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门派之间比武有时打得很凶狠,比武双方因此受伤的并不少。相比于拳法,永春拳师何良兴的棍练得更为厉害,“我一辈子必须借助这根棍。如果师公不教我棍法,我都没有命了。”
已经是5月了,细雨断断续续地下了好几天。何良兴坐在拳馆的廊下,目光紧紧集中在六岁的小徒弟身上,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小徒弟正在温习“日字冲拳”,打到后面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抬起眼看着何良兴。
“哎,怎么会忘呢?”何良兴给小徒弟示范:“嘿!一二三!”小徒弟很快又继续打下去。这是他最小的徒弟。2006年退休后,他一直在顺德大良镇教拳度日,偶有外地永春拳(又称咏春拳)传人过来,与他交流拳法,却不动手,日子平静。
过去五十多年,他靠着自己一双拳头和一根齐眉棍,度过了太多紧张的日子。年过半百之后,生活才日渐平淡起来。不过,5月以来,常常有记者跑来找他,问他怎么看不久前那场轰动全国的比武,会不会派徒弟去应战。他都一一婉拒。
外面的热闹,很快勾起他漫长的记忆。这些日子,坐在拳馆里,过往的事常常在他脑海中浮现。三十多年前,常常有人到顺德找他比试。当时,也有个练散打的人找上门来。那个人人高马大,肌肉发达,170多斤。“同他比,我肯定是不够有力。”他身形瘦小,却并不惧怕。他速度很快,反应敏捷。交手的时候,他找准机会粘上对方,开始发疯一样击打关键部位。他贴得很紧,对方手长,没有出拳的空间,不久便被他打倒。他称这种打法为“逼步黐身”。“前阵子北京那个姓徐的人很聪明,也是这样粘着人打。”
那时候,他三十多岁,是广东顺德永春拳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拳师之一,常常与人交手。有时是与其他门派比武,有时则是卷入江湖纠纷。何良兴坐在茶几前,重重地咳嗽了一通,啜了一口单丛,他觉得自己不可避免地变老了,不再有以前的气力。
何良兴十岁学拳,师父是谭焕标。顺德永春拳从陈华顺开始,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1967年开始,他不断与人交手,渐渐成了实战高手。
看着小徒弟练拳的样子,何良兴常常想起自己小时候练拳的情形。有时候,他会坐车回到乡下老家,盯着屋后的芭蕉树。往事历历在目。
那时,十来岁的何良兴总是对着芭蕉树练拳,一天少则三四小时,多则十个小时。几年的时间里,死了好些棵芭蕉树。
何良兴生长于佛山顺德杏坛东马宁村,与陈华顺同乡。祖上世代做灯笼,在马宁村圩市有一家店,与永春拳名家陈汝棉(陈华顺之子)的医馆相邻。何良兴祖母是陈华顺的侄女,所以何家上下多曾跟着陈氏学过一些永春。何良兴记事起,他的哥哥便已经追随陈家廉(陈汝棉之子)学拳。
顺德永春拳始于陈华顺。他的功夫被徒弟叶问传播到香港,使永春拳广为人知。他一生所学则被家族后代完整继承下来。到现在,马宁村一直习武风气浓厚。
1961年,马宁村治保会请陈家廉为其成员教拳,陈因此在村里开办了一个永春拳学习班。村里的人陆续开始跟着陈家廉学拳,最多时超过100人。何良兴20岁的哥哥便是学员之一。何良兴不爱读书,比较贪玩,调皮,成绩差。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什么玩具,对他来说,哥哥每天打的咏春拳最吸引人。他开始跟哥哥到陈家廉家里学拳。
他每天放学之后,都在陈家廉家里学习拳法,然后回家打芭蕉树练习,长达几个小时。“那时候小,不够胆打硬的,就打芭蕉。我们家房子三面都是芭蕉。那时候也没钱买布做沙袋。”他最开始扎马步,练偏身拳,慢慢又学拉箭拳、小念拳等,这些基本功学了三年。
1960年代,马宁村很多人吃不饱饭,而打拳又是件耗体力的事情,陈家廉的学员大多坚持不下去。生活无以为继,很多佛山人开始偷渡去香港,谋求生计。很多学员偷渡走了,陈家廉学习班也便停了。
