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d986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连续调研了黄山市8个区县的小学一年级科学课。通过听课、分析与交流、讨论,收获颇丰,也发现一年级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共性问题。
  材料的选择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以活动为主,而活动就需要材料。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求方便易取,且实验现象明显,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替换。
  1.《我的小船》实验材料
  教材中“我的水果船”是用猕猴桃和火龙果做小船,把这两种水果切开,然后挖出其中的果肉,就成了一艘小船,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水中下沉的水果,形状不变,重量减轻后,就能浮起来。
  在广州(教材是粤教科技版)猕猴桃、火龙果非常普遍,但在黄山,火龙果很贵,上课的季节猕猴桃也不多,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甚至都很难买到。为了做小船,我们必须选择替代的物品。老师们认为可以用番茄、萝卜、马铃薯,为此笔者买了这3种蔬菜做实验,结果番茄、萝卜是浮的,只有马铃薯是沉的。把番茄切开,放入水中一半沉一半浮(因为番茄是果实,有空的部分),看来番茄不适合做小船。切开萝卜,原来里面有一些空心,所以是浮的。只有马铃薯切成两半后,在水中依旧是沉的。因此,笔者最终选择了马铃薯作为“我的小船”的替代材料。
  马铃薯作为块茎,每个部分密度都一样,用小勺也比较容易挖空,学生也决不会吃取出来的马铃薯,这样不用担心卫生安全问题。
  2.《百变的纸》单元中A4复印纸的广泛应用
  《百变的纸》单元,要做纸杯、纸桥、纸绳,经过反复实验,得出A4复印纸比较适合做实验材料。它不容易吸水,适合做纸杯;纸的结实度也比较好,可以绕纸绳。同一批复印纸,材质一样,大小、厚薄都一样,易于做对比实验。比如做纸桥时,全班同学用同样的纸便于比较,教师不必为裁成同样大小而烦恼。
  教材中测试纸张结实程度的实验,把几种纸裁成大小一样的纸条,然后在纸条上直接挂钩码。这个实验中,钩码是不容易被挂在纸条上的。其实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把重物放入一个塑料袋中,再用纸条或纸绳直接提起塑料袋,这样每次加重物时,操作简单、方便。用35 mm×30 cm的纸条绕成纸绳,可以承重12瓶550 mL的矿泉水。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兴趣浓,震撼大。
  本单元中还要注意纸的材质,我们日常讲的纸,是用植物纤维加工而成的。教材研究的也是这种纸的特征,因此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观察用纸,就不能用塑料纸、锡箔纸了。
  3.滴管的选择
  检测纸的吸水性时,教师提供了几种纸,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在纸上滴一滴水,然后观察比较水迹的变化情况。水被染成黑色、红色之后,现象会更明显。滴一滴水,用什么滴效果最好,而且好控制呢?用滴管,用毛笔,还是其他工具呢?滴管在小学里面用得不多,而且小学生不易掌握操作要领,稍不注意就已经是好几滴了,满纸都是水的痕迹,用毛笔也不好掌控力度。几经尝试后发现还是用筷子好,筷子往水中蘸一蘸然后往纸上点一下即可。
  习惯的养成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一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科学课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习惯
  一年级科学课教材反复训练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事物。上册中的《我们来观察》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感觉器官及其作用,紧接着就是观察水果;下册中的认识水、空气,都用到多种感觉器官,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提到观察,就想到用多种感觉器官。比如研究纸的性质,我们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纸的颜色,用鼻子闻一闻纸的气味,用耳朵听一听揉纸时的声音,用手摸一摸纸的厚度、光滑度和柔软度。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我们不能随意去尝、去闻,要注意观察时的安全。
  2.引导学生认识猜测的重要性
  先做出各种猜测,然后去检验,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未知的事物做出推测。比如,同学们会猜测石头在水中会下沉,而泡沫板会上浮。那为什么在做沉浮实验时,还要先让学生猜一猜呢?因为生活经验有时不准确。例如,苹果到底是沉还是浮?笔者在几个地方讲课,很少有教师能给出明确答复。做这个实验时,笔者拿着苹果让他们先猜一猜,哪怕这个过程只有几秒的时间,等再把苹果放入水中,估计他们此生都不会忘记这个画面。再如,执教纸的承重性时,教师让学生先猜测,自己带来的几种纸哪种最结实,然后对它们排排队。
  猜测可激发学生对一些简单实验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要去做实验。如果猜测与现象不一致,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要让学生明白猜测就难免有对错,猜错了也不用难为情,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
  3.教学生如实填写记录单
  《哪些物体是浮的》一课,要求学生先猜测,再填写记录单,然后实验、观察,再次填写记录单,浮用“↑”,沉用“↓”。有一个小组的4位同学,拿到记录单后,甲说这两个我知道我来填,乙说这两个我知道我来填,其他同学也没有异议。但到海绵时,丙说海绵是浮的,丁说不对,海绵要吸水,会慢慢地沉下去。这里出现了分歧,但并没有呈现在记录单上。筆者当时就对这个小组说,既然你们意见不一致,就要注明:认为“↑”的有3人,认为先“↑”后“↓”的有1人,这些都需要如实记录,等到实验后,看看到底哪种猜测是对的。
  执教本课时,教师最好提供一些沉浮现象明显的材料,如果选择了海绵,教师也要知道海绵先浮后沉这一特征,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材料前,教师要先做实验,以防出现与经验不符的情况。例如,有一位教师做小竹筏演示实验时,筷子放一根沉入水中一根,到现在也没弄明白那是什么材料做的。
