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以34件国宝级书画,11件重要古物向观众完美诠释了何为“国宝”,并向观众推介古物分级制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继去年首展之后,今年同一季,台北故宫再续前缘,推出“国宝系列”第二弹:10月4日至12月25日,“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作为2018年度重点展览于台北故宫展出,精选馆藏书画菁华26件进行展出。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书画全部属于国宝级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介绍,此次展览作品自东晋横跨至元代,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6件展品中包括15幅“限展”书画,为保护脆弱文物,每幅书画每次只能展出42天,因此将分两期陈列。展览自10月初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学界专家特意前往观看,有艺术圈人士参观之后表示:“说此次展出作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可以这么表达:展出书画年代下限是元人赵孟頫和鲜于枢,其余全是晋唐宋名作。
看过展览的朋友也表示:“领衔此次大展的,是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这是海内外屈指可数的几件王羲之唐摹本之一,整体质量比去年展出的《快雪时晴帖》和《远宦帖》好。另外,其中金武元直《赤壁图》上次展出也是2010年10月的‘文艺邵兴展’。此外,时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也是众多书画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不过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此次依然没有展出十年未露面的《溪山行旅图》。以书画为例,向观众解读国宝的分级标准,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此系列展览的重要目的,而以如此阵容的画作进行呈现,无疑是带给学界与广大观众提供了巨大福利。
10月4日至11月14日为第一期,共展出6件限展菁华,包括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卷、宋萧照《画山腰楼观》轴、宋夏珪《溪山清远》卷、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卷等。第二期展览则从11月15日起至12月25日止。其中,有7件限展国宝,分别为唐玄宗《书鶺鴒颂》卷、唐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卷、宋易元吉《猴猫图》卷、宋钱选《桃枝松鼠》卷、《宋人翠竹翎毛》轴、宋人《折槛图》轴、金武元直《赤壁图》卷等。此外,时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也是众多书画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那么什么样的文物才能被定义为“国宝”?国宝又是如何分级的呢?这是此系列展览要普及的重点知识。“国宝”“重要古物”,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分级制,类似于大陆的“一级文物”“二级文物”等定级标准。1956年,台北故宫在整理当年迁台的故宫文物时,大致沿袭《石渠宝笈》的体例,将文物分为“正目”“简目”进行整理。从2005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文物分成三级:国宝、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其中最高级别自然是国宝。而国宝的鉴定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即具备“历史上不可取代”“拥有唯一文化意涵”等特点。但在这些“国宝”中,也有些微的差别,一些“国宝”可能经常会和大家见面,但另外一些作品由于文物保护、历史价值等原因,只能隔段时间才能与观众见一次面,这类“国宝”被称为限展国宝,就如以上展览清单中分别在A期限展的七件国宝和B期限展的八件国宝,就都属于珍贵的“限展国宝”级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期望通过这批“国宝级”书画的展陈与诠释,让更多观众体会到保存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此次展出的既有历史故事和帝后坐像,又有名家书法,山水画和花鸟画也件件都是美术史的经典之作。
