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是最值得回味的,尤其是在文化底蕴浓厚的“衣胞地”上。
名作家张爱玲说过耐人寻味的“名句”:回忆这东西若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而家乡的味道就隐藏在记忆的角落里,一旦拼对了思乡的密码,家乡就会跳将出来,让人惆怅百结。无论您身在天涯何处,思绪都会被牵往一个方向,那里就是您的家乡。
我出生在水韵海安的里下河水乡文明古镇——南莫,并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一直以来为她感到自豪,离家七十多年,情怀依旧。去年春节,我回老家过九十岁生日,走在镇上或乡下,不时碰到同龄的老乡和依稀认识的乡邻的孩子。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过得安逸舒服,令人羡慕。
回忆起童年那些快乐的事,回味起萦绕心头的“家乡海安味”,相信你们也曾经历:
河鲜味浓挑窝裸儿(螺丝)
里下河水乡南莫人一般喜欢把从河里捞上来的螺丝养几天,然后用水淘淘,直接放到锅里用清水烧,煮熟后,大人小孩拿根缝衣针挑出来,可以直接吃,绝对纯正的河鲜味。更多的是用韭菜炒螺丝,那种香味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难以形容。当然,现在也有好多人家学着烧吮吸的麻辣螺丝,但是,很难品尝到那恋恋在心头的纯正的河鲜味。
清香真味玉米糁儿粥
玉米糁儿是我童年的“最爱”。老妈煮的糁儿粥在我眼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夏天的晚上,我总是用大饭碗盛粥,然后就着一碗凉拌黄瓜或萝卜干,搬张爬爬凳儿,坐在空旷的场地上吃得肚子溜圆,而慈祥的奶奶总会拿一把大芭蕉扇在旁边驱赶着蚊子。直到现在,尽管超市也有玉米糊糊卖,但是口味就是不能与南莫老家的比美。老乡邻常带来一些玉米糁儿过来,但是由于水质不同的原因,就是煮不出家里的那些个“清香真味”!
清甜爽心的棒儿冰
老兄弟、老姐姐们,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个火热的夏天吗?我随父亲外迁时,请大家围着卖棒儿冰的木箱子吃“管够瘾”的“告别”棒冰。七八个伙伴笑话我的嘴太小,三分之二吃到小嘴里,三分之一融化掉,从嘴角两边流出来,一直流到脚指头。
乡情暖意拜新年
大年初二,我们全家班师外婆家。我坐车前头,妈坐车后面。你别笑,路上会遇到很多家庭组合。他们也是这个样子骑车的。摩托车?呵,你当说相声的呢。别逗了。那是90年代后的事。
到了外婆家,你可别忘记叫人、拜年问好,不然,糖果麻饼就没有你的份儿了。嘿嘿,兜里塞几个麻饼,小手里捏一把糖果,和哥哥姐姐一起疯去吧。
那时候,记得外婆家墙上贴的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红春联,还有《西游记》那种一个镜头连一个镜头的画。
吃饭的时候,你肯定也是吃到一半就溜出去玩了。直至吃到鱼汤、鸡汤,亲戚们才打趣地叫我:“细翘嘴啊,细翘嘴啊,有营养汤哦!”
神情庄重吃斋饭
比起喝喜酒,我更喜欢吃斋饭(哎,有些不厚道啊)。喝喜酒规矩太多,最怕打破人家的杯子、碗什么的,冲了人家的喜气。吃斋饭可自由多了,有的吃,有的玩,听整齐划一的念经和看佛戏,放映口还能看到电影呢。
办事的人家门口场地上搭个大棚子,然后摆好桌子请人吃饭。通常都是一批还没结束,就有下批人站在旁边等桌子坐。大家都是实在人啊!
当然了,吃归吃,眼泪是要流淌的。我外公90岁上过世时,周边6个生产小队的社员都赶来吊唁他。大家都感念他做木匠手艺好,平常只收一半工匠钱。没有钱,他也帮人家修理东西。我跟着家里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父老乡亲们鞠躬致敬,也一遍遍地在心里默诵:“好人外公走好!”