  概念的关注
  有些科学概念的细小差别,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那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教学中只有得到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才会对概念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
  1.周围就有空气存在
  学生已经知道很多地方都有空气,他们会说冰箱里有空气,气球里有空气,空调里有空气,我们身体里也有空气,等等。但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很少能意识到教室里就有空气,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他们早就习以为常,那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要认识空气,我们首先要收集一袋空气。教师让小组长来领塑料袋,接着说,给同学们发空气。这时同学们会哈哈大笑,空气还要老师发吗,我们身边就有,把塑料袋撑开抖一抖,就装了满满一袋空气了。此时他们会意识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
  《空气是什么样的》一课中有一个实验,在装满空气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小孔,然后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是为后面一课《空气还藏在哪儿》做铺垫的。在这个实验中,已知塑料袋里有空气,放入水中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此时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出现让我们肉眼看得见(这是一种置换法,让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当我们碰到一个物体,比如粉笔,不知它里面是否有空气,就可以把它放入水中,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粉笔里有空气,这是从已知向未知的推理过程。
  2.气味和味道两个词不能混用
  气味和味道虽然都是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到的信息,但气味是通过鼻子闻到的,而味道是通过舌头尝到的。我们可以不接触香瓜,就能闻到香瓜散发出香的气味,但只有用舌头尝一尝,才能体验到香瓜甜的味道。而有些时候,味道与气味混用会令人尴尬,比如路过一个垃圾场,“这个味道真难闻”,难道去尝了垃圾吗,否则怎么知道味道如何呢?因此,学习了科学课之后,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气味和味道这两个词,不能混用。
  3.动物与环境相适应
  认识小动物(蜗牛、蚂蚁、毛毛虫)时,要强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描述是在哪里找到这些小动物的,让他们从小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比如蜗牛大都生长在蔬菜上、草叶上。要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小动物,而不是在电视上、动物园里看到的动物。因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大都离开了它们的生长环境(栖息地)。动物是离不开环境的,低年级数学教材中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如3只小鸭子一般都在河里,5只青蛙一般在荷叶上。
  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45000)
其他文献
《大夏之声》3月30日讯 3月17日下午,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一届团校开学典礼在教育系会议室举行。这标志着我校第一个院级团校的诞生。 开学典礼由院学生会主席施俭主持,校党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文章围绕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这一点在农村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农村学校管理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谈几点拙见:
2009年5月15日上午,省气象局大会场座无虚席,福建省十佳气象青年颁奖暨青年演唱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大会首先对获得“福建省气象系统十佳气象青年”称号的同志进行表彰。
“9+2”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掀开了珠江流域地区的区域性合作的新篇章。目前,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了国家发展层面上的认同和支持,正从构想
科学实践鼓励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去做、去探究,它从内容上已经涵盖了科学探究,包括了以往各个阶段科学教学所侧重的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经历实验过程等,同时又超越了科学
梁守泰在2004年9月3日的《人民网》上发文认为: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当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立足本职,发挥优势和特长,深入经济社会的最前沿,为群众干实事,为
【正】 息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结合新形势和单位的实际,积极探索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
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人群、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已经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社区管理面临着各方面带来的新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