当时,陈国基已经是顺德永春拳第四代传人。陈家廉因为年纪大了,不再收徒。何良兴开始跟着陈家廉的徒弟陈培学永春拳。不过,陈师父脾气大,对弟子出手重,何良兴转而向陈家廉的另一个徒弟谭焕标学拳。因為与未来掌门陈国基年纪相仿,何良兴常给他做陪练。陈家廉和谭焕标则在一旁指点。
1968年,在小学待了11年的何良兴勉强毕业,拳法却越来越熟练。这一年,他正式向大自己几岁的谭焕标行拜师礼。下跪给师傅敬完茶,交换过入门帖之后,他便成了顺德永春拳第五代徒弟。
拜师之后,他相继学了红砂手、佛掌、伏虎拳、玉女齐眉棍等。他从十岁学拳,到现在已经56年了。
何良兴拳馆内,对门显要位置挂着师公陈家廉的相片和训语。上面介绍了永春拳的历史传承和学习程序,规定:“凡学本门必须先学三年三套(注:即小练拳、寻桥和标指三套‘幼年拳’),学满者为门徒,不足者重由。”
“一般要学三年才能拜师。这段时间里,师父教你拳法,看你为人如何,有没有苦练,用心。算是考察吧。”何良兴介绍。
拳馆的墙上,除了师公训语,还贴满很多奖状、证书,他的一个箱子里还存了一些。这是他的子孙和徒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的成绩。这些奖状让他自豪,有人来看他,便热情介绍徒弟们拿奖的经历。对着这些奖状,他有时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的经历。
追随谭焕标之后,何良兴除了一门心思练拳,有时会跟着师公和师父外出表演。1966年,佛山举办传统武术比赛。他不满16岁,第一次参加比赛。他和陈国基一起表演武术套路,拿了少年组冠军。这是他唯一一次参加正式的武术比赛。
后来,作为“四旧”的武术,开始被禁止。练武成为非法行为,武馆成了“黑武馆”。顺德永春的拳师们只好躲在家里,或者上山学拳、练拳。不过,那时候没有秘密可言。1969年的一天,何良兴和师兄弟们正跟着师父谭焕标在家练拳,一群民兵冲了进来,指控他们开“黑武馆”。“师父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何良兴等人全被带到了大队部,关了起来。第二天,大队领导通知他们去学习。他们被关着学习了好几天,才被放回家。 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很多人都中断了练拳。大概过了两三年,管控才松了一些。何良兴一直坚持练习拳法和棍法,并开始代表顺德永春比武。
自从15岁与别人打架赢了之后,何良兴便开始相信自己能打。从那时候开始,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接受了多次实战洗禮。
何良兴从小调皮捣蛋,喜欢闹事打架。不过,练武之后很多年里,他都没跟人打过架。因为师父谭焕标曾经告诉他:“你武功不成熟的时候,就都不要去打。”15岁的时候,何良兴依然在读小学六年级。有一次,他跟两个同村小青年比放风筝,弄断了对方的线。对方两人便过来打他。他依照平时练习的拳法,专攻头部,轻易便把两人放倒。从这以后,他对自己学习的永春拳信心大增。
1971年,何良兴第一次与人比武。那一年,他的同门师兄弟在顺德表演时,遭到当地白眉派挑衅。双方都认为自己武功更强,起了争执,甚至有人受伤。事情闹大,两派最后协商决定,各派代表比武。
这是当地多年以来的第一次比武,颇受关注。那天,在大良镇供电局附近的打谷场,双方各有十几人到场。永春掌门陈家廉派何良兴出战第一场,白眉派代表比他大几岁,身材也更为高大。这是他第一次与人比武。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开场便乘机贴近对方猛攻,并不吃亏。几分钟下来,双方不分上下。咏春派喊了“停”,想做调整。何良兴先放了手,对方乘机给了他头部一拳。何良兴被裁判认定打输。
