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经受了巨大挑战,我试着从私域流量、直播卖货、网红崛起、创新品牌四个视角,来聊聊新一年的品牌营销。
春节之后的疫情,让复工复产变得困难,人们居家隔离,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实体品牌与消费者失联。鉴于此,几乎所有实体品牌都在一夜之间盯住了“私域流量”这个词。所有品牌都在重新思考流量是什么。可以说是数字化转型在加速,也可以说是消费者关系正在转变,还可以说是品牌希望获得更真切的触摸感。
立足当下
品牌方必须认清一个事实:不要再相信任何社交媒体(平台)许诺的粉丝。微博、抖音等头部社交媒体,也包括全球的Facebook、Instagram等,粉丝触达率基本都在2%之内。还是两年前的观点—停更“双微一抖”。或许有很多中小平台还没有开始为品牌限流,但是早晚会限流的,不要抱有幻想。社交媒体要赢利,就只能出售流量,如果品牌不花钱就把营销做了,那平台怎么赚钱?当下就要认清现实,不管你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都不要当真,不要把那些当成你的私域流量。
展望未来
去中心化谈论了很多年,到现在用户越来越分散,但流量又回到平台中心化了。由过去的编辑中心化,到现在的算法中心化。面对中心化流量,就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了。品牌未来要思考的是,如何买到更便宜的流量,以及如何买到更精准的流量,而不是思考如何不花钱获得流量。
幕后的算法早已计算好了每一个流量的价格。这样说未免过于悲观,但就流量而言确实如此。我们能做的是内容层面、品牌层面的创造力。当一个内容足够强大时,会自己从算法陷阱中逃逸出来,比如《后浪》,这是一支广告,但人们都在看、都在转,算法无可奈何。
就私域流量而言,未来更多的是消费者的数字化管理,就看谁先建立这套体系。目前的企业微信似乎在做这样的事情,包括微信服务号与小程序,腾讯大概有机会颠覆一下。
行动建议
私域流量并不适合所有品牌,大多数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不亲密,比如一盒牛奶、一把椅子,这些商品购买完就结束了,不需要更多的服务与连接。服务型品牌,或者高频消费品牌,则需要更多的消费者沟通,这一类品牌,就要想办法建立更强的消费者连接,将之前的CRM工具升级为更数字化的消费者服务工具。我个人的一点建议:做服务,不要做推销。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不是去打扰消费者。
直播卖货在2019年还是点状爆发,到了2020年简直是全面爆发。品牌将直播卖货看作救命稻草,各种各样的明星直播、老板直播、导购店员直播、专家直播,在不同平台进行。直播卖货这个风口,也在2020年坐了趟过山车,从高光到频频翻车,再到沉淀下来。事实上,直播卖货的本质,是打破了流量的边界,将商业流量与内容流量进行融合。
立足当下
直播卖货最疯狂的时候是2020年上半年,并且在“618”达到峰值。接下来的半年新闻逐渐减少,明星也消停了。我觉得特别好,因为这意味着泡沫在消失,泡沫消失后留下来的东西特别重要。
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流量端的融合,二是消费场景的建立。以前互联网的内容流量与商业流量是泾渭分明的,没有人在微博、微信、视频网站购物,会觉得很奇怪。直到直播卖货出现,在内容平台建立消费场景,也在商业平台做直播内容,流量的边界消失。如今,看直播买东西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意味着大众已经普遍接受这个场景,这个消费场景成熟了。
新场景是:在内容流量里消费,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对营销者来说,这是特别重要的趋势,会改变很多营销方法。
展望未来
立足当下的两个改变,未来的内容消费场景应该还有非常大的空间。直播这个形式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习惯在内容流量中进行消费,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别的形式。或许是VR购物,或许是我们不知道的其他形式。对于营销来说,更加贴近品效合一。
以前我们在内容平台做传播,到商业平台去消费,要辗转两个地点,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用户流失。未来,或许能在一个平台完成传播与消费,不管是在内容平台消费,还是在商业平台做内容,对于品牌来说,销售渠道一下子延展了,以前你只能在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做销售,现在可以在快手、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做销售。
未来不管是以直播的形式还是别的什么形式,建立内容消费的商业创新模式,将进一步扩大消费渠道、促进品牌增长。
行动建议
现在要做的,不是一场直播几个亿,搞个大新闻,是沉下心做长期的商业创新,思考你的品牌是否适合做直播、如何可持续地做直播、如何通过直播获得长期增长。
基于营销目的,将直播事件化。通过一场直播,创造一个品牌的高光时刻。前期做充分预热,在既定时间与地点,最大化地将消费者聚集到一个场地,进行进一步沟通。一场直播卖多少货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留下多少长期用户。也就是说,要通过直播卖货,做消费者规模的增长。
