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不居,时间飞逝,日子流水一样在指缝滑过。一转眼,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已离世三年了。
我是在三年前的教师节才得知这个迟到的噩耗。当时,我按通老师家的电话祝贺节日,接电话的是师母。老人听到我的名字后迟疑片刻,然后缓缓地说:“你老师走了。”“您说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电话那端的师母又重复说了一遍:“你老师走了半年啦。”听说老师与世长辞,我一时接受不了,脑子一下子蒙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往下落……师母听到我的哭声立即劝说:“孩子,你的身体不好别哭了,你老师病重时曾叮咛过,如果到了那一天先不要告诉你……”听到师母的劝慰和老师对家人的嘱托反而让我更加伤心,可我想到师母患有心脑血管等三四种老年基础病,就强忍泪水关切地询问老师的逝世原因。师母的身体状况是否安好。师母向我娓娓道来,最后再三嘱咐我照顺好自己不要挂念她。
放下电话,我的心中充满悲伤与愧疚。我在想:老师的声音太有欺瞒性。在2018年的春节,也就是老师离世的前两个月,我打拜年电话时,老师依旧如往常一样问我的父母身体可好?弟弟妹妹常回家吗?还提醒我不要过于劳累。他的声音是那么慈祥,笑声是那么爽朗,我居然什么都没有听出来。据师母讲,老师患肺部重疾已一年多。可老师在世时对我只字未提。这些年每次在电话中询问老师与师母身体状况,老师总会笑着说:“人老了有点病是正常事,没有病才不正常呢。”令我怎么也想不到,三年前春节的拜年电话竟是我与老师的最后一次通话。
恩师的去世令我惋惜和悲恸。那些天,我心里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上气,泪水也常常濡湿眼眶。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找出学生时期的作文本,望着赵老师写在上面的评语,他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我看着老师那刚劲有力的笔体,流着泪,任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升入初中。由于当时正值“文革”中期,我们学习负担不重,听讲课写作业的热情与主动性也不高。而唯独语文课受到我们的欢迎。尤其老师的第一课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上课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起立向老师问好。未等我们坐稳,有着一头微自然卷头发的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出大气磅礴的三个字“赵仲伟”。然后转过身扫视一周,用略带河北腔的普通话做了自我介绍。他独特的开场白引起一些同学的笑声,但赵老师严厉的目光很快让课堂秩序恢复平静。
赵老师虽然严肃不苟言笑,举止古板,可他讲课风格教学方法新颖,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由于他独具慧眼的理解和开发,也能从中发掘出金光闪闪的亮点。讲课过程中,他的学问自然流露。他常讲的那些课本以外的知识显示了他的厚积薄发。他朗读课文也带着一腔激情。有时还加上手势,甚至在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可谓声情并茂,颇具吸引力。无形之中把课堂节奏那根弦牵在他手中。由于老师将枯燥的语文课讲得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点燃了我们听课的热情。使一些原本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喜次上赵老师的语文课并认真对待。
我对赵老师开始有了敬重感缘于开学不久的一次补课。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校园左侧办公室大都关闭着门。老师们有的回家,有的回宿舍午休,唯有初一办公室的门敞开着。此时,赵老师正为我补习因病休一周而落下的语法修辞课。他讲得很认真也很细致,从那个用彩色粉笔写满例句的小黑板就可以看出,老师已提前做好准备,尽管只为我一个学生补课。
下午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回家吃饭的学生从办公室门前路过,看到赵老师正在补课都很好奇,他们眼睛里流露出的惊讶目光我并不陌生。上午语文课结束后,老师走到教室最后一排通知我中午到他办公室补课,班里同学也是这种眼神。因为在那个盛行“读书无用”的年代,补课十分罕见。补课结束前,老师当场搞个小测验,就是给六个句子划成分。见我回答得准确无误他那严肃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也就是从这次补课后,老师对我倍加呵护与关爱。