第一次与人交手便输了,而且是被人偷袭。何良兴觉得屈辱,之后找到师公陈家廉问输的原因,请教更多实战技巧。在这之后,他更加勤练拳法,掌握了不少凶狠的手法。
第二年,谭焕标约了肇庆蔡李佛拳邓巨师父比武,带了何良兴和两个师侄前去。何良兴代表永春出战,邓巨则派其子迎战。经过一年的苦练,何良兴的速度更快,反应更敏捷,也有了经验。对方刚出手,他便用左手挡掉,迅速贴上去,打出右拳,之后粘着对方周身贴打。第二次比武,他终于赢了。这场比武,也让何良兴开始名声鹊起。之后的比武,顺德永春拳都是派何良兴出战,再无败绩。何良兴日渐变成很多人口中“顺德永春拳最能打的人”。
在影视剧中,比武常常有“点到为止”的说法。“但在过去,门派之间有时打得很凶狠,比武双方因此受伤的并不少。”何良兴的一名徒弟介绍说。
1977年,陈家廉去世。在此之前十几年里,他一直劝诫何良兴,要懂收放,练了永春拳就要练好,否则不要练:“你不懂武功不会打死人,你懂一点又没学好,肯定会把人打伤打死。”
除了门派之间比武,在1970年以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何良兴的功夫也常常显露于外。
实战
何良兴18岁之后,因为痴迷武术,没有工作,有时父母说他游手好闲。他不久便开始跟着一个亲戚去工地干活,做泥瓦工。在这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在工地上工作。1990年之后,他慢慢开始尝试自己做包工头。
“杏坛镇的很多路和房子都是我修的,包括杏坛中学的大楼,康宝电器的几栋厂房。”何良兴很快凭借包工,赚了不少钱。2000年左右,他在老家盖了一座500平米的大宅子。
做泥瓦工的时候,每天收工之后,他都会偷偷留下,练习打砖头,而不再像少年时通过打芭蕉树练拳。他坚持了多年,拳头越来越硬。很多年以后,他却觉得这种方法对自己的伤害更大,并不建议徒弟模仿。
工作之后,与外界的人接触多了,也开始出现一些麻烦。“师兄弟很多,总会有人遇到麻烦,我们又很团结,难免与人产生冲突。”他的徒弟甘伟桥介绍。
已经是5月了,细雨断断续续地下了好几天。何良兴坐在拳馆的廊下,目光紧紧集中在六岁的小徒弟身上,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小徒弟正在温习“日字冲拳”,打到后面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抬起眼看着何良兴。
“哎,怎么会忘呢?”何良兴给小徒弟示范:“嘿!一二三!”小徒弟很快又继续打下去。这是他最小的徒弟。2006年退休后,他一直在顺德大良镇教拳度日,偶有外地永春拳(又称咏春拳)传人过来,与他交流拳法,却不动手,日子平静。
过去五十多年,他靠着自己一双拳头和一根齐眉棍,度过了太多紧张的日子。年过半百之后,生活才日渐平淡起来。不过,5月以来,常常有记者跑来找他,问他怎么看不久前那场轰动全国的比武,会不会派徒弟去应战。他都一一婉拒。
外面的热闹,很快勾起他漫长的记忆。这些日子,坐在拳馆里,过往的事常常在他脑海中浮现。三十多年前,常常有人到顺德找他比试。当时,也有个练散打的人找上门来。那个人人高马大,肌肉发达,170多斤。“同他比,我肯定是不够有力。”他身形瘦小,却并不惧怕。他速度很快,反应敏捷。交手的时候,他找准机会粘上对方,开始发疯一样击打关键部位。他贴得很紧,对方手长,没有出拳的空间,不久便被他打倒。他称这种打法为“逼步黐身”。“前阵子北京那个姓徐的人很聪明,也是这样粘着人打。”
那时候,他三十多岁,是广东顺德永春拳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拳师之一,常常与人交手。有时是与其他门派比武,有时则是卷入江湖纠纷。何良兴坐在茶几前,重重地咳嗽了一通,啜了一口单丛,他觉得自己不可避免地变老了,不再有以前的气力。