缠着父亲去镇上
小时候,一听到老爸说哪天去镇区办点事,我都兴奋得不得了,老是缠着老爸问:“带我上街啊?”老爸被我问得嫌烦了,就会气呼呼地对着我吼:“无事上街小破财,带你去打什的板子呃?”这时,我就会很委屈地嘟起小嘴,转身缠着老妈。我想,那时,嘟着嘴一定蛮可爱的。现在不行,人老了,掉牙的嘴都起來不好看。嘿嘿。
哦,这就是我恋恋不忘的家乡“古韵南莫镇”。离家在外,耳边却总能听到那乡间小路上卖棒冰的吆喝声和拖拉机的交响。
名作家张爱玲说过耐人寻味的“名句”:回忆这东西若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而家乡的味道就隐藏在记忆的角落里,一旦拼对了思乡的密码,家乡就会跳将出来,让人惆怅百结。无论您身在天涯何处,思绪都会被牵往一个方向,那里就是您的家乡。
我出生在水韵海安的里下河水乡文明古镇——南莫,并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一直以来为她感到自豪,离家七十多年,情怀依旧。去年春节,我回老家过九十岁生日,走在镇上或乡下,不时碰到同龄的老乡和依稀认识的乡邻的孩子。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过得安逸舒服,令人羡慕。
回忆起童年那些快乐的事,回味起萦绕心头的“家乡海安味”,相信你们也曾经历:
河鲜味浓挑窝裸儿(螺丝)
里下河水乡南莫人一般喜欢把从河里捞上来的螺丝养几天,然后用水淘淘,直接放到锅里用清水烧,煮熟后,大人小孩拿根缝衣针挑出来,可以直接吃,绝对纯正的河鲜味。更多的是用韭菜炒螺丝,那种香味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难以形容。当然,现在也有好多人家学着烧吮吸的麻辣螺丝,但是,很难品尝到那恋恋在心头的纯正的河鲜味。
清香真味玉米糁儿粥
玉米糁儿是我童年的“最爱”。老妈煮的糁儿粥在我眼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夏天的晚上,我总是用大饭碗盛粥,然后就着一碗凉拌黄瓜或萝卜干,搬张爬爬凳儿,坐在空旷的场地上吃得肚子溜圆,而慈祥的奶奶总会拿一把大芭蕉扇在旁边驱赶着蚊子。直到现在,尽管超市也有玉米糊糊卖,但是口味就是不能与南莫老家的比美。老乡邻常带来一些玉米糁儿过来,但是由于水质不同的原因,就是煮不出家里的那些个“清香真味”!
清甜爽心的棒儿冰
老兄弟、老姐姐们,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个火热的夏天吗?我随父亲外迁时,请大家围着卖棒儿冰的木箱子吃“管够瘾”的“告别”棒冰。七八个伙伴笑话我的嘴太小,三分之二吃到小嘴里,三分之一融化掉,从嘴角两边流出来,一直流到脚指头。
乡情暖意拜新年
大年初二,我们全家班师外婆家。我坐车前头,妈坐车后面。你别笑,路上会遇到很多家庭组合。他们也是这个样子骑车的。摩托车?呵,你当说相声的呢。别逗了。那是90年代后的事。
到了外婆家,你可别忘记叫人、拜年问好,不然,糖果麻饼就没有你的份儿了。嘿嘿,兜里塞几个麻饼,小手里捏一把糖果,和哥哥姐姐一起疯去吧。
那时候,记得外婆家墙上贴的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红春联,还有《西游记》那种一个镜头连一个镜头的画。
吃饭的时候,你肯定也是吃到一半就溜出去玩了。直至吃到鱼汤、鸡汤,亲戚们才打趣地叫我:“细翘嘴啊,细翘嘴啊,有营养汤哦!”
神情庄重吃斋饭
比起喝喜酒,我更喜欢吃斋饭(哎,有些不厚道啊)。喝喜酒规矩太多,最怕打破人家的杯子、碗什么的,冲了人家的喜气。吃斋饭可自由多了,有的吃,有的玩,听整齐划一的念经和看佛戏,放映口还能看到电影呢。
办事的人家门口场地上搭个大棚子,然后摆好桌子请人吃饭。通常都是一批还没结束,就有下批人站在旁边等桌子坐。大家都是实在人啊!
当然了,吃归吃,眼泪是要流淌的。我外公90岁上过世时,周边6个生产小队的社员都赶来吊唁他。大家都感念他做木匠手艺好,平常只收一半工匠钱。没有钱,他也帮人家修理东西。我跟着家里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父老乡亲们鞠躬致敬,也一遍遍地在心里默诵:“好人外公走好!”
缠着父亲去镇上
小时候,一听到老爸说哪天去镇区办点事,我都兴奋得不得了,老是缠着老爸问:“带我上街啊?”老爸被我问得嫌烦了,就会气呼呼地对着我吼:“无事上街小破财,带你去打什的板子呃?”这时,我就会很委屈地嘟起小嘴,转身缠着老妈。我想,那时,嘟着嘴一定蛮可爱的。现在不行,人老了,掉牙的嘴都起來不好看。嘿嘿。
哦,这就是我恋恋不忘的家乡“古韵南莫镇”。离家在外,耳边却总能听到那乡间小路上卖棒冰的吆喝声和拖拉机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