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样式,处于文学艺术的顶峰。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富于感情色彩。诗歌教学处理是否得当会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师费尽力气地全面分析一首首诗歌,学生也费劲精力去背诵一首首诗歌,可是最终收效甚微,学生仍然不会理解诗歌,更有甚者,直接导致了学生不喜欢学习诗歌,教师逐渐厌倦了教学诗歌,师生都逐新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而鉴赏诗歌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诗歌教学我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用来交流的。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而且中国古代诗歌都是以演唱为主的,既然是交流的工具,那就更需要我们现代人通过诵读表现出来。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反复地诵读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一首诗歌的处理,首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在朗诵上,因为诗歌一般语言凝练,内容简短押韵、节奏感强烈,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传授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因此,学习诗歌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这首词虽然短小,但是意蕴深远,它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是写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此词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基于此,我在教学起始阶段,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齐读、自读、单读、表演式朗读,同时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下一步更熟悉本首词的节奏与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诗词诵读的理解与把握,这样在不断地诵读中也培养了学生语感,长此以往,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疏导词句,细读探究
在诵读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也就是这首诗词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诗词的字数有限,篇幅短小,那么在这个篇幅里到底诗人写了什么内容呢?怎么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呢?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诗歌,仔细诵读每一首诗词,注重诗词中每一个词语,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把握每一句诗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学生之间互帮互学,释字词译诗句,任何一处都不留死角,最终做到对这首诗词彻底明了。教师引导学生处理诗词信息,共同摸索学通诗词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诗词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这首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保留诗歌中的地名、物名等名词和古今通用的词语,“孤山寺”“贾亭”“燕”“泥”等词语,在串译时基本保留;又由于古今字词的词义、用法相差甚大,释字词译诗句时就需“更换”;诗歌力求精炼,又因字数、声律的需要,成分残缺现象较多,就要引导学生组词,学会组词;同时也要学会调整古诗句词语的先后顺序,古诗为了押韵和声律的需要,“主谓倒置”“动宾倒置”“修饰语倒置”现象较多,串译时应按现代语法顺序调整好。总之,在一些技巧的帮助下,让学生逐渐加强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更进一步掌握诗歌的内容。
三、品读诗词,赏意境悟诗情
古诗由于篇幅短小、跳跃性强、蕴含却丰富,因此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这些特点,交给学生理解诗歌的这种特点,只有把握住这种特点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理解诗歌。在具备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一首诗歌就如同一块压缩面膜,理解诗歌时我们就要像把“压缩面膜”浸水泡大一样,把诗歌泡大,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把每首诗歌的内容逐渐的理解出来,对其中不能理解的内容也不要着急,可以查找工具书进行补充,如在学习李白《行路难》时,借助多媒体,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逐步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诗境,进而感悟诗情。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能表现诗意的图片,然后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读诗,理解字词,此环节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荒》《男儿当自强》等诗歌,让学生讲出诗歌中重要字词含,让后再把整句诗歌的内容讲解出来,同时把诗歌中的伊尹、吕尚的典故也让学生讲解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因此在逐渐的品读过程中,一个伟大抱负的豪杰却被弃而不用,真是冰塞黄河、雪阻太行啊!诗歌中既实写进退失据、彷徨无措,又比喻人生不顺、理想受挫,那么这首诗歌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会理解,同时也逐渐理解了站在诗歌背后的示人杜甫形象。总之,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反复品读古诗,体会诗歌的美,并能背诵会默写;并且在不断的品读中,逐渐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理解了诗歌内涵。
四、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入选教材中的任何一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其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都有很大的距离,学生难以理解这首诗歌是很正常的,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针对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背景介绍及作者介绍都是必要的,并且是理解诗歌的重要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理解了这首诗歌的背景之后,同时对李白所处的时代做一些相关的理解,我们在之后继续向学生接受关于李白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走进背景,已经可以体验作者的情感了,进而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
五、迁移延伸,拓展视野
教材中所选择的一些诗歌,往往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不同类别的诗歌分类组合,可以通过对这一类类诗歌的学习掌握,逐渐让学生去感受那古代文化广阔无边,培养学生们对古诗的爱好,进而喜欢古代文化,同时增强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开对古典诗歌欣赏的领域。同时也努力寻找教材所选入的诗歌的“延伸点”,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学生古诗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的探究热情。如在教学崔颢《黄鹤楼》时,我把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都搜寻到,同时把相关的作者信息都搜寻到,以此为内容延伸引导扩读,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識面,在拓展古诗欣赏领域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总之,尽最大可能的扩展教学的容量,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不断地钻研着,思考着,因为古诗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我们今天的表达方式不同,针对诗歌的理解有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多思考思考,多钻研,力求在这方面的内容上让学生有所收获,力求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找到更好地适合学生理解诗歌的思路,让学生有章法可依;同时加大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可以选择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学生诗词的语感,让学生出口成诵;也要结合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任何诗歌的产生都不会是空穴来风,都是诗人此时此刻情感的抒发,让学生有据可查;同时也要把内容拓展开来,为学生视野的开阔找到思路,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需要不断的充实内容,为有源头活水才会来,只有广泛的大量的学习内容充实进去,才能更充分的理解一首首诗歌,才能让学生更喜欢这一首首诗歌,才能更充实学生的人生,才会让学生有一个饱满的生命,才会使学生更幸福。