人物画方面,展出的画作主要包括历史神话故事与宋代帝后像。历史神话故事系列包括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宋马麟《三官出巡图》、宋人《却坐图》、宋人《折槛图》等;宋代帝后像系列则包括《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宋宁宗后坐像》等。
《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了监察御史萧翼奉唐太宗之命,用哄骗的方法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的故事。所谓“赚”,其实是对帝王行为的委婉说法,说白了就是“骗”。这一点上,唐太宗就不如武则天做的厚道了:武则天向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将所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保留了复制品,将真迹还给了王方庆。
《文姬归汉图》描绘了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兵乱中流落匈奴,后为曹操赎回的故事。两宋之际,许多画家都曾以“文姬归汉”为题材进行创作,迄今存世的有李唐和陈居中二人的作品,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则是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画面中心,蔡文姬正与左贤王对坐饯别。贤王侧身饮酒,但仍转眸回视文姬,依恋不舍。文姬則盘膝而坐,面向贤王。文姬身后是她的一对子女,年幼者紧抱母亲腰际放声啼哭,年长者似乎正规劝其弟回到另一妇人处。值得玩味的是,南宋画家多此题材,实际蕴含着“托古喻今”之意。1127年,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一干后妃们,均遭金人所挟持。情况和文姬当年的际遇,颇为类似。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臣民祈盼皇帝归来的心情。 南宋时期,歌颂皇帝贤明、圣德的纳谏、鉴戒、祥瑞的政治题材非常流行。中国古代的皇位传承遵循两个原则:“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但南宋却偏偏流行“养子继位”,宋孝宗、宋理宗、宋度宗都是如此。此外,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也是继位来历不明。所以,南宋的皇帝,特别希望有祥瑞来暗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于是,纳谏、鉴戒、祥瑞的政治题材的绘画,在南宋风靡一时,例如佚名宫廷画家的《折槛图》、《却坐图》。
《折槛图》描绘的是朱云折槛的故事。西汉成帝时,宰相张禹恃宠而骄,朝中大臣多因张禹曾为皇上的老师,而不敢加以纠举弹劾。一日,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当着公卿大臣面前,要求皇帝清君侧,斩了张禹这个奸臣。汉成帝大怒,要将朱云处死,御史奉旨上前,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即槛),竟生生把栏杆折断了。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挺身而出,为朱云说情,头也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便赦免了朱云。《折槛图》正是通过描绘朱云犯颜直谏的忠臣形象,达到作品警世的作用。
除了历史画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宋代帝后像。为帝后画像,是古代宫廷画家最为重要,又最让人头疼的一项工作,必须得按照一定的章程、规范来创作,务必表现出“帝王相”。相传由宫廷画家王霭创作的《宋太祖坐像》,画中太祖头戴直脚幞头,穿白袍,系朱带,蚕眉凤目,体态壮硕,端坐龙椅之上。此画将太祖的威严、气度、仪表刻画的十分到位,观者不忍直视,俨然有“帝王之相”。
一般情况下,帝后像均为一个人的画像,但此次展出的《宋仁宗后坐像》则与其他帝后像不同,画中除了有仁宗皇后,还有两位宫女分立两旁。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而曹皇后又是北宋有名的贤后,曾辅佐宋英宗、神宗皇帝,因而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