我的中学阶段正处于除了充满政治口号的语文课本文外再也无书可读的年代。幸亏赵老师为我送来当时买不到也借不着的许多中外名著。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些历史小说都是我在那个特殊年代一本本认真阅读的。
那时,我因下肢残疾自卑感很强,心情比较压抑。而书籍如良药,一旦陶醉其中,所有的坏心情都被抛至九霄云外。借助于书,我不仅充实地度过那寂寞无聊的时光,更重要的是知识的阳光照亮了我自卑凄凉的心田,沉浸在书香中,在书的世界流连忘返。文学的力量帮我打开远眺的窗,眼界阔把我的心垫高,我的少女时代就开始对文学有了朦胧的向往。
赵老师每次送书时,都耐心詢问阅读中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并特别强调读书一定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他还把这样一句话写在书的扉页:“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来他又鼓励我勤练笔多写些小文章。还告诉我:写东西要牢记“真诚”二字,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和瞬间,并及时动笔将其记录下来。
由于赵老师对我的偏爱,遭到个别同学的妒忌。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师继续为我开“小灶”,依旧我行我素。在这位园丁单独培土添加养料的精心哺育下,我这棵孱弱的小苗茁壮成长。我记得,在初二时,赵老师因病休假两周。临时代课的沈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以“我的一天”为题的作文。没想到,在一周后的语文课上,沈老师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整篇朗读,然后逐段分析点评。在沈老师高度评价的赞扬声和全班同学的掌声中,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午休时,我望着沈老师在我作文本上写的“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句子通顺,语言生动、形象,结尾含蓄,耐人寻味,很好!望你用斗争的音符谱写一曲胜利的战歌,祝你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的评语陷入深深的思索……
以后,我的作文成绩总是在班里及年级里遥遥领先,并多次在年级八个教学班里被其他老师宣读。刚上初三,我就被选进学校的编辑组。尽管我不爱说话,但喜欢用心感知一切。优异的学习成绩使我真切感到生活的甜蜜的同时也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赵老师的感激和敬重。 时间过得真快,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临近毕业的一天中午,赵老师来到教室将一个红色的硬皮笔记本放在我的课桌上,让我将那篇被他在语文课上点评写得很成功、得分98分的毕业作《群众的好带头人》抄在这个本子上。
待老师离开,我立马打开笔记本。映入眼帘的是老师在大学期间和参加工作后写的散文与诗歌。其中一篇《中秋节的晚上》将我深深吸引。阅读后,我深为老师的文笔所折服,于是我将这篇美文抄在我的笔记本上。令我深感荣幸的是自己的作文是老师执教十余年收进笔记本里的第一篇学生作文。
当老师来取笔记本时,以长辈特有的慈祥目光注视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在学校时写作水平不如你,可参军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话语间流露出对我的殷切希望。
令我抱憾终身的是,我毕业后遭受到如同灭顶之灾的沉重打击——分配名额被砍,档案丢失。那种全身心付诸努力的希望化为绝望和无可追回的遗憾深深折磨煎熬着我并导致病魔的漫延……我万念俱灰再也没有写东西的心气。
20多年后,在社会关爱的阳光雨露滋润哺育下,深埋我心底的写作种子终于破土、萌芽、抽枝,绽放了花蕾。一个人在源头所接受的恩泽是难以忘怀的。当我辛勤耕耘喜获丰收,心里充满对人间真情的感激。同时也想起那位培养我写作兴趣,给我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的语文老师。于今想来,我更加敬佩他在特殊年代的敬业精神。他的谆谆教诲默默奉献令我终身受益。真可谓我学生时代的恩师。
为了向恩师汇报成绩、我托家人帮我打听赵老师调往何处。很快弟弟传来消息老师工作没有调动。弟弟见到时任母校校长的赵老师他没有忘记我这个残疾学生,关切询问起我的情况。
听到恩师仍在母校,我惊呆了。是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诚然,由于毕业分配给我重创的原因,这么多年,我与他人交谈从不提及母校和学生时代的那些事,更不愿提起令我心痛伤悲的毕业分配。因为每每忆及就有一种在伤痕上揭疤的感觉。弟弟的话打开我尘封的记忆之门,我的思绪回到菁菁校园。可以说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快乐时光就是在母校度过的日子,那位善良的尽职尽责的赵老师呵护帮助我的情景清晰如昨——在脑海浮现,随之深深的歉疚之情油然而生。
