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与融入:戍边呼伦贝尔索伦鄂温克族的文化适应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boliwen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三四十年代,索伦鄂温克族驻防呼伦贝尔,鄂温克族文化由此从渔猎文化转变为游牧文化.从长时段视角审视,鄂温克族心态是文化成功转型的关键,他们在渔猎时代养成了与人和谐相处的处世观、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文化观,这一结构性特点使得他们同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面对新的生境他们主动调适,逐步融入到草原游牧文化圈,全面采借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他们的文化策略和生存策略.不过,鄂温克族的游牧文化具有本民族特色.可以说,鄂温克族是创造性采借蒙古族游牧文化.在采借的同时,鄂温克族也有文化输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贡献于蒙古族.戍边索伦有别于鄂温克族的其他支系,深入挖掘其各个支系的不同文化特点并加以比较研究是鄂温克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其他文献
民族工作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并嵌合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中.党中央历来对我国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视为我国规划、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依据和原则遵循.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是党中央基于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民族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向进行的总体研判而进行社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巨大成就.本文将分析阐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原则遵循,展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把握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态势.
认同类社会资本是维系民族国家正常运转的心理基石.国家认同是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根本,是民族国家内其他认同形态的统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离不开国家认同的稳固和强化.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中的认同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民族认同与宗教信仰认同的杂糅渗透等.因此,应当加强党的领导,筑牢政党政治认同根基,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应当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建设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必须不断培育和扩大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参与协同
公元4-6世纪,高车社会中先后出现了“莫弗”“莫何去汾”“候娄匐勒”“候倍”等对部落首领的称谓.“莫弗”原有“勇猛”之意,本出自东胡系民族,与“莫何去汾”一同自柔然传至高车;“候娄匐勒”是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阶段的军事首领.“候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军事首领,均为高车所创;“部帅”“渠帅”“大人”则源自中原王朝,是中原人对于各族部落首领的称谓.在探寻这些称号来历、含义、职掌的过程中,也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继承及相互影响.
西汉新莽是夫余国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中国正史文献对这一时期的夫余国记载甚少,以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中的夫余王带素纪事为中心,可以探讨这一时期的夫余国情况.具体表现为带素生活的时代背景考,以及这一时期夫余王的权力与王位继承、夫余国的人口、思想文化、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等问题的考证.
清代主要发遣地为东北、西南及新疆三地.发往新疆遣犯多是情罪深重者,相较于发往的人数,最终得以回籍者寥寥.入厂供役、捐资都是遣犯回籍的途径.新疆遣犯入厂为民回籍政策几经调整,迄乾隆末年基本定型.本文依据满文档案,对乾隆朝新疆遣犯入厂为民、回籍政策的内容、调整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政策对新疆治理的影响.
移民为民族地区带来了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上的变迁,牧业与农业生计方式分别是两个民族的核心文化,两者从产生联系到互相依存的过程正是蒙汉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关系形成的反映.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游牧经济对于农耕社会的劳动产品有着天然的需求,两个民族群体之间的贸易往来自古有之,两者经济上的互补性在共同地域中更为显著.在汉族移民进入杜尔伯特地区时,正值当地蒙古族社会和经济生活处于变革之中.最初的汉族移民进入杜尔伯特蒙古族社会、农耕经济与牧业经济互嵌并形成互相依存型经济.
“油画民族化”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这一思潮的产生是基于20世纪初期西画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油画家对油画这种外来艺术样式产生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个口号,“油画民族化”在20世纪50、60年代一度备受推崇,虽然在80年代初期又受到少数批评者的质疑,但从中国 油画家的创作实践来看,一些画家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将油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彰显出独特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特质.
以鄂伦春族集中分布的38个乡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估计法和Moran\'sⅠ指数分析法,对鄂伦春族人口聚居地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鄂伦春族乡镇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鄂伦春民族乡具有更高的凝聚程度;鄂伦春族乡镇的空间格局呈东西向分布,随着鄂伦春族的聚集,其乡镇分布的重心向北迁移,分布范围越小;鄂伦春族乡镇以“人”字形分布,呈现出“两核为中心,多点环绕”式的空间分布特征;鄂伦春族乡镇在垂直空间上与海拔呈负相关.高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民族历史和生产生活方式
贪腐问题历来是影响极为恶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有清一代的廉政法制建设超越了前代.到了清朝末期,国力衰微、内忧外患,清政府在廉政建设中未取得新进展,并随着辛亥革命而止步,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清代在廉政法制建设中曾推出多项重要举措,编制监察法典、实行回避制度、推广“养廉银”制度;设置都察院、划分十五道监察机构,并加重对贪腐人员的惩治,以澄清吏治、廓清政治风气.考察清代国家治理中的廉政建设举措,特别是在边疆民族治理过程中的廉政建设,总结其利弊得失,对于反思当代法制和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观念作为一种构建社会的力量,深度参与到多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之中.历史观教育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成为培育各族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阵地,当前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核心的高校历史教育课程建设,面临意识形态领域错误立场冲击、教学目标未充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设计未系统整合近代史叙事与地方性知识等现实挑战.本文基于历史观教育的特征与逻辑,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从整体思路、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探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