另外,展览还展出了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妹子”画像,即宋宁宗后坐像,画中,杨后头戴龙纹花钗冠,拱手端坐于靠背椅上。宋宁宗后,原本不知姓氏,年少时随养母入宫,担任杂剧女伶。由于得到吴太后垂爱,将她赐与宁宗,乃得平步青云。杨后虽然出身微贱,却学识渊博,能诗善画,书法风格与宁宗相近,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墨宝遗迹。
我们古代还有一类专门表现儿童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被称作“婴戏图”或“戏婴图”。《宋冬日婴戏图》就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姐弟二人在冬天庭院里玩耍的情景,其中姐姐手里拿著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子,弟弟则用细红绳牵引着一根孔雀羽毛,正逗弄一旁玩耍的花猫。
本次书法部分展出七位书法名家的作品,呈现晋唐宋元以来的书史变化。这些书法名家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东晋王羲之,唐代的玄宗李隆基,徐浩,“宋四家”中的苏轼,米芾,宋高宗赵构以及元代鲜于枢。从此次挑选的纸本作品中,基本可一窥晋人风流、唐人法度与宋书之意态。
东汉以来纸张的改良,使得这项媒材广泛应用于文字书写,再加上纸张与笔墨材料的契合搭配,创造了书法艺术的高度成长,中国书法史也开始进入名家争胜时期。魏晋诸名家今日仅存尺牍作品于法帖中,其中,又以“书圣”王羲之的名号最为响亮;他祖师爷般的地位,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尊崇有关。唐太宗极爱羲之书,广为搜罗,除了骗取《兰亭序》的故事脍炙人口,还命令内府制作许多忠于原迹的摹本,或刊刻集字法帖,使大王书迹遍布天下,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便是钩摹本中的杰出作品,由两张硬黄纸拼接,以双钩扩填的方式,摹勒王羲之的三则行草书札。此帖包含三封短信,每封均以信件中的字命名。第一则为平安帖,行书及草书书写,内容是向友人报平安,表达思念之情。其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第二则是何如帖,行书书写,内容为问候友人,并告知近况。第三则奉橘帖,是赠送友人橘子的便签,行书书写。整部作品点画间充满速度与方向的变化,尤其是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处锋毫毕现,全面展示了书圣揉和快慢、方圆、提按变化的高超笔法。
米芾收藏、赏鉴二王书迹,是在过访苏轼时受到提点,加上与京城公卿赏鉴书画,眼界大开,方才一改早年唐人笔法,积极学习魏晋古风,书艺大进。个性奔放的米芾,幼时生长于皇家府邸中,与皇亲国戚相识,故21岁便入仕成为秘书省校字郎,陆续恩荫其他官职;虽然最终也只是服五品的礼部员外郎,米芾却因远离政治斗争,在艺文方面有充分的发挥,成为四家中书法成就最高者。
《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约书于元祐七年(1092),此时他刚从“黻”改名为“芾”不久。米芾写信给居住在汴京的友人希声,报告自己将外官河南雍丘县令的喜讯。书信一开头就说自己不堪担当大任,“非才当剧”,透露出他首次独当一面,戒慎恐惧的心情。然而话锋一转,马上又献七绝诗一首,以增胜助兴。诗中米芾回忆起数年前与友人相聚共游山川,或是雅集盛筵的欢乐情景。这种闲适自得的心情,与即将接踵而至的繁忙政事,形成强烈的对比。县令虽为正八品小官,但在米芾同时期的《烝徒帖》《岁丰帖》中,都可以看到他初上任時的志得意满与喜好高谈阔论。 米芾以行草见长,尤得力于王献之,爱其“天真超越”。米芾书法进入中期,此札除报喜外,亦精心经营书艺,开锋八面,险中求夷。黄庭坚曾评米书优于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笔画间隐约可见丝络连贯的痕迹,锋势如兔起鹘落,迅捷有力,顿挫和转折的转变十分灵敏。观者犹如在纸上欣赏线条之间的特技表演,时而沉着,时而跳跃,好不痛快。
除了如米芾精心勠力之作,宋人尺牍更多的是抒情小品,寥寥数语,闲话家常。本次选展苏轼的两封短笺,便见证世家交谊,私密性较强。二札均出自《苏氏一门法书》册页,原为杜氏旧藏,南宋时由后人杜唐弼集结成卷,流传有绪。苏、杜两家交游应早于嘉祐元年(1056)二苏应试之前,而苏轼与杜道源及其子的密切交往,则要到元丰三年(1080)就任黄州以后,时间跨越三代人物。
其中,有存世苏轼墨迹中年代最早的《宝月帖》(1065),是写给长辈杜君懿的。另一幅《啜茶帖》,是东坡步入中年时期(1080)写给“道源”杜沂的。苏轼问他有没有空一起喝茶,有些事想当面说,并问候其子孟坚(杜传)。此前未久,苏轼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杜孟坚刚好在黄州任官法曹,道源过黄与之游,苏、杜两家彼此有了慰藉照应。苏轼文集中多次记载黄州时期与杜道源及其家人的交往,如元丰三年四月,苏轼与武昌令江綖、道源及其二子游武昌西山,作《菩萨泉》诗,《啜茶帖》也是其中一项见证。