基于商业目的,做模式创新。大方向一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可持续的慢直播,比如跟内容生态内的主播合作,比如导购或店员的日常直播,或者私域流量的直播等。
主播身份职业化。过去一年直播主播都是网红化、明星化的方向,但我觉得职业化才是未来。不管是拿工资还是领提成,要跟职场员工比,不要跟李佳琦比。或许一个品牌培养三五个主播,分别在淘宝、抖音等平台日常开播,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直播卖货这个事情,在未来几年应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会再有泡沫了。
关于KOL,大家都很关注,也很焦虑。没有真知灼见的KOL在加速淘汰,具备稳定优质内容生产的创作者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营销预算交给了网红KOL,包括直播卖货、短视频内容、测评开箱种草、观点表达输出、建立消费口碑等一系列营销的目的,都依附于KOL创作者,网红正在成为营销的主战场。这个趋势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立足当下
在当前环境下,选择合适的KOL对品牌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不同的内容平台、内容形式、圈层、用户量级等的差别很大,导致产出的效果、达成的营销目的差别也非常大。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创作者,但需要对每个平台的营销角色了解,比如微博生产舆论、抖音快手创造流行、微信深度报道定调、B站和小红书年轻化等。然后基于具体的营销目的,选择一个主战场。
展望未来
KOL迭代很快,并且也很混乱,未来一定属于有稳定创作能力的KOL。至于只有人设没有创作力的网红,或许一直会有,但会非常快过气。
对于品牌方来说,在重要内容上,可以选择那些极具创造力的KOL担纲。那什么样的内容算是好内容?是几年之后回头看仍然有价值的内容,是在此刻能把品牌讲清楚的内容,是成为符号化的内容。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买KOL买的是内容,不是流量。互联网不缺流量,而专业内容可以付费进入商业流量。
行动建议
对于品牌方来说,疯狂地创造内容,尤其是专业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永久留在互联网供人检索,形成非常强的长尾效果。开箱测评、口碑种草、场景植入、品牌气质等,这些漂浮于互联网上的碎片化内容,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来自未来的消费者试图了解一个品牌时,会进入各种内容平台搜索,现在留下的内容碎片,将为未来的消费者提供路标。
2020年还有一个战场—新消费品牌。如果说2011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的最佳创业窗口期,那么2020年前后,一定是新消费品牌的最佳创业期。中国的创新品牌,开始上牌桌。喜茶、完美日记、花西子、元气森林、钟薛高、三顿半等品牌,都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崛起,这一批新消费品牌在未来将会成长为中国的宝洁、可口可乐。一开始就具备品牌化思维,未来一定会成为全球化品牌。
从品牌营销视角来看,这些最具品牌思维的品牌,它们的品牌营销几乎绕过了4A营销体系,没有做定位,没有品牌口号,也不拍TVC,甚至很少做大规模投放。它们何以成为品牌?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立足当下
当下,传播环境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已经改变,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与上一代消费者完全不同。新消费品牌的营销方法各不相同,有的靠产品创新,有的靠直播卖货,有的靠测评种草,但都在融入当下的互联网环境。
或许有人说,这些品牌都只能算中小品牌,等它们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时,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传统广告的逻辑。或许吧,但是现在我们仍然看到了非常不一样的营销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
过去做营销,我们有很多工具、方法论。但是在未来,我认为所有工具都会失效,只能作为借鉴。没有通用的方法论,也没有通用的组织构架,一切都是个性化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品牌营销,一定不是方法论导向,要跳出营销框架,以解决方案思维做营销。CMO的首要责任,不是找4A广告公司或者找大师做定位,是产出品牌解决方案。确定应该做产品创新,还是营销IP,或者内容种草等,然后基于解决方案来调整组织构架,打破原来模块化的组织构架,重塑市场部。
行动建议
从长时间的历史逻辑看目前的创新品牌生长阶段,目前在牌桌上的品牌,基本都走出了死亡区,已经成为比较成功的小众品牌。接下来面临非常重要的考验:如何破圈、进入大众?如何从年销售额10亿元之内,扩张成100亿元规模的品牌?
