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必然趋势。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因此,我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网络下的“情景——探究——评价”教学模式进行了探析。
一、教学思路流程设计
根据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流程设计见图1:
课堂以学生操作计算机为主,教师语言讲授为辅,以讨论法和谈话法组织教学,并注重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二、教学过程实施简介
1.情景激励。布朗等提出了“情景性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景中的活动和感知上,通过活动和感知建构意义比概括化获得知识在认识论意义上更具有优越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景,让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还可以利用因特网将学生带入现实工作场景、实验场景。
如,在讲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而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并将两株植物展示在实物投影台上,給予学生视觉上的直接刺激,以此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经过比较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协作探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相信学生的潜能。教师要以组织者、协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把研究、探索、认识、创新的科学实践空间留给学生,使之尽可能独立获得新知识。在和谐自主的活动环境中,经过长期训练最终会使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习者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协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利用网络交流,聊天室功能可以实现即时交流,而且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多方可以同一时间发表各自意见,加快问题探讨进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搜索、筛选甄别,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链接或网络的“关键字”搜索功能,去自主查找环境污染情况、森林的作用、自然保护区等,探索内容有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学生积极进行查寻,并能主动内化。学生在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满足其天性。网络信息环境下学习成果的可视化,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评价共享。这里说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个过程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来说都是一个发展学习的过程,评价成果是共享的。
如,在进行高二生物“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时,教师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指导,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规范的实验,解决心中的问题,同时精心设计诱思点,层层提出问题,使各组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对本实验的设计过程、操作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进行质疑和评价,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接着由各组成员对本组成员进行评价,以及对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获得了发展。
三、教学模式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上面提到的“情景——探究——评价”教学模式是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完整环节,但不应该为了在一节课完成这些走过场。因此,“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以创设情景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从而有效地得以调控,而在评价中应该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避免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单一化对学生失去吸引力。
2.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量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网络下“情景——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教学模式的推广。因此,既要大力提倡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教学模式的其他途径来弥补教学模式的实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第六中学)
一、教学思路流程设计
根据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流程设计见图1:
课堂以学生操作计算机为主,教师语言讲授为辅,以讨论法和谈话法组织教学,并注重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二、教学过程实施简介
1.情景激励。布朗等提出了“情景性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景中的活动和感知上,通过活动和感知建构意义比概括化获得知识在认识论意义上更具有优越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景,让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还可以利用因特网将学生带入现实工作场景、实验场景。
如,在讲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而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并将两株植物展示在实物投影台上,給予学生视觉上的直接刺激,以此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经过比较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协作探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相信学生的潜能。教师要以组织者、协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把研究、探索、认识、创新的科学实践空间留给学生,使之尽可能独立获得新知识。在和谐自主的活动环境中,经过长期训练最终会使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习者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协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利用网络交流,聊天室功能可以实现即时交流,而且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多方可以同一时间发表各自意见,加快问题探讨进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搜索、筛选甄别,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链接或网络的“关键字”搜索功能,去自主查找环境污染情况、森林的作用、自然保护区等,探索内容有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学生积极进行查寻,并能主动内化。学生在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满足其天性。网络信息环境下学习成果的可视化,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评价共享。这里说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个过程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来说都是一个发展学习的过程,评价成果是共享的。
如,在进行高二生物“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时,教师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指导,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规范的实验,解决心中的问题,同时精心设计诱思点,层层提出问题,使各组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对本实验的设计过程、操作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进行质疑和评价,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接着由各组成员对本组成员进行评价,以及对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获得了发展。
三、教学模式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上面提到的“情景——探究——评价”教学模式是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完整环节,但不应该为了在一节课完成这些走过场。因此,“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以创设情景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从而有效地得以调控,而在评价中应该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避免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单一化对学生失去吸引力。
2.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量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网络下“情景——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教学模式的推广。因此,既要大力提倡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教学模式的其他途径来弥补教学模式的实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