此次展出的帝王墨迹,展现了内府收藏之于皇室书学的影响。唐代与南宋皇室学书都有二王痕迹,然而毕竟时代风格、个性不同,各有侧重。另外,两卷帝王书均用花押签署、钤上印玺,当中也暗藏玄机,如宋高宗花押,便解为“九五之尊”。鉴赏时展卷开合,可见兄弟、君臣之情,亦有恳切,透露出帝王温暖的一面。
《鹡鸰颂》为唐玄宗李隆基難得的墨迹。玄宗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睿宗即位后,皇长子李成器让太子之位给战功彪炳的三弟李隆基,玄宗即位后也屡屡征询长兄意见,传为佳话。兄友弟恭的故事,有这卷《鹡鸰颂》锦上添花。文本写秋天的时候,忽有一群鹡鸰聚集于麟德殿的树上,数日不去,引发了魏光乘的诗兴,献上颂文。鹡鸰这种水鸟有飞鸣行摇、互相联系的特性,在沙洲遇难时,它的兄弟会来救难,被古人视为“兄弟友悌”的象征。故而,这首诗歌隐喻玄宗与兄弟们能共患难、御外侮,以及他们的宴饮之乐、室家之欢,词藻优美。
史载玄宗善八分书、正书及章草。传世玄宗碑刻书中,以西安碑林镇院之宝《石台孝经》最为有名;而此《鹡鸰颂》卷却是其名下唯一行书墨迹,有难得之处。考据年代,文本应作于开元九年(721),比较其余玄宗碑刻书,亦是年代最早者。《鹡鸰颂》卷书出二王之间,就结字而言,是继承初唐所盛行的王羲之书风;字虽然不大,然结体紧结,显得神采奕奕。行笔多藏锋,注重提顿转折,有逎劲峻爽之势;至于笔法沉着,墨法丰厚,则显现盛唐以来偏好丰腴之美、雄健宽宏的样貌。全卷气象恢宏,且越到卷末越有奔放之势,最终以敕字画押结尾,反映唐室规矩。
另外,《鹡鸰颂》卷本幅由四纸接成,现仍保留“宣和装”的样式,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可知它收入北宋皇家的时间下限;而从卷后政和五年(1115)蔡京、蔡卞兄弟的题跋,可知《鹡鸰颂》在宋徽宗时转变为象征祥瑞意涵的文本。
另一卷皇帝书法是南宋高宗御书《赐岳飞手敕》卷,原是写给岳飞的军事密令。开国之初,高宗相当倚重各路义军收复失土,保疆卫国,尤以岳飞赐旗“精忠”为最,授以太尉。绍兴七年(1137)秋天,淮西军叛,归附伪齐刘豫;岳飞率鄂州军到防区边界巡视,当他把此行动报告朝廷之后,高宗以此御札回复,嘉勉其恭忠体国。
高宗为徽宗九子,幼承家学,习父皇字,稍长学黄庭坚,后出于军事机密缘故,改学米芾,上溯二王,对于书法的热爱终生不渝。《赐岳飞手敕》卷在高宗书法中相当重要,正是他从北宋书风转入魏晋古法之际,由于积极临写《兰亭序》,字形中已可见到王羲之的踪影,进入书风转折期。此札楷中带行笔,点画讲究、姿态优美,虽然是在军事急迫中对属下的敕书,仍行气首尾一贯,显现出对书法的执着。年方三十的高宗,正用心体会羲之书妙,比起唐玄宗之潇洒,他更克制内敛,较强调左右开合之势。此后,高宗书风相对稳定,如兰千山馆藏《付岳飞札》,已流丽成熟,上下行气更加紧密,整齐均匀。高宗晚年书法上追二王,临习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对南宋皇室书法有深刻影响,及至宋末宗亲赵孟頫。
除了唐、宋书风变革,元代亦在传承中脱胎,从传统中创新。元代提倡复古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正是串联此展书作的幕后藏家之一。鲜于枢出身北方,以胥吏出职,太常寺典簿致仕。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认为鲜于枢草书“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视为畏友。鲜于枢力学古人,和他的法书收藏经历息息相关。
此次展览所选唐代公文书《朱巨川告身》卷,曾经被鲜于枢收藏,是他学习唐代书法的养分之一。在至元丙戌(1286)以前,鲜于枢已经将颜真卿三帖尽入眼底,并评《祭侄文稿》为天下行书第二。与颜真卿齐名的书家徐浩, 15岁明经及第,仕途顺遂,宠绝一时。《朱巨川告身》卷为徐浩所书,“告身”是朝廷授与臣僚官职的任职令,依照官职品位的高低,有不同的格式。内容为六品官员的“敕授”,颁给原任睦州录事参军的朱巨川,新任大理评事,并兼任豪州锺离县(今安徽凤阳)令。
鲜于枢30岁以前在北方游历,入江南后开始收藏法书真迹,用功极深,书艺大进。鲜于枢晚年隐居杭州,以“困学斋”为居室名,雅好书画古玩,收藏多件名迹。除了上述《朱巨川告身》卷、颜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等真迹外,本次选展鲜于枢《透光古镜歌》册,即是他以大字行楷书金人麻九畴为好友张伯玉所作的《赋伯玉透光镜》诗。由于透光镜在特殊的角度下会折射显现镜背的花纹,益显珍贵,受到歌咏传诵;而鲜于枢拥有如此稀罕的宝贝,以大字书写诗歌纪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次特展,名作迭出,蔚为大观,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且书画菁华之妙,唯有到现场亲自体会才能真正获知。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这些法定的“国宝”“重要古物”,使观众在神游名品之时,进一步理解文物活化及保存之深意,从而弘扬国宝,推广遗珍。