过去传统营销时代的方法,是找到中心化流量然后打透,比如成为央视标王。但现在没有中心化流量了,流量与人的注意力都在去中心化。很难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许我们回到内容维度,没有中心化流量,但可以创造中心化内容。但是,中心化内容无法被复制,所以,这些新消费创新品牌,仍面临巨大的考验。
2020年年初预测疫情带来的影响时,我更关心长期的变化、本质的变化。现在,异常热闹的一年结束,从私域流量到直播卖货,从网红KOL的迭代到新消费品牌的升级,一切都在指向更直接的目的——卖货、消费。
从大环境上来看,这是令人悲观的一年,无法全球旅行,很多工作停滞,每天都在出现新的感染者。尽管如此,2020年的主题仍然是消费,不管是升级还是降级。
回到我们的专业,从营销层面,一整年我们都在试图拉动消费,私域流量、直播卖货、网红种草、創新品牌,都是为了带动消费。在营销策略上,一些更本质的变化正在发生:消费者关系在发生转变,流量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营销不再只是做广告,创新品牌崛起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线上的流量被几个平台控制,线下的流量被美团、饿了么控制,只要它们限流,品牌的营业额就会明显下降。基于商业营收的考虑,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控制会越来越精细化,变好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品牌会很焦虑,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流量池,于是想办法建立私域流量。现在是一个萌芽,这个萌芽背后是更加趋向数字化的消费者服务体系。
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流量的边界在打破,这会在未来改变很多事情。现在是以直播卖货的形式,未来或许有别的形式,但不可逆的改变是,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内容平台进行消费。
对于营销来说,传播与消费不会再割裂开,也就是大家说的品效合一。做品牌传播大多基于内容平台,做消费转化要去商业平台,如今在内容平台可以完成购买消费,更有利于做营销。
这是一个起点,在各种层面上来说,历史正在翻页。
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的那场大雨,一开始人们觉得几天之后便会放晴,人们在雨中狂欢,也在雨中凋零。雨一直下,1个月、3个月、2年、4年……一直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雨停之后一场飓风将百年马孔多抹除,旧世界消失了,新世界还未到来。
2021年,祝君好运。
作者:品牌策略人,专注于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策略与方法
私域流量:消费者数字化管理
春节之后的疫情,让复工复产变得困难,人们居家隔离,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实体品牌与消费者失联。鉴于此,几乎所有实体品牌都在一夜之间盯住了“私域流量”这个词。所有品牌都在重新思考流量是什么。可以说是数字化转型在加速,也可以说是消费者关系正在转变,还可以说是品牌希望获得更真切的触摸感。
立足当下
品牌方必须认清一个事实:不要再相信任何社交媒体(平台)许诺的粉丝。微博、抖音等头部社交媒体,也包括全球的Facebook、Instagram等,粉丝触达率基本都在2%之内。还是两年前的观点—停更“双微一抖”。或许有很多中小平台还没有开始为品牌限流,但是早晚会限流的,不要抱有幻想。社交媒体要赢利,就只能出售流量,如果品牌不花钱就把营销做了,那平台怎么赚钱?当下就要认清现实,不管你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都不要当真,不要把那些当成你的私域流量。
展望未来
去中心化谈论了很多年,到现在用户越来越分散,但流量又回到平台中心化了。由过去的编辑中心化,到现在的算法中心化。面对中心化流量,就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了。品牌未来要思考的是,如何买到更便宜的流量,以及如何买到更精准的流量,而不是思考如何不花钱获得流量。
幕后的算法早已计算好了每一个流量的价格。这样说未免过于悲观,但就流量而言确实如此。我们能做的是内容层面、品牌层面的创造力。当一个内容足够强大时,会自己从算法陷阱中逃逸出来,比如《后浪》,这是一支广告,但人们都在看、都在转,算法无可奈何。
就私域流量而言,未来更多的是消费者的数字化管理,就看谁先建立这套体系。目前的企业微信似乎在做这样的事情,包括微信服务号与小程序,腾讯大概有机会颠覆一下。
行动建议
私域流量并不适合所有品牌,大多数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不亲密,比如一盒牛奶、一把椅子,这些商品购买完就结束了,不需要更多的服务与连接。服务型品牌,或者高频消费品牌,则需要更多的消费者沟通,这一类品牌,就要想办法建立更强的消费者连接,将之前的CRM工具升级为更数字化的消费者服务工具。我个人的一点建议:做服务,不要做推销。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不是去打扰消费者。
直播賣货:打破流量边界
直播卖货在2019年还是点状爆发,到了2020年简直是全面爆发。品牌将直播卖货看作救命稻草,各种各样的明星直播、老板直播、导购店员直播、专家直播,在不同平台进行。直播卖货这个风口,也在2020年坐了趟过山车,从高光到频频翻车,再到沉淀下来。事实上,直播卖货的本质,是打破了流量的边界,将商业流量与内容流量进行融合。
