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无不体现出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教育专家认为:把抽象的内容个性化、具体化,适时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或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心,让学生对课程投入热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新课标下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一、布设疑阵,调动学生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可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通过合理提问,使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学中,当笔者教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先问学生你认为当今我国哪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南方)再设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什么时候从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为什么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能超过北方?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最后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巧妙的层层设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达到有效性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用激进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实际情况是讲政治不可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思想文化。另一个问题是,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例如必修一中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修二中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潮。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使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在讲解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二者产生的背景及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丰满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教材的整合要详略得当,切忌搞成简单的叠加或粗糙的揉和。
三、注重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有效教学拓展发挥空间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认为只要抓住课堂教学就行了,其实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注重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抓住课堂教学重点,而且将课外主题活动延伸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法、实地考察法、座谈访问法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学生思想教育。如结合近年发生的日本教科书恶意篡改我国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日本历年来在这些方面的小丑表现展开讨论,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表达了对日本这种卑劣行径的抨击,深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重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善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现实学会做人处世,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时代课程改革的呼唤。
五、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对课堂活动的评价、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对基础知识的评价、进行即兴评价等等。例如关于对课堂的活动评价。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尝试很多有益的课堂活动内容,比如制作模型或关系图表、历史故事、绘制历史地图、网页、课件、辩论等。对于这些生动有益的课堂活动,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动评价。对于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制作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自评或者互评。比如开展历史课堂的辩论会时,就可制作表格进行评比,最后教师可将评价结果向学生公布,评价的得分也可加入学生的课堂学习成就评价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一、布设疑阵,调动学生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可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通过合理提问,使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学中,当笔者教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先问学生你认为当今我国哪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南方)再设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什么时候从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为什么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能超过北方?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最后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巧妙的层层设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达到有效性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用激进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但实际情况是讲政治不可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思想文化。另一个问题是,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例如必修一中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修二中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潮。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使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例如在讲解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二者产生的背景及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丰满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教材的整合要详略得当,切忌搞成简单的叠加或粗糙的揉和。
三、注重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有效教学拓展发挥空间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认为只要抓住课堂教学就行了,其实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注重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抓住课堂教学重点,而且将课外主题活动延伸作为重要的着力点,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法、实地考察法、座谈访问法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学生思想教育。如结合近年发生的日本教科书恶意篡改我国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日本历年来在这些方面的小丑表现展开讨论,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表达了对日本这种卑劣行径的抨击,深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重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善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现实学会做人处世,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时代课程改革的呼唤。
五、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对课堂活动的评价、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对基础知识的评价、进行即兴评价等等。例如关于对课堂的活动评价。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尝试很多有益的课堂活动内容,比如制作模型或关系图表、历史故事、绘制历史地图、网页、课件、辩论等。对于这些生动有益的课堂活动,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动评价。对于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制作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自评或者互评。比如开展历史课堂的辩论会时,就可制作表格进行评比,最后教师可将评价结果向学生公布,评价的得分也可加入学生的课堂学习成就评价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