在弥补歉疚心情驱使下,我托人帮我给赵老师寄去一张精美的贺卡。我在贺卡上写了八个字“难忘师恩,恩师难忘”。贺卡寄出后,我没奢望老师会有回音。可让我始料不及的,我一周后就收到老师的来信。我急忙拆开信封抻出信笺,潇洒的笔体映入眼帘“……当年,你在你们的那一届同学中,论学习是名副其实的出类拔萃,可惜你身體残疾失去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对此,母校的老师们都为之惋惜……听说你如今已走上写作之路,我很欣慰,因为你让我圆了梦。希望你继续努力,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吧……”老师在信中还叮嘱我多多注意身体,并说有机会一定来看我。
读罢那情真意切、慈爱之情跃然3页信笺上的暖心话语,更加触动了我的歉疚。我久久凝视着那枚给人很辽阔很高远感觉碧蓝大海图案的邮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花甲老人伏案为多年不曾问候他的学生写信的情景,眼角又一次湿润了。自从与老师恢复联系后,我在每年的教师节和春节都会给老师打电话送去祝福与问候。老师也总是夸我是个有心的学生。
我真感激生活,让我又一次拥有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幸福体验。那是十年前的一个下午。老师来电话核对我家地址,说他已到达我居住的小区。听说马上就要与分别近30年的恩师见面,试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惊喜。老师是和他的同事一起来的。真是应了那句话:岁月不饶人。出现在我面前的老师与当年判若两人。那位气宇轩昂的高傲老师如今已是满脸皱纹、头发全白且稀少的耄耋老人。
与老师久别重逢,处于惊喜激动之中的我竟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连声说:“您这么大岁数真不该跑这么远路来看我,学生真是太感谢了。”老师用他那苍老的声音笑着说:“我一直想趁着腿脚利索来看看你,今天如愿了。”不难看出老师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当初那个只要不行走就看不出有残疾的阳光女孩现如今已重度失能……为了缓解气氛,我首先向老师汇报了写作成绩并有些后悔地说:“如果我牢记您的教诲,出了校门一直不放下笔,那该多好。”老师没有接我的话而是反过来问我:“不知你看过《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那本书吗?”听到老师这样说,我会心地笑了。
当我的父母感谢老师当年对我的帮助时,老师动情地说:“芸秀是我欣赏的一个学生。我是看她行才对她严格要求,当初有点帮助也是当老师应尽的责任。”寥寥数语体现他对学生的舐犊之情。老师接着对同事说:“教了一辈子语文就出了一个出文集进作家协会的学生。”然后又将目光转向我:“见到你的同学,我总会提起你。还把你的作品集和光盘借给他们看,你是我的骄傲啊。”说到这里,老师满脸的欣慰。
老师兴致很高地侃侃而谈,我们聊起当年的往事和星落各处的同窗。我真惊叹老师的记忆力,年近七旬的老人竟清晰记得我们班20多个同学的名字,还说起班里几个调皮学生搞笑的趣事。时不时爽朗的笑声充满我的蜗居,屋里的空气也充满了温暖喜悦。顺着老师的思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当年的情景……我们于叙旧中感叹时光的飞逝、岁时的蹉跎。看着老师谈兴浓浓,慈祥笑容荡漾在脸上,我眼睛莫名模糊湿润了。这是多么珍贵的场景,多么难得的真情。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我们师生的谈笑中飞快过去,老师起身告辞。临别时,我将录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我作品的盒带送给老师留作纪念。老师指着他带来的保健品嘱咐我多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送走老师,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毕竟老师已是古稀之人,往返百十多里路从郊区来市里看我真是太让人感动了。感动之余还有些局促不安。傍晚时分,家中的电话铃声响起,是老师的来电,告知他已到家、勿念……老师还是当年那样,心思缜密办事周全。
…………