继去年首展之后,今年同一季,台北故宫再续前缘,推出“国宝系列”第二弹:10月4日至12月25日,“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作为2018年度重点展览于台北故宫展出,精选馆藏书画菁华26件进行展出。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书画全部属于国宝级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介绍,此次展览作品自东晋横跨至元代,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6件展品中包括15幅“限展”书画,为保护脆弱文物,每幅书画每次只能展出42天,因此将分两期陈列。展览自10月初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学界专家特意前往观看,有艺术圈人士参观之后表示:“说此次展出作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可以这么表达:展出书画年代下限是元人赵孟頫和鲜于枢,其余全是晋唐宋名作。
看过展览的朋友也表示:“领衔此次大展的,是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这是海内外屈指可数的几件王羲之唐摹本之一,整体质量比去年展出的《快雪时晴帖》和《远宦帖》好。另外,其中金武元直《赤壁图》上次展出也是2010年10月的‘文艺邵兴展’。此外,时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也是众多书画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不过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此次依然没有展出十年未露面的《溪山行旅图》。以书画为例,向观众解读国宝的分级标准,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此系列展览的重要目的,而以如此阵容的画作进行呈现,无疑是带给学界与广大观众提供了巨大福利。
10月4日至11月14日为第一期,共展出6件限展菁华,包括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卷、宋萧照《画山腰楼观》轴、宋夏珪《溪山清远》卷、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卷等。第二期展览则从11月15日起至12月25日止。其中,有7件限展国宝,分别为唐玄宗《书鶺鴒颂》卷、唐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卷、宋易元吉《猴猫图》卷、宋钱选《桃枝松鼠》卷、《宋人翠竹翎毛》轴、宋人《折槛图》轴、金武元直《赤壁图》卷等。此外,时隔12年再次亮相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也是众多书画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那么什么样的文物才能被定义为“国宝”?国宝又是如何分级的呢?这是此系列展览要普及的重点知识。“国宝”“重要古物”,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分级制,类似于大陆的“一级文物”“二级文物”等定级标准。1956年,台北故宫在整理当年迁台的故宫文物时,大致沿袭《石渠宝笈》的体例,将文物分为“正目”“简目”进行整理。从2005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文物分成三级:国宝、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其中最高级别自然是国宝。而国宝的鉴定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即具备“历史上不可取代”“拥有唯一文化意涵”等特点。但在这些“国宝”中,也有些微的差别,一些“国宝”可能经常会和大家见面,但另外一些作品由于文物保护、历史价值等原因,只能隔段时间才能与观众见一次面,这类“国宝”被称为限展国宝,就如以上展览清单中分别在A期限展的七件国宝和B期限展的八件国宝,就都属于珍贵的“限展国宝”级别。
台北故宫博物院期望通过这批“国宝级”书画的展陈与诠释,让更多观众体会到保存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此次展出的既有历史故事和帝后坐像,又有名家书法,山水画和花鸟画也件件都是美术史的经典之作。
人物画里的谏言与威严