立足当下
直播卖货最疯狂的时候是2020年上半年,并且在“618”达到峰值。接下来的半年新闻逐渐减少,明星也消停了。我觉得特别好,因为这意味着泡沫在消失,泡沫消失后留下来的东西特别重要。
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流量端的融合,二是消费场景的建立。以前互联网的内容流量与商业流量是泾渭分明的,没有人在微博、微信、视频网站购物,会觉得很奇怪。直到直播卖货出现,在内容平台建立消费场景,也在商业平台做直播内容,流量的边界消失。如今,看直播买东西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意味着大众已经普遍接受这个场景,这个消费场景成熟了。
新场景是:在内容流量里消费,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对营销者来说,这是特别重要的趋势,会改变很多营销方法。
展望未来
立足当下的两个改变,未来的内容消费场景应该还有非常大的空间。直播这个形式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习惯在内容流量中进行消费,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别的形式。或许是VR购物,或许是我们不知道的其他形式。对于营销来说,更加贴近品效合一。
以前我们在内容平台做传播,到商业平台去消费,要辗转两个地点,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用户流失。未来,或许能在一个平台完成传播与消费,不管是在内容平台消费,还是在商业平台做内容,对于品牌来说,销售渠道一下子延展了,以前你只能在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做销售,现在可以在快手、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做销售。
未来不管是以直播的形式还是别的什么形式,建立内容消费的商业创新模式,将进一步扩大消费渠道、促进品牌增长。
行动建议
现在要做的,不是一场直播几个亿,搞个大新闻,是沉下心做长期的商业创新,思考你的品牌是否适合做直播、如何可持续地做直播、如何通过直播获得长期增长。
基于营销目的,将直播事件化。通过一场直播,创造一个品牌的高光时刻。前期做充分预热,在既定时间与地点,最大化地将消费者聚集到一个场地,进行进一步沟通。一场直播卖多少货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留下多少长期用户。也就是说,要通过直播卖货,做消费者规模的增长。
基于商业目的,做模式创新。大方向一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可持续的慢直播,比如跟内容生态内的主播合作,比如导购或店员的日常直播,或者私域流量的直播等。
主播身份职业化。过去一年直播主播都是网红化、明星化的方向,但我觉得职业化才是未来。不管是拿工资还是领提成,要跟职场员工比,不要跟李佳琦比。或许一个品牌培养三五个主播,分别在淘宝、抖音等平台日常开播,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直播卖货这个事情,在未来几年应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会再有泡沫了。
网红KOL:成为营销主战场
关于KOL,大家都很关注,也很焦虑。没有真知灼见的KOL在加速淘汰,具备稳定优质内容生产的创作者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营销预算交给了网红KOL,包括直播卖货、短视频内容、测评开箱种草、观点表达输出、建立消费口碑等一系列营销的目的,都依附于KOL创作者,网红正在成为营销的主战场。这个趋势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立足当下
在当前环境下,选择合适的KOL对品牌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不同的内容平台、内容形式、圈层、用户量级等的差别很大,导致产出的效果、达成的营销目的差别也非常大。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创作者,但需要对每个平台的营销角色了解,比如微博生产舆论、抖音快手创造流行、微信深度报道定调、B站和小红书年轻化等。然后基于具体的营销目的,选择一个主战场。
展望未来
KOL迭代很快,并且也很混乱,未来一定属于有稳定创作能力的KOL。至于只有人设没有创作力的网红,或许一直会有,但会非常快过气。
对于品牌方来说,在重要内容上,可以选择那些极具创造力的KOL担纲。那什么样的内容算是好内容?是几年之后回头看仍然有价值的内容,是在此刻能把品牌讲清楚的内容,是成为符号化的内容。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买KOL买的是内容,不是流量。互联网不缺流量,而专业内容可以付费进入商业流量。
行动建议
对于品牌方来说,疯狂地创造内容,尤其是专业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永久留在互联网供人检索,形成非常强的长尾效果。开箱测评、口碑种草、场景植入、品牌气质等,这些漂浮于互联网上的碎片化内容,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来自未来的消费者试图了解一个品牌时,会进入各种内容平台搜索,现在留下的内容碎片,将为未来的消费者提供路标。
