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1日上午,在福建惠安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的石雕车间里,“海峡情”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3个院校的18位毕业生在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对自己的毕业作品以石雕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再创作。他们亲身经历了测量、开大形、雕凿、抛光的石雕制作全过程,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18组作品。
这次创作营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也是雕塑在线网站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线下的活动。回想起来,举办这样的创作营活动,最初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的: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近三年的毕业生作品中,石雕占的比重很小,今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中,更是连一件石雕作品都没有。作为雕塑中重要的媒材,石雕在雕塑专业的毕业创作中的缺席是让人十分遗憾的。这种遗憾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材料成本较高;二是石雕搬运不便;三是不熟悉石材属性。尽管现在的高校雕塑专业中,大多会在本科阶段中开设石雕课程,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在石雕方面的实践经验要远远少于其他材料,学生接触的石材种类有限,对各种现代化的石雕工具使用方法、石雕表面处理手段了解不深,进行石雕创作很难得心应手。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来说,如果还要继续从事雕塑这门艺术,也许有很多可以在石头上实现的更好的创意会因为对石雕的陌生而被埋没。
另一方面,从石雕企业角度来看,他们在石雕产业基地直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开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精雕细刻,而是敏锐地将提升艺术品位作为企业的一个增长点,用艺术创新为企业注入活力。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帮助他们提升艺术品位?显然,对于石雕产业基地的企业来说,它们对传统题材的创作已经很有把握,更需要的是来自院校的艺术家能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思维方式,摆脱传统题材模式的束缚。因此,与高校毕业生合作提升企业艺术品位成为一个新的思路。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受《雕塑》杂志社委托,雕塑在线承担起了组织此次创作营的任务,为双方搭建一个双赢的平台。经过接洽,这次活动得到了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和惠安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的积极响应,并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力支持,令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参加石雕创作营的学生之前大多从未到过惠安,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对惠安的雕刻有所了解。当身临惠安这个雕艺之乡后,被道路两边扑面而来的石雕石刻、一个接一个的石雕企业所震撼。到了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后,与当地的雕刻师傅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合作后,学生们深深地被他们高超的技艺折服。他们对师傅们评价最多的就是手艺好,动作快,尤其是操作切石头的角磨机“像玩一样”。有位学生在石头上画线的时候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当时现场既没有多余的铅笔,也没有削铅笔的小刀,正当他准备到办公室借小刀的时候,被雕刻师傅制止了。师傅一手拿过铅笔,一手拿着正在高速运转的角磨机,三两下就把铅笔削好了,看得他目瞪口呆。类似“用角磨机削铅笔”的故事在创作营里还有很多……
尽管有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傅的协助,学生们并没有完全依赖他们,而是利用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细心地观察、学习、体验与院校石雕实践课不同的工作流程。他们亲自在石料上画线,一锤一凿雕琢自己的作品,还尝试用喷火枪灼烧作品的表面制造效果。尤其是在与雕刻师傅的反复沟通中对雕刻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5天的时间里,学生们提升了对石性的理解和对石雕的把握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弥补了在院校中学习石雕的不足。惠安之行,他们无不感到受益匪浅,希望雕塑杂志社、雕塑在线今后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在创作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崇武古城、青山湾、清源山老君岩、闽台缘博物馆、开元寺、洛阳桥都留下了大家欢聚的身影。他们还在网上建立QQ群在线交流,并诙谐地取名为“七点半”,以纪念每天早起创作的这段日子。
“仅仅十五天,回味一辈子”这是创作营成员周霞记录在其个人博客上的感言。对大多数人来说,15天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即将正式步入社会的雕塑专业毕业生来说,参加“海峡情”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的15天时间注定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光。
这次创作营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也是雕塑在线网站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线下的活动。回想起来,举办这样的创作营活动,最初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的: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近三年的毕业生作品中,石雕占的比重很小,今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中,更是连一件石雕作品都没有。作为雕塑中重要的媒材,石雕在雕塑专业的毕业创作中的缺席是让人十分遗憾的。这种遗憾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材料成本较高;二是石雕搬运不便;三是不熟悉石材属性。尽管现在的高校雕塑专业中,大多会在本科阶段中开设石雕课程,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在石雕方面的实践经验要远远少于其他材料,学生接触的石材种类有限,对各种现代化的石雕工具使用方法、石雕表面处理手段了解不深,进行石雕创作很难得心应手。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来说,如果还要继续从事雕塑这门艺术,也许有很多可以在石头上实现的更好的创意会因为对石雕的陌生而被埋没。
另一方面,从石雕企业角度来看,他们在石雕产业基地直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开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精雕细刻,而是敏锐地将提升艺术品位作为企业的一个增长点,用艺术创新为企业注入活力。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帮助他们提升艺术品位?显然,对于石雕产业基地的企业来说,它们对传统题材的创作已经很有把握,更需要的是来自院校的艺术家能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思维方式,摆脱传统题材模式的束缚。因此,与高校毕业生合作提升企业艺术品位成为一个新的思路。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受《雕塑》杂志社委托,雕塑在线承担起了组织此次创作营的任务,为双方搭建一个双赢的平台。经过接洽,这次活动得到了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和惠安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的积极响应,并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力支持,令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参加石雕创作营的学生之前大多从未到过惠安,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对惠安的雕刻有所了解。当身临惠安这个雕艺之乡后,被道路两边扑面而来的石雕石刻、一个接一个的石雕企业所震撼。到了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后,与当地的雕刻师傅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合作后,学生们深深地被他们高超的技艺折服。他们对师傅们评价最多的就是手艺好,动作快,尤其是操作切石头的角磨机“像玩一样”。有位学生在石头上画线的时候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当时现场既没有多余的铅笔,也没有削铅笔的小刀,正当他准备到办公室借小刀的时候,被雕刻师傅制止了。师傅一手拿过铅笔,一手拿着正在高速运转的角磨机,三两下就把铅笔削好了,看得他目瞪口呆。类似“用角磨机削铅笔”的故事在创作营里还有很多……
尽管有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傅的协助,学生们并没有完全依赖他们,而是利用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细心地观察、学习、体验与院校石雕实践课不同的工作流程。他们亲自在石料上画线,一锤一凿雕琢自己的作品,还尝试用喷火枪灼烧作品的表面制造效果。尤其是在与雕刻师傅的反复沟通中对雕刻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5天的时间里,学生们提升了对石性的理解和对石雕的把握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弥补了在院校中学习石雕的不足。惠安之行,他们无不感到受益匪浅,希望雕塑杂志社、雕塑在线今后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在创作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崇武古城、青山湾、清源山老君岩、闽台缘博物馆、开元寺、洛阳桥都留下了大家欢聚的身影。他们还在网上建立QQ群在线交流,并诙谐地取名为“七点半”,以纪念每天早起创作的这段日子。
“仅仅十五天,回味一辈子”这是创作营成员周霞记录在其个人博客上的感言。对大多数人来说,15天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即将正式步入社会的雕塑专业毕业生来说,参加“海峡情”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的15天时间注定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