人物画方面,展出的画作主要包括历史神话故事与宋代帝后像。历史神话故事系列包括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宋马麟《三官出巡图》、宋人《却坐图》、宋人《折槛图》等;宋代帝后像系列则包括《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宋宁宗后坐像》等。
《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了监察御史萧翼奉唐太宗之命,用哄骗的方法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的故事。所谓“赚”,其实是对帝王行为的委婉说法,说白了就是“骗”。这一点上,唐太宗就不如武则天做的厚道了:武则天向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将所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保留了复制品,将真迹还给了王方庆。
《文姬归汉图》描绘了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兵乱中流落匈奴,后为曹操赎回的故事。两宋之际,许多画家都曾以“文姬归汉”为题材进行创作,迄今存世的有李唐和陈居中二人的作品,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则是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画面中心,蔡文姬正与左贤王对坐饯别。贤王侧身饮酒,但仍转眸回视文姬,依恋不舍。文姬則盘膝而坐,面向贤王。文姬身后是她的一对子女,年幼者紧抱母亲腰际放声啼哭,年长者似乎正规劝其弟回到另一妇人处。值得玩味的是,南宋画家多此题材,实际蕴含着“托古喻今”之意。1127年,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一干后妃们,均遭金人所挟持。情况和文姬当年的际遇,颇为类似。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臣民祈盼皇帝归来的心情。 南宋时期,歌颂皇帝贤明、圣德的纳谏、鉴戒、祥瑞的政治题材非常流行。中国古代的皇位传承遵循两个原则:“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但南宋却偏偏流行“养子继位”,宋孝宗、宋理宗、宋度宗都是如此。此外,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也是继位来历不明。所以,南宋的皇帝,特别希望有祥瑞来暗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于是,纳谏、鉴戒、祥瑞的政治题材的绘画,在南宋风靡一时,例如佚名宫廷画家的《折槛图》、《却坐图》。
《折槛图》描绘的是朱云折槛的故事。西汉成帝时,宰相张禹恃宠而骄,朝中大臣多因张禹曾为皇上的老师,而不敢加以纠举弹劾。一日,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当着公卿大臣面前,要求皇帝清君侧,斩了张禹这个奸臣。汉成帝大怒,要将朱云处死,御史奉旨上前,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即槛),竟生生把栏杆折断了。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挺身而出,为朱云说情,头也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便赦免了朱云。《折槛图》正是通过描绘朱云犯颜直谏的忠臣形象,达到作品警世的作用。
除了历史画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宋代帝后像。为帝后画像,是古代宫廷画家最为重要,又最让人头疼的一项工作,必须得按照一定的章程、规范来创作,务必表现出“帝王相”。相传由宫廷画家王霭创作的《宋太祖坐像》,画中太祖头戴直脚幞头,穿白袍,系朱带,蚕眉凤目,体态壮硕,端坐龙椅之上。此画将太祖的威严、气度、仪表刻画的十分到位,观者不忍直视,俨然有“帝王之相”。
一般情况下,帝后像均为一个人的画像,但此次展出的《宋仁宗后坐像》则与其他帝后像不同,画中除了有仁宗皇后,还有两位宫女分立两旁。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而曹皇后又是北宋有名的贤后,曾辅佐宋英宗、神宗皇帝,因而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
另外,展览还展出了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妹子”画像,即宋宁宗后坐像,画中,杨后头戴龙纹花钗冠,拱手端坐于靠背椅上。宋宁宗后,原本不知姓氏,年少时随养母入宫,担任杂剧女伶。由于得到吴太后垂爱,将她赐与宁宗,乃得平步青云。杨后虽然出身微贱,却学识渊博,能诗善画,书法风格与宁宗相近,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墨宝遗迹。