孙清君,山东省潍坊市第三初级中学教师。
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而鉴赏诗歌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诗歌教学我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用来交流的。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而且中国古代诗歌都是以演唱为主的,既然是交流的工具,那就更需要我们现代人通过诵读表现出来。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反复地诵读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一首诗歌的处理,首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在朗诵上,因为诗歌一般语言凝练,内容简短押韵、节奏感强烈,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传授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因此,学习诗歌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这首词虽然短小,但是意蕴深远,它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是写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此词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基于此,我在教学起始阶段,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齐读、自读、单读、表演式朗读,同时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下一步更熟悉本首词的节奏与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诗词诵读的理解与把握,这样在不断地诵读中也培养了学生语感,长此以往,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疏导词句,细读探究
在诵读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也就是这首诗词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诗词的字数有限,篇幅短小,那么在这个篇幅里到底诗人写了什么内容呢?怎么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呢?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诗歌,仔细诵读每一首诗词,注重诗词中每一个词语,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把握每一句诗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学生之间互帮互学,释字词译诗句,任何一处都不留死角,最终做到对这首诗词彻底明了。教师引导学生处理诗词信息,共同摸索学通诗词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诗词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这首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保留诗歌中的地名、物名等名词和古今通用的词语,“孤山寺”“贾亭”“燕”“泥”等词语,在串译时基本保留;又由于古今字词的词义、用法相差甚大,释字词译诗句时就需“更换”;诗歌力求精炼,又因字数、声律的需要,成分残缺现象较多,就要引导学生组词,学会组词;同时也要学会调整古诗句词语的先后顺序,古诗为了押韵和声律的需要,“主谓倒置”“动宾倒置”“修饰语倒置”现象较多,串译时应按现代语法顺序调整好。总之,在一些技巧的帮助下,让学生逐渐加强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更进一步掌握诗歌的内容。
三、品读诗词,赏意境悟诗情
古诗由于篇幅短小、跳跃性强、蕴含却丰富,因此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这些特点,交给学生理解诗歌的这种特点,只有把握住这种特点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理解诗歌。在具备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一首诗歌就如同一块压缩面膜,理解诗歌时我们就要像把“压缩面膜”浸水泡大一样,把诗歌泡大,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把每首诗歌的内容逐渐的理解出来,对其中不能理解的内容也不要着急,可以查找工具书进行补充,如在学习李白《行路难》时,借助多媒体,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逐步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诗境,进而感悟诗情。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能表现诗意的图片,然后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读诗,理解字词,此环节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荒》《男儿当自强》等诗歌,让学生讲出诗歌中重要字词含,让后再把整句诗歌的内容讲解出来,同时把诗歌中的伊尹、吕尚的典故也让学生讲解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因此在逐渐的品读过程中,一个伟大抱负的豪杰却被弃而不用,真是冰塞黄河、雪阻太行啊!诗歌中既实写进退失据、彷徨无措,又比喻人生不顺、理想受挫,那么这首诗歌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会理解,同时也逐渐理解了站在诗歌背后的示人杜甫形象。总之,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反复品读古诗,体会诗歌的美,并能背诵会默写;并且在不断的品读中,逐渐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理解了诗歌内涵。
四、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入选教材中的任何一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其背景距离学生的生活都有很大的距离,学生难以理解这首诗歌是很正常的,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针对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背景介绍及作者介绍都是必要的,并且是理解诗歌的重要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理解了这首诗歌的背景之后,同时对李白所处的时代做一些相关的理解,我们在之后继续向学生接受关于李白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走进背景,已经可以体验作者的情感了,进而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
五、迁移延伸,拓展视野
教材中所选择的一些诗歌,往往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不同类别的诗歌分类组合,可以通过对这一类类诗歌的学习掌握,逐渐让学生去感受那古代文化广阔无边,培养学生们对古诗的爱好,进而喜欢古代文化,同时增强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开对古典诗歌欣赏的领域。同时也努力寻找教材所选入的诗歌的“延伸点”,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学生古诗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的探究热情。如在教学崔颢《黄鹤楼》时,我把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都搜寻到,同时把相关的作者信息都搜寻到,以此为内容延伸引导扩读,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識面,在拓展古诗欣赏领域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总之,尽最大可能的扩展教学的容量,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不断地钻研着,思考着,因为古诗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我们今天的表达方式不同,针对诗歌的理解有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多思考思考,多钻研,力求在这方面的内容上让学生有所收获,力求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找到更好地适合学生理解诗歌的思路,让学生有章法可依;同时加大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可以选择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学生诗词的语感,让学生出口成诵;也要结合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任何诗歌的产生都不会是空穴来风,都是诗人此时此刻情感的抒发,让学生有据可查;同时也要把内容拓展开来,为学生视野的开阔找到思路,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需要不断的充实内容,为有源头活水才会来,只有广泛的大量的学习内容充实进去,才能更充分的理解一首首诗歌,才能让学生更喜欢这一首首诗歌,才能更充实学生的人生,才会让学生有一个饱满的生命,才会使学生更幸福。
孙清君,山东省潍坊市第三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