往事一幕幕涌视,如潮水般冲刷着我记忆的堤岸。当我再次回忆起久藏的往事时,丝毫不减的感动仍然荡漾着我的心胸,随之心底涌起深深的暖意和敬意。我遥望着窗外清澈透亮天空下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心中默默地说:“啊,敬爱的恩师,您虽离学生远去,但我忘不了您的教诲呵护和偏爱;忘不了您饱含殷切希望的慈祥目光。我会用不懈的努力继续为您的桃李园添芬芳,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我是在三年前的教师节才得知这个迟到的噩耗。当时,我按通老师家的电话祝贺节日,接电话的是师母。老人听到我的名字后迟疑片刻,然后缓缓地说:“你老师走了。”“您说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电话那端的师母又重复说了一遍:“你老师走了半年啦。”听说老师与世长辞,我一时接受不了,脑子一下子蒙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往下落……师母听到我的哭声立即劝说:“孩子,你的身体不好别哭了,你老师病重时曾叮咛过,如果到了那一天先不要告诉你……”听到师母的劝慰和老师对家人的嘱托反而让我更加伤心,可我想到师母患有心脑血管等三四种老年基础病,就强忍泪水关切地询问老师的逝世原因。师母的身体状况是否安好。师母向我娓娓道来,最后再三嘱咐我照顺好自己不要挂念她。
放下电话,我的心中充满悲伤与愧疚。我在想:老师的声音太有欺瞒性。在2018年的春节,也就是老师离世的前两个月,我打拜年电话时,老师依旧如往常一样问我的父母身体可好?弟弟妹妹常回家吗?还提醒我不要过于劳累。他的声音是那么慈祥,笑声是那么爽朗,我居然什么都没有听出来。据师母讲,老师患肺部重疾已一年多。可老师在世时对我只字未提。这些年每次在电话中询问老师与师母身体状况,老师总会笑着说:“人老了有点病是正常事,没有病才不正常呢。”令我怎么也想不到,三年前春节的拜年电话竟是我与老师的最后一次通话。
恩师的去世令我惋惜和悲恸。那些天,我心里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上气,泪水也常常濡湿眼眶。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找出学生时期的作文本,望着赵老师写在上面的评语,他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我看着老师那刚劲有力的笔体,流着泪,任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升入初中。由于当时正值“文革”中期,我们学习负担不重,听讲课写作业的热情与主动性也不高。而唯独语文课受到我们的欢迎。尤其老师的第一课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上课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起立向老师问好。未等我们坐稳,有着一头微自然卷头发的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出大气磅礴的三个字“赵仲伟”。然后转过身扫视一周,用略带河北腔的普通话做了自我介绍。他独特的开场白引起一些同学的笑声,但赵老师严厉的目光很快让课堂秩序恢复平静。
赵老师虽然严肃不苟言笑,举止古板,可他讲课风格教学方法新颖,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由于他独具慧眼的理解和开发,也能从中发掘出金光闪闪的亮点。讲课过程中,他的学问自然流露。他常讲的那些课本以外的知识显示了他的厚积薄发。他朗读课文也带着一腔激情。有时还加上手势,甚至在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可谓声情并茂,颇具吸引力。无形之中把课堂节奏那根弦牵在他手中。由于老师将枯燥的语文课讲得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点燃了我们听课的热情。使一些原本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喜次上赵老师的语文课并认真对待。
我对赵老师开始有了敬重感缘于开学不久的一次补课。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校园左侧办公室大都关闭着门。老师们有的回家,有的回宿舍午休,唯有初一办公室的门敞开着。此时,赵老师正为我补习因病休一周而落下的语法修辞课。他讲得很认真也很细致,从那个用彩色粉笔写满例句的小黑板就可以看出,老师已提前做好准备,尽管只为我一个学生补课。
下午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回家吃饭的学生从办公室门前路过,看到赵老师正在补课都很好奇,他们眼睛里流露出的惊讶目光我并不陌生。上午语文课结束后,老师走到教室最后一排通知我中午到他办公室补课,班里同学也是这种眼神。因为在那个盛行“读书无用”的年代,补课十分罕见。补课结束前,老师当场搞个小测验,就是给六个句子划成分。见我回答得准确无误他那严肃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也就是从这次补课后,老师对我倍加呵护与关爱。
我的中学阶段正处于除了充满政治口号的语文课本文外再也无书可读的年代。幸亏赵老师为我送来当时买不到也借不着的许多中外名著。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些历史小说都是我在那个特殊年代一本本认真阅读的。