我们古代还有一类专门表现儿童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被称作“婴戏图”或“戏婴图”。《宋冬日婴戏图》就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姐弟二人在冬天庭院里玩耍的情景,其中姐姐手里拿著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子,弟弟则用细红绳牵引着一根孔雀羽毛,正逗弄一旁玩耍的花猫。
从王羲之法帖到皇帝御笔书法
本次书法部分展出七位书法名家的作品,呈现晋唐宋元以来的书史变化。这些书法名家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东晋王羲之,唐代的玄宗李隆基,徐浩,“宋四家”中的苏轼,米芾,宋高宗赵构以及元代鲜于枢。从此次挑选的纸本作品中,基本可一窥晋人风流、唐人法度与宋书之意态。
东汉以来纸张的改良,使得这项媒材广泛应用于文字书写,再加上纸张与笔墨材料的契合搭配,创造了书法艺术的高度成长,中国书法史也开始进入名家争胜时期。魏晋诸名家今日仅存尺牍作品于法帖中,其中,又以“书圣”王羲之的名号最为响亮;他祖师爷般的地位,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尊崇有关。唐太宗极爱羲之书,广为搜罗,除了骗取《兰亭序》的故事脍炙人口,还命令内府制作许多忠于原迹的摹本,或刊刻集字法帖,使大王书迹遍布天下,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便是钩摹本中的杰出作品,由两张硬黄纸拼接,以双钩扩填的方式,摹勒王羲之的三则行草书札。此帖包含三封短信,每封均以信件中的字命名。第一则为平安帖,行书及草书书写,内容是向友人报平安,表达思念之情。其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第二则是何如帖,行书书写,内容为问候友人,并告知近况。第三则奉橘帖,是赠送友人橘子的便签,行书书写。整部作品点画间充满速度与方向的变化,尤其是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处锋毫毕现,全面展示了书圣揉和快慢、方圆、提按变化的高超笔法。
米芾收藏、赏鉴二王书迹,是在过访苏轼时受到提点,加上与京城公卿赏鉴书画,眼界大开,方才一改早年唐人笔法,积极学习魏晋古风,书艺大进。个性奔放的米芾,幼时生长于皇家府邸中,与皇亲国戚相识,故21岁便入仕成为秘书省校字郎,陆续恩荫其他官职;虽然最终也只是服五品的礼部员外郎,米芾却因远离政治斗争,在艺文方面有充分的发挥,成为四家中书法成就最高者。
《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约书于元祐七年(1092),此时他刚从“黻”改名为“芾”不久。米芾写信给居住在汴京的友人希声,报告自己将外官河南雍丘县令的喜讯。书信一开头就说自己不堪担当大任,“非才当剧”,透露出他首次独当一面,戒慎恐惧的心情。然而话锋一转,马上又献七绝诗一首,以增胜助兴。诗中米芾回忆起数年前与友人相聚共游山川,或是雅集盛筵的欢乐情景。这种闲适自得的心情,与即将接踵而至的繁忙政事,形成强烈的对比。县令虽为正八品小官,但在米芾同时期的《烝徒帖》《岁丰帖》中,都可以看到他初上任時的志得意满与喜好高谈阔论。 米芾以行草见长,尤得力于王献之,爱其“天真超越”。米芾书法进入中期,此札除报喜外,亦精心经营书艺,开锋八面,险中求夷。黄庭坚曾评米书优于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笔画间隐约可见丝络连贯的痕迹,锋势如兔起鹘落,迅捷有力,顿挫和转折的转变十分灵敏。观者犹如在纸上欣赏线条之间的特技表演,时而沉着,时而跳跃,好不痛快。
除了如米芾精心勠力之作,宋人尺牍更多的是抒情小品,寥寥数语,闲话家常。本次选展苏轼的两封短笺,便见证世家交谊,私密性较强。二札均出自《苏氏一门法书》册页,原为杜氏旧藏,南宋时由后人杜唐弼集结成卷,流传有绪。苏、杜两家交游应早于嘉祐元年(1056)二苏应试之前,而苏轼与杜道源及其子的密切交往,则要到元丰三年(1080)就任黄州以后,时间跨越三代人物。
其中,有存世苏轼墨迹中年代最早的《宝月帖》(1065),是写给长辈杜君懿的。另一幅《啜茶帖》,是东坡步入中年时期(1080)写给“道源”杜沂的。苏轼问他有没有空一起喝茶,有些事想当面说,并问候其子孟坚(杜传)。此前未久,苏轼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杜孟坚刚好在黄州任官法曹,道源过黄与之游,苏、杜两家彼此有了慰藉照应。苏轼文集中多次记载黄州时期与杜道源及其家人的交往,如元丰三年四月,苏轼与武昌令江綖、道源及其二子游武昌西山,作《菩萨泉》诗,《啜茶帖》也是其中一项见证。
此次展出的帝王墨迹,展现了内府收藏之于皇室书学的影响。唐代与南宋皇室学书都有二王痕迹,然而毕竟时代风格、个性不同,各有侧重。另外,两卷帝王书均用花押签署、钤上印玺,当中也暗藏玄机,如宋高宗花押,便解为“九五之尊”。鉴赏时展卷开合,可见兄弟、君臣之情,亦有恳切,透露出帝王温暖的一面。
