛:疼痛如绞,遇寒则了,得冷则剧,常为阴寒内盛,乘于阳位。
灼痛:由火热所致,有火邪犯心,阴虚内热和湿郁化热之别。
根据病史、疼痛的性质,察色按脉, 分清阴阳、虚实、寒热、表理。是本脏自病或他脏病累及,是自身病变或外邪七情等诱发,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本病以虚实挟杂者多,且虚多于实。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先切除诱发、加重的因素,根治本身的病患。
祛邪以活血化瘀,温通心阳,豁痰通络,理气宽胸,化湿通络,清除痰热为主。
活血化瘀有血府逐瘀汤,药物有田七、丹参、红花、川芎等。
温通心阳有附子苡米散,药物有石菖、桂枝、附子、苏子、霍香等。
豁痰通络有栝萎薤白半夏汤等。药物有橘络、法夏、川贝、苍术等。
理气宽胸有四逆散等,药物有香附、瓜萎、枳壳等。
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
清除痰热,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
补虚主要是补阴、补阳(补肾)、补气、补血、补肝肾。
经多年临床观察和辨治,心绞痛以虚为主,虚多实少,且以气虚,阳虚为主,气虚贯穿整个心病的任何证型,因血运行赖气的推动,任何血液、气机的停滞不通,虽有自身的病变,但与心气、元气的推动无力有关。笔者通过临床,将参用于各种症型,收到满意的效果,气虚者重用补气药,无气虚症者,轻用补气药。补气药中,参胜于北芪、参尤的长白山野山参、高丽参、美国野山花旗参为佳,次者为移山参,再者为边参、红参、晒参。野山参有大补元气作用,故效最佳。这改变的朱丹溪于《丹溪心法》中言:“痛甚者脉必伏,用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的治法之忌。参照临床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丘瑞香等报告《人参对老年冠心病肾虚患者性激素双向调节的研究》,经几十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用了人参,生脉散未见加重了病情,反而见症状有所好转,这可能是冠心病引起痛者,为经气络脉不通,人参有补益元气、心气的作用,使气血的运行增力,部份痰浊瘀滞在气运行有力推动下得到畅通。故提出改变传统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的治法之忌为心痛亦可补气,用参、术。中医认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肾又为脉之根,气之根,所以补法以补肾入手。补阴常用生脉散、杞菊地黄丸,药物可选用龟板、熟地等;补阳可选用灸甘草汤,右归饮,同时要做到“补阴顾阳,补阳护阴”,阴阳兼顾的药物如山萸肉,菟丝子、淫羊霍、五味子等。补阳护阴的药物如当归、熟地、杞子、龙眼肉等。龙骨牡蛎摄纳精气有阴阳两补的作用。补肾阳以鹿茸尤佳,肉桂亦可,温阳以附子、桂枝。在补肾时,笔者常据心肾阴阳相互关系的情况,选用交泰丸交通心肾,并调节肉桂与川连的药量,以其使心肾的阴阳得已交通而达到平衡。合并血虚者,可用八珍汤加泽兰、益母草。虚则补其母,说明补养肝脏在心绞痛中有较重要的作用。药物选用生姜、艾叶、吴茱萸、地黄、首乌、女贞子。清.李潆《身经通考》“凡心脏得病,必先调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不能肾邪于心”,说明了补肝肾对心病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出现厥脱证,阳脱时要回阳固脱,用四逆或参附龙牡汤、独参汤。喘证不能胜任体力劳动,多为气虚,宜重用人参。
姚某,女,47岁,已婚,06年3月初诊,诉胸前区闷痛,感冷,伴见头晕,偶有四肢震颤,曾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损害。询问病史,该患者为工人,每天晨起需露天作业,常淋雨露,感寒仍继续工作,查舌淡脉细弱,舌无瘀点瘀斑。前经医诊治,用温里散寒的仲景方附子苡米散加味症状反复,久而未愈。余考虚寒凝心络,在附子苡米散方基础上加入人参等药,处方附子5g、薏米15g、人参12g、桂枝8g、白芍12g、肉桂4g、麦冬10g、全瓜萎12g、地龙10g、鹿茸12g、龟板24g、川连2g,虽违前贤“诸痛不可补气”“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之训,但用药后症状好转,经服二十余剂,症状明显好转,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这可能是寒凝心络,气机阻滞,温里后寒虽散,但气滞未通,需用人参补气,推动血肪运行,即痛不可补但心痛亦可,这是补气法在心绞痛治疗中起作用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