何良兴十岁学拳,师父是谭焕标。顺德永春拳从陈华顺开始,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1967年开始,他不断与人交手,渐渐成了实战高手。
拜师
看着小徒弟练拳的样子,何良兴常常想起自己小时候练拳的情形。有时候,他会坐车回到乡下老家,盯着屋后的芭蕉树。往事历历在目。
那时,十来岁的何良兴总是对着芭蕉树练拳,一天少则三四小时,多则十个小时。几年的时间里,死了好些棵芭蕉树。
何良兴生长于佛山顺德杏坛东马宁村,与陈华顺同乡。祖上世代做灯笼,在马宁村圩市有一家店,与永春拳名家陈汝棉(陈华顺之子)的医馆相邻。何良兴祖母是陈华顺的侄女,所以何家上下多曾跟着陈氏学过一些永春。何良兴记事起,他的哥哥便已经追随陈家廉(陈汝棉之子)学拳。
顺德永春拳始于陈华顺。他的功夫被徒弟叶问传播到香港,使永春拳广为人知。他一生所学则被家族后代完整继承下来。到现在,马宁村一直习武风气浓厚。
1961年,马宁村治保会请陈家廉为其成员教拳,陈因此在村里开办了一个永春拳学习班。村里的人陆续开始跟着陈家廉学拳,最多时超过100人。何良兴20岁的哥哥便是学员之一。何良兴不爱读书,比较贪玩,调皮,成绩差。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什么玩具,对他来说,哥哥每天打的咏春拳最吸引人。他开始跟哥哥到陈家廉家里学拳。
他每天放学之后,都在陈家廉家里学习拳法,然后回家打芭蕉树练习,长达几个小时。“那时候小,不够胆打硬的,就打芭蕉。我们家房子三面都是芭蕉。那时候也没钱买布做沙袋。”他最开始扎马步,练偏身拳,慢慢又学拉箭拳、小念拳等,这些基本功学了三年。
1960年代,马宁村很多人吃不饱饭,而打拳又是件耗体力的事情,陈家廉的学员大多坚持不下去。生活无以为继,很多佛山人开始偷渡去香港,谋求生计。很多学员偷渡走了,陈家廉学习班也便停了。
当时,陈国基已经是顺德永春拳第四代传人。陈家廉因为年纪大了,不再收徒。何良兴开始跟着陈家廉的徒弟陈培学永春拳。不过,陈师父脾气大,对弟子出手重,何良兴转而向陈家廉的另一个徒弟谭焕标学拳。因為与未来掌门陈国基年纪相仿,何良兴常给他做陪练。陈家廉和谭焕标则在一旁指点。
1968年,在小学待了11年的何良兴勉强毕业,拳法却越来越熟练。这一年,他正式向大自己几岁的谭焕标行拜师礼。下跪给师傅敬完茶,交换过入门帖之后,他便成了顺德永春拳第五代徒弟。
拜师之后,他相继学了红砂手、佛掌、伏虎拳、玉女齐眉棍等。他从十岁学拳,到现在已经56年了。
偷学
何良兴拳馆内,对门显要位置挂着师公陈家廉的相片和训语。上面介绍了永春拳的历史传承和学习程序,规定:“凡学本门必须先学三年三套(注:即小练拳、寻桥和标指三套‘幼年拳’),学满者为门徒,不足者重由。”
“一般要学三年才能拜师。这段时间里,师父教你拳法,看你为人如何,有没有苦练,用心。算是考察吧。”何良兴介绍。
拳馆的墙上,除了师公训语,还贴满很多奖状、证书,他的一个箱子里还存了一些。这是他的子孙和徒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的成绩。这些奖状让他自豪,有人来看他,便热情介绍徒弟们拿奖的经历。对着这些奖状,他有时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的经历。
追随谭焕标之后,何良兴除了一门心思练拳,有时会跟着师公和师父外出表演。1966年,佛山举办传统武术比赛。他不满16岁,第一次参加比赛。他和陈国基一起表演武术套路,拿了少年组冠军。这是他唯一一次参加正式的武术比赛。
后来,作为“四旧”的武术,开始被禁止。练武成为非法行为,武馆成了“黑武馆”。顺德永春的拳师们只好躲在家里,或者上山学拳、练拳。不过,那时候没有秘密可言。1969年的一天,何良兴和师兄弟们正跟着师父谭焕标在家练拳,一群民兵冲了进来,指控他们开“黑武馆”。“师父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何良兴等人全被带到了大队部,关了起来。第二天,大队领导通知他们去学习。他们被关着学习了好几天,才被放回家。 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很多人都中断了练拳。大概过了两三年,管控才松了一些。何良兴一直坚持练习拳法和棍法,并开始代表顺德永春比武。