《鹡鸰颂》为唐玄宗李隆基難得的墨迹。玄宗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睿宗即位后,皇长子李成器让太子之位给战功彪炳的三弟李隆基,玄宗即位后也屡屡征询长兄意见,传为佳话。兄友弟恭的故事,有这卷《鹡鸰颂》锦上添花。文本写秋天的时候,忽有一群鹡鸰聚集于麟德殿的树上,数日不去,引发了魏光乘的诗兴,献上颂文。鹡鸰这种水鸟有飞鸣行摇、互相联系的特性,在沙洲遇难时,它的兄弟会来救难,被古人视为“兄弟友悌”的象征。故而,这首诗歌隐喻玄宗与兄弟们能共患难、御外侮,以及他们的宴饮之乐、室家之欢,词藻优美。
史载玄宗善八分书、正书及章草。传世玄宗碑刻书中,以西安碑林镇院之宝《石台孝经》最为有名;而此《鹡鸰颂》卷却是其名下唯一行书墨迹,有难得之处。考据年代,文本应作于开元九年(721),比较其余玄宗碑刻书,亦是年代最早者。《鹡鸰颂》卷书出二王之间,就结字而言,是继承初唐所盛行的王羲之书风;字虽然不大,然结体紧结,显得神采奕奕。行笔多藏锋,注重提顿转折,有逎劲峻爽之势;至于笔法沉着,墨法丰厚,则显现盛唐以来偏好丰腴之美、雄健宽宏的样貌。全卷气象恢宏,且越到卷末越有奔放之势,最终以敕字画押结尾,反映唐室规矩。
另外,《鹡鸰颂》卷本幅由四纸接成,现仍保留“宣和装”的样式,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可知它收入北宋皇家的时间下限;而从卷后政和五年(1115)蔡京、蔡卞兄弟的题跋,可知《鹡鸰颂》在宋徽宗时转变为象征祥瑞意涵的文本。
另一卷皇帝书法是南宋高宗御书《赐岳飞手敕》卷,原是写给岳飞的军事密令。开国之初,高宗相当倚重各路义军收复失土,保疆卫国,尤以岳飞赐旗“精忠”为最,授以太尉。绍兴七年(1137)秋天,淮西军叛,归附伪齐刘豫;岳飞率鄂州军到防区边界巡视,当他把此行动报告朝廷之后,高宗以此御札回复,嘉勉其恭忠体国。
高宗为徽宗九子,幼承家学,习父皇字,稍长学黄庭坚,后出于军事机密缘故,改学米芾,上溯二王,对于书法的热爱终生不渝。《赐岳飞手敕》卷在高宗书法中相当重要,正是他从北宋书风转入魏晋古法之际,由于积极临写《兰亭序》,字形中已可见到王羲之的踪影,进入书风转折期。此札楷中带行笔,点画讲究、姿态优美,虽然是在军事急迫中对属下的敕书,仍行气首尾一贯,显现出对书法的执着。年方三十的高宗,正用心体会羲之书妙,比起唐玄宗之潇洒,他更克制内敛,较强调左右开合之势。此后,高宗书风相对稳定,如兰千山馆藏《付岳飞札》,已流丽成熟,上下行气更加紧密,整齐均匀。高宗晚年书法上追二王,临习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对南宋皇室书法有深刻影响,及至宋末宗亲赵孟頫。
除了唐、宋书风变革,元代亦在传承中脱胎,从传统中创新。元代提倡复古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正是串联此展书作的幕后藏家之一。鲜于枢出身北方,以胥吏出职,太常寺典簿致仕。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认为鲜于枢草书“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视为畏友。鲜于枢力学古人,和他的法书收藏经历息息相关。
此次展览所选唐代公文书《朱巨川告身》卷,曾经被鲜于枢收藏,是他学习唐代书法的养分之一。在至元丙戌(1286)以前,鲜于枢已经将颜真卿三帖尽入眼底,并评《祭侄文稿》为天下行书第二。与颜真卿齐名的书家徐浩, 15岁明经及第,仕途顺遂,宠绝一时。《朱巨川告身》卷为徐浩所书,“告身”是朝廷授与臣僚官职的任职令,依照官职品位的高低,有不同的格式。内容为六品官员的“敕授”,颁给原任睦州录事参军的朱巨川,新任大理评事,并兼任豪州锺离县(今安徽凤阳)令。
鲜于枢30岁以前在北方游历,入江南后开始收藏法书真迹,用功极深,书艺大进。鲜于枢晚年隐居杭州,以“困学斋”为居室名,雅好书画古玩,收藏多件名迹。除了上述《朱巨川告身》卷、颜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等真迹外,本次选展鲜于枢《透光古镜歌》册,即是他以大字行楷书金人麻九畴为好友张伯玉所作的《赋伯玉透光镜》诗。由于透光镜在特殊的角度下会折射显现镜背的花纹,益显珍贵,受到歌咏传诵;而鲜于枢拥有如此稀罕的宝贝,以大字书写诗歌纪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次特展,名作迭出,蔚为大观,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且书画菁华之妙,唯有到现场亲自体会才能真正获知。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这些法定的“国宝”“重要古物”,使观众在神游名品之时,进一步理解文物活化及保存之深意,从而弘扬国宝,推广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