创新品牌:开始上牌桌
2020年还有一个战场—新消费品牌。如果说2011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的最佳创业窗口期,那么2020年前后,一定是新消费品牌的最佳创业期。中国的创新品牌,开始上牌桌。喜茶、完美日记、花西子、元气森林、钟薛高、三顿半等品牌,都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崛起,这一批新消费品牌在未来将会成长为中国的宝洁、可口可乐。一开始就具备品牌化思维,未来一定会成为全球化品牌。
从品牌营销视角来看,这些最具品牌思维的品牌,它们的品牌营销几乎绕过了4A营销体系,没有做定位,没有品牌口号,也不拍TVC,甚至很少做大规模投放。它们何以成为品牌?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立足当下
当下,传播环境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已经改变,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与上一代消费者完全不同。新消费品牌的营销方法各不相同,有的靠产品创新,有的靠直播卖货,有的靠测评种草,但都在融入当下的互联网环境。
或许有人说,这些品牌都只能算中小品牌,等它们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时,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传统广告的逻辑。或许吧,但是现在我们仍然看到了非常不一样的营销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
过去做营销,我们有很多工具、方法论。但是在未来,我认为所有工具都会失效,只能作为借鉴。没有通用的方法论,也没有通用的组织构架,一切都是个性化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品牌营销,一定不是方法论导向,要跳出营销框架,以解决方案思维做营销。CMO的首要责任,不是找4A广告公司或者找大师做定位,是产出品牌解决方案。确定应该做产品创新,还是营销IP,或者内容种草等,然后基于解决方案来调整组织构架,打破原来模块化的组织构架,重塑市场部。
行动建议
从长时间的历史逻辑看目前的创新品牌生长阶段,目前在牌桌上的品牌,基本都走出了死亡区,已经成为比较成功的小众品牌。接下来面临非常重要的考验:如何破圈、进入大众?如何从年销售额10亿元之内,扩张成100亿元规模的品牌?
过去传统营销时代的方法,是找到中心化流量然后打透,比如成为央视标王。但现在没有中心化流量了,流量与人的注意力都在去中心化。很难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许我们回到内容维度,没有中心化流量,但可以创造中心化内容。但是,中心化内容无法被复制,所以,这些新消费创新品牌,仍面临巨大的考验。
历史正在翻篇
2020年年初预测疫情带来的影响时,我更关心长期的变化、本质的变化。现在,异常热闹的一年结束,从私域流量到直播卖货,从网红KOL的迭代到新消费品牌的升级,一切都在指向更直接的目的——卖货、消费。
从大环境上来看,这是令人悲观的一年,无法全球旅行,很多工作停滞,每天都在出现新的感染者。尽管如此,2020年的主题仍然是消费,不管是升级还是降级。
回到我们的专业,从营销层面,一整年我们都在试图拉动消费,私域流量、直播卖货、网红种草、創新品牌,都是为了带动消费。在营销策略上,一些更本质的变化正在发生:消费者关系在发生转变,流量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营销不再只是做广告,创新品牌崛起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线上的流量被几个平台控制,线下的流量被美团、饿了么控制,只要它们限流,品牌的营业额就会明显下降。基于商业营收的考虑,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控制会越来越精细化,变好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品牌会很焦虑,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流量池,于是想办法建立私域流量。现在是一个萌芽,这个萌芽背后是更加趋向数字化的消费者服务体系。
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流量的边界在打破,这会在未来改变很多事情。现在是以直播卖货的形式,未来或许有别的形式,但不可逆的改变是,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内容平台进行消费。
对于营销来说,传播与消费不会再割裂开,也就是大家说的品效合一。做品牌传播大多基于内容平台,做消费转化要去商业平台,如今在内容平台可以完成购买消费,更有利于做营销。
这是一个起点,在各种层面上来说,历史正在翻页。
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的那场大雨,一开始人们觉得几天之后便会放晴,人们在雨中狂欢,也在雨中凋零。雨一直下,1个月、3个月、2年、4年……一直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雨停之后一场飓风将百年马孔多抹除,旧世界消失了,新世界还未到来。
2021年,祝君好运。
作者:品牌策略人,专注于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