那时,我因下肢残疾自卑感很强,心情比较压抑。而书籍如良药,一旦陶醉其中,所有的坏心情都被抛至九霄云外。借助于书,我不仅充实地度过那寂寞无聊的时光,更重要的是知识的阳光照亮了我自卑凄凉的心田,沉浸在书香中,在书的世界流连忘返。文学的力量帮我打开远眺的窗,眼界阔把我的心垫高,我的少女时代就开始对文学有了朦胧的向往。
赵老师每次送书时,都耐心詢问阅读中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并特别强调读书一定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他还把这样一句话写在书的扉页:“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来他又鼓励我勤练笔多写些小文章。还告诉我:写东西要牢记“真诚”二字,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和瞬间,并及时动笔将其记录下来。
由于赵老师对我的偏爱,遭到个别同学的妒忌。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师继续为我开“小灶”,依旧我行我素。在这位园丁单独培土添加养料的精心哺育下,我这棵孱弱的小苗茁壮成长。我记得,在初二时,赵老师因病休假两周。临时代课的沈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以“我的一天”为题的作文。没想到,在一周后的语文课上,沈老师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整篇朗读,然后逐段分析点评。在沈老师高度评价的赞扬声和全班同学的掌声中,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午休时,我望着沈老师在我作文本上写的“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句子通顺,语言生动、形象,结尾含蓄,耐人寻味,很好!望你用斗争的音符谱写一曲胜利的战歌,祝你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的评语陷入深深的思索……
以后,我的作文成绩总是在班里及年级里遥遥领先,并多次在年级八个教学班里被其他老师宣读。刚上初三,我就被选进学校的编辑组。尽管我不爱说话,但喜欢用心感知一切。优异的学习成绩使我真切感到生活的甜蜜的同时也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赵老师的感激和敬重。 时间过得真快,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临近毕业的一天中午,赵老师来到教室将一个红色的硬皮笔记本放在我的课桌上,让我将那篇被他在语文课上点评写得很成功、得分98分的毕业作《群众的好带头人》抄在这个本子上。
待老师离开,我立马打开笔记本。映入眼帘的是老师在大学期间和参加工作后写的散文与诗歌。其中一篇《中秋节的晚上》将我深深吸引。阅读后,我深为老师的文笔所折服,于是我将这篇美文抄在我的笔记本上。令我深感荣幸的是自己的作文是老师执教十余年收进笔记本里的第一篇学生作文。
当老师来取笔记本时,以长辈特有的慈祥目光注视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在学校时写作水平不如你,可参军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话语间流露出对我的殷切希望。
令我抱憾终身的是,我毕业后遭受到如同灭顶之灾的沉重打击——分配名额被砍,档案丢失。那种全身心付诸努力的希望化为绝望和无可追回的遗憾深深折磨煎熬着我并导致病魔的漫延……我万念俱灰再也没有写东西的心气。
20多年后,在社会关爱的阳光雨露滋润哺育下,深埋我心底的写作种子终于破土、萌芽、抽枝,绽放了花蕾。一个人在源头所接受的恩泽是难以忘怀的。当我辛勤耕耘喜获丰收,心里充满对人间真情的感激。同时也想起那位培养我写作兴趣,给我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的语文老师。于今想来,我更加敬佩他在特殊年代的敬业精神。他的谆谆教诲默默奉献令我终身受益。真可谓我学生时代的恩师。
为了向恩师汇报成绩、我托家人帮我打听赵老师调往何处。很快弟弟传来消息老师工作没有调动。弟弟见到时任母校校长的赵老师他没有忘记我这个残疾学生,关切询问起我的情况。
听到恩师仍在母校,我惊呆了。是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诚然,由于毕业分配给我重创的原因,这么多年,我与他人交谈从不提及母校和学生时代的那些事,更不愿提起令我心痛伤悲的毕业分配。因为每每忆及就有一种在伤痕上揭疤的感觉。弟弟的话打开我尘封的记忆之门,我的思绪回到菁菁校园。可以说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快乐时光就是在母校度过的日子,那位善良的尽职尽责的赵老师呵护帮助我的情景清晰如昨——在脑海浮现,随之深深的歉疚之情油然而生。
在弥补歉疚心情驱使下,我托人帮我给赵老师寄去一张精美的贺卡。我在贺卡上写了八个字“难忘师恩,恩师难忘”。贺卡寄出后,我没奢望老师会有回音。可让我始料不及的,我一周后就收到老师的来信。我急忙拆开信封抻出信笺,潇洒的笔体映入眼帘“……当年,你在你们的那一届同学中,论学习是名副其实的出类拔萃,可惜你身體残疾失去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对此,母校的老师们都为之惋惜……听说你如今已走上写作之路,我很欣慰,因为你让我圆了梦。希望你继续努力,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吧……”老师在信中还叮嘱我多多注意身体,并说有机会一定来看我。
读罢那情真意切、慈爱之情跃然3页信笺上的暖心话语,更加触动了我的歉疚。我久久凝视着那枚给人很辽阔很高远感觉碧蓝大海图案的邮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花甲老人伏案为多年不曾问候他的学生写信的情景,眼角又一次湿润了。自从与老师恢复联系后,我在每年的教师节和春节都会给老师打电话送去祝福与问候。老师也总是夸我是个有心的学生。
我真感激生活,让我又一次拥有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幸福体验。那是十年前的一个下午。老师来电话核对我家地址,说他已到达我居住的小区。听说马上就要与分别近30年的恩师见面,试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惊喜。老师是和他的同事一起来的。真是应了那句话:岁月不饶人。出现在我面前的老师与当年判若两人。那位气宇轩昂的高傲老师如今已是满脸皱纹、头发全白且稀少的耄耋老人。
与老师久别重逢,处于惊喜激动之中的我竟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连声说:“您这么大岁数真不该跑这么远路来看我,学生真是太感谢了。”老师用他那苍老的声音笑着说:“我一直想趁着腿脚利索来看看你,今天如愿了。”不难看出老师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当初那个只要不行走就看不出有残疾的阳光女孩现如今已重度失能……为了缓解气氛,我首先向老师汇报了写作成绩并有些后悔地说:“如果我牢记您的教诲,出了校门一直不放下笔,那该多好。”老师没有接我的话而是反过来问我:“不知你看过《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那本书吗?”听到老师这样说,我会心地笑了。
当我的父母感谢老师当年对我的帮助时,老师动情地说:“芸秀是我欣赏的一个学生。我是看她行才对她严格要求,当初有点帮助也是当老师应尽的责任。”寥寥数语体现他对学生的舐犊之情。老师接着对同事说:“教了一辈子语文就出了一个出文集进作家协会的学生。”然后又将目光转向我:“见到你的同学,我总会提起你。还把你的作品集和光盘借给他们看,你是我的骄傲啊。”说到这里,老师满脸的欣慰。
老师兴致很高地侃侃而谈,我们聊起当年的往事和星落各处的同窗。我真惊叹老师的记忆力,年近七旬的老人竟清晰记得我们班20多个同学的名字,还说起班里几个调皮学生搞笑的趣事。时不时爽朗的笑声充满我的蜗居,屋里的空气也充满了温暖喜悦。顺着老师的思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当年的情景……我们于叙旧中感叹时光的飞逝、岁时的蹉跎。看着老师谈兴浓浓,慈祥笑容荡漾在脸上,我眼睛莫名模糊湿润了。这是多么珍贵的场景,多么难得的真情。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我们师生的谈笑中飞快过去,老师起身告辞。临别时,我将录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我作品的盒带送给老师留作纪念。老师指着他带来的保健品嘱咐我多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送走老师,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毕竟老师已是古稀之人,往返百十多里路从郊区来市里看我真是太让人感动了。感动之余还有些局促不安。傍晚时分,家中的电话铃声响起,是老师的来电,告知他已到家、勿念……老师还是当年那样,心思缜密办事周全。
…………
往事一幕幕涌视,如潮水般冲刷着我记忆的堤岸。当我再次回忆起久藏的往事时,丝毫不减的感动仍然荡漾着我的心胸,随之心底涌起深深的暖意和敬意。我遥望着窗外清澈透亮天空下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心中默默地说:“啊,敬爱的恩师,您虽离学生远去,但我忘不了您的教诲呵护和偏爱;忘不了您饱含殷切希望的慈祥目光。我会用不懈的努力继续为您的桃李园添芬芳,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