比武
自从15岁与别人打架赢了之后,何良兴便开始相信自己能打。从那时候开始,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接受了多次实战洗禮。
何良兴从小调皮捣蛋,喜欢闹事打架。不过,练武之后很多年里,他都没跟人打过架。因为师父谭焕标曾经告诉他:“你武功不成熟的时候,就都不要去打。”15岁的时候,何良兴依然在读小学六年级。有一次,他跟两个同村小青年比放风筝,弄断了对方的线。对方两人便过来打他。他依照平时练习的拳法,专攻头部,轻易便把两人放倒。从这以后,他对自己学习的永春拳信心大增。
1971年,何良兴第一次与人比武。那一年,他的同门师兄弟在顺德表演时,遭到当地白眉派挑衅。双方都认为自己武功更强,起了争执,甚至有人受伤。事情闹大,两派最后协商决定,各派代表比武。
这是当地多年以来的第一次比武,颇受关注。那天,在大良镇供电局附近的打谷场,双方各有十几人到场。永春掌门陈家廉派何良兴出战第一场,白眉派代表比他大几岁,身材也更为高大。这是他第一次与人比武。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开场便乘机贴近对方猛攻,并不吃亏。几分钟下来,双方不分上下。咏春派喊了“停”,想做调整。何良兴先放了手,对方乘机给了他头部一拳。何良兴被裁判认定打输。
第一次与人交手便输了,而且是被人偷袭。何良兴觉得屈辱,之后找到师公陈家廉问输的原因,请教更多实战技巧。在这之后,他更加勤练拳法,掌握了不少凶狠的手法。
第二年,谭焕标约了肇庆蔡李佛拳邓巨师父比武,带了何良兴和两个师侄前去。何良兴代表永春出战,邓巨则派其子迎战。经过一年的苦练,何良兴的速度更快,反应更敏捷,也有了经验。对方刚出手,他便用左手挡掉,迅速贴上去,打出右拳,之后粘着对方周身贴打。第二次比武,他终于赢了。这场比武,也让何良兴开始名声鹊起。之后的比武,顺德永春拳都是派何良兴出战,再无败绩。何良兴日渐变成很多人口中“顺德永春拳最能打的人”。
在影视剧中,比武常常有“点到为止”的说法。“但在过去,门派之间有时打得很凶狠,比武双方因此受伤的并不少。”何良兴的一名徒弟介绍说。
1977年,陈家廉去世。在此之前十几年里,他一直劝诫何良兴,要懂收放,练了永春拳就要练好,否则不要练:“你不懂武功不会打死人,你懂一点又没学好,肯定会把人打伤打死。”
除了门派之间比武,在1970年以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何良兴的功夫也常常显露于外。
实战
何良兴18岁之后,因为痴迷武术,没有工作,有时父母说他游手好闲。他不久便开始跟着一个亲戚去工地干活,做泥瓦工。在这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在工地上工作。1990年之后,他慢慢开始尝试自己做包工头。
“杏坛镇的很多路和房子都是我修的,包括杏坛中学的大楼,康宝电器的几栋厂房。”何良兴很快凭借包工,赚了不少钱。2000年左右,他在老家盖了一座500平米的大宅子。
做泥瓦工的时候,每天收工之后,他都会偷偷留下,练习打砖头,而不再像少年时通过打芭蕉树练拳。他坚持了多年,拳头越来越硬。很多年以后,他却觉得这种方法对自己的伤害更大,并不建议徒弟模仿。
工作之后,与外界的人接触多了,也开始出现一些麻烦。“师兄弟很多,总会有人遇到麻烦,我们又很团结,难免与人产生冲突。”他